馬克思主義(2):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蔣聞銘
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放在一起,是一個社會的經濟基礎;政府公權力的組織運作和社會的宗教道德倫理放在一起,是這個社會的上層建築。 馬克思的社會學理論最重要的論斷,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什麽意思呢?他說乍一看,人類的社會組織,思想理念,反映的直接就是統治者征服者的利益意誌。其實不是。人類社會的上層建築,必須適應當時的社會生產力的進步發展。阻礙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社會製度思想理念,從長遠看站不住。
他說新的生產手段,積累到了一定的程度,會引發經濟基礎的劇烈變革。經濟基礎的劇烈變革,會導致上層建築的革命。一座塔,基礎變動搖晃,塔就會垮掉。他的邏輯,是舊的不去,新的不來。舊的社會組織,垮掉是好事,垮掉了才能重建。所以他要革命,破舊立新。革命成功了,先經濟基礎後上層建築,建設新社會。這樣的重建,因為有了更新更好的生產手段,是必然是進步。
那麽要靠誰來革這個命呢?自然是要靠被壓在社會組織的最底層,被壓迫被奴役的勞苦大眾。向往共產主義的人,從柏拉圖到耶穌基督,再從摩爾到馬克思,大多數是天性良善的好人。這些人愛憎分明,對現實社會不公平的勞動分配製度,極度憎惡反感;對受壓迫被剝削的勞苦大眾的苦難,感同身受。馬克思的社會分析,是階級分析。壓迫剝削人的資產階級,在他眼裏是邪惡的化身。人類社會所有的苦難不公,都是從這些壞人身上起的。 被壓迫被剝削的無產階級,是人類的未來和希望。他憧憬的,是沒有人剝削人人壓迫人,人人平等幸福的烏有之鄉。要想有公平幸福的人類社會,必須窮人翻身當家做主。
他從一開始其實就沒整明白。人性的邪惡,無產有產大家都有,大家都一樣。這個事,兩千年前的古聖先賢們比他明白。猶太教基督教,開講就是人人有原罪;儒家講性善,法家講性惡,也都拿人性,做他們的社會理論的出發點。馬克思呢,強調人的社會性階級性,說人的思想,無不打上階級的烙印。他不但強調,而且還相信人的階級性可以改造人性。這樣的理論到了實踐中,就成了逆天而動。事實上,人的階級性,永遠大不過人性。什麽是人性? 自私為我和愛護子女是人性。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