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的拉丁詞根是銀,它來自意大利語而不是西班牙語,意思是銀質的,銀色的。威尼斯商人最先把那裏叫阿根廷,因為他們很是眼紅甚產白銀的西班牙的南美殖民地。
阿根廷總麵積接近中國的三分之一,人口卻隻有4500萬,國土中70%是平原,土壤和氣候特別適宜農業和畜牧業。除了良田萬頃,她的礦藏也富甲一方,石油,天然氣,煤,鐵,鋰,鈾等重要資源都能排進世界前十。
早在一百多年前,阿根廷就是世界發達國家了。1900s,阿根廷和德國的人均GDP差不多,僅次於美國與英國,位列世界第七大經濟體。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那時被叫作南美巴黎。當時歐洲人形容一個人有多富,都會說“像阿根廷人一樣有錢”,80年後才變成了“像日本人一樣有錢”的說法。
要研究國民經濟,誰也繞不過阿根廷這個奇葩案例。一個含著銀勺長大的富二代,硬生生墮落成了世界頭號老賴。還是先用一組數據勾畫一下:1895年,阿根廷與美國人均GDP相當,1910s,約為美國的70%;1940s,約為美國的50%;1970s,約為美國的30%;2002年,阿根廷經濟跌至穀底,人均GDP僅是美國的6.8%。
國民生活一天不如一天也就罷了,這個得天獨厚曾經的富國,還欠了一屁股外債不還,當了9回老賴。最嚴重的違約發生在2001年,高達950億美元的外債還不上了。最後阿根廷政府耍無賴對債主們攤牌,實在沒辦法還了,打三折好嗎,總比不還強吧。你可能困惑,如此糟糕的信用,阿根廷何以一次又一次地借到外債,而且債主還沒有附加對其他窮國貸款的苛刻條件。還是花街的那句老話,你借海量了,那麻煩就是債主的了。
那麽,當初阿根廷是如何躋身世界第七大經濟體,人均GDP進入當時國際第一梯隊的呢?1810阿根廷爆發了五月革命,推翻了西班牙國王的統治,1816年建立了共和政體。君主沒有了,留下的權力真空觸發了長達70年的軍閥混戰。當政者都仇視外國資本和移民,認為外來者是來搶奪他們財富的,閉關鎖國。
1880年,阿根廷內戰結束,敲開發展致富之門的一位軍人出現了,羅加(Alejo Julio Argentino Roca Paz,1843-1914)。在他領導的國家自治黨長期執政下,羅加將軍把要提高關稅,保護本土產業的政敵幹掉了。阿根廷向全世界開放,實行自由貿易。
從1880年到1913年,阿根廷年均GDP增長超過6%,成為當時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這段時期成了阿根廷曆史上的“美好時代”。光是鐵路,1914年時,阿根廷就建成了30000公裏,主要是引進英國的外資來建設的。也是在這一時期,有800萬移民從歐洲來到阿根廷,形成了白人為主的人口結構。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的人口多達150萬。為世界10大城市之一,還有了一條地鐵。
但是,好景不長。阿根廷曆史上的繁榮不過是曇花一現。一戰爆發後,歐洲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對阿根廷的農產品需求減少。自由貿易不靈了,保護主義抬頭。1912年,阿根廷已經實現全民普選了,激進政黨上了台,終止了羅加時代的改革開放。他們先是大搞社會福利得民心,設立最低工資和養老金,然後就是限製外國投資的鐵路和石油。所有的對外貿易協定,都被罵為賣國協定,國有化重要產業的呼聲高漲。
民粹主義造成的社會撕裂,必然造成政治混亂。軍人們和民選政客之間總是不能達成一致,前者動輒就發動政變推翻後者。選了推翻,推翻後再選。這一套玩了近百年。
1930年代的全球大蕭條使得歐美各國推行經濟民族主義,高關稅,高壁壘,關起門來過自己的小日子。阿根廷也積極跟進。在那個曆史階段,阿根廷國內同情、甚至支持歐洲的納粹主義運動,極端的排外民族主義盛行。他們的領袖是著名的阿根廷政客貝隆(Juan Perón,1895-1974),美國人就叫他為南美納粹。貝隆通過軍事政變上台,結束了長達十幾年的政治內亂,成功登頂,成為阿根廷的政治明星。他還有一個年輕漂亮的老婆,一位傳奇女子(百老匯歌劇“Evita”中的那個),出身貧寒,十五歲就成為了舞女。貝隆選對了人。貝隆在剛發動政變時,有無數政客想把他搞下來,甚至還把他送進了監獄。他曾經心灰意冷,是這位女人讓他堅持下去,得到總統寶座。
貝隆推出了一套主張,所謂的貝隆主義,其實來源於納粹。他自己也承認,在都靈所學的法西斯主義的政治經濟學課程“為我指點了迷津”,法西斯意大利是“第一個國家社會主義,……這是一條在俄國社會主義和美國資本主義之間的第三條道路”。無論是資本主義還是共產主義都是已經過時了的製度。資本主義通過資本剝削人,而社會主義是通過國家剝削人,兩者通過不同的製度同樣損害人。“我們若選擇其中的任何一種製度,都不能為我國人民帶來應得的福利,因此我們決定創立一個第三立場。
他的具體主張有三:政治主權,經濟獨立,社會正義。政治主權說的是不跟大國走,要獨立自主,而經濟獨立說的就是經濟民族主義,要自力更生,而社會正義說的是,要搞福利製度,搞社會平等。說白一點,就是納粹德國的國家社會主義翻版,一邊批歐美資本主義,一邊批蘇聯的共產主義。這套說辭很吸引人,貝隆夫人在全國到處演講,宣傳貝隆主義。
貝隆夫人有很高的政治敏銳度。她最著名的一段演講就是:你們的苦楚和貧困,我都親身經曆過,貝隆會支持和愛護窮人,他救過我,也會救大家,否則他怎會對我寵愛有加?!貧困、私生女、卑賤職業出身的她,迅速獲得了底層人民瘋狂的崇拜。
政治獨立、經濟獨立也許太抽象,但誰不懂社會正義懂啊,不就是平均分配嘛。搞大規模的國有化,把外資企業的資產收一收,分一分。然後工會再組織工人激化勞資矛盾,沉迷於雙輸對抗。
貝隆說的與毛的敘事一模一樣:實行經濟獨立,意味著打碎資本帝國主義和國際資本主義的枷鎖。在1946至1948年,貝隆把中央銀行、煤氣、保險事業收歸國有;利用戰時積累起來的黃金和外匯儲備,低價強行購買了一批外資企業。貝隆更強勢的操作是,拒絕償還阿根廷欠下的外債。當了老賴,還振振有詞:我欠你錢,是因為你剝奪過我,我就不還。
但凡有一點經濟學常識,都能猜到後果,那就是阿根廷70多年來的擺爛。不管貝隆主義關於社會公平的理想多麽動人,事與願違,骨感的現實是經濟凋敝,國民收入下降,更多的人落到貧困線下。
貝隆倒台後,經過幾十年的折騰,轉向也沒成功。自由市場派上台後,他們麵對的最大問題就是,不能減福利,不能裁公務員。誰要是敢,我就給誰好看。在今天的阿根廷,貝隆主義仍然還有巨大的影響力。人們懷念貝隆虛構的不可持續的美好社會,福利好,工人地位高,經濟國有化,戰狼外交(還記得馬島戰爭嗎)。
下麵這位毫不留情地指控,貝隆主義組合了社會主義和法西斯主義最壞的一麵。但他還是堅信,資本主義能夠救阿根廷,阿根廷新上台的經濟學家出身的總統Milei會成功。
經濟學界喜歡調侃阿根廷:Argentina never misses an opportunity to miss an opportun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