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濟(1):史密斯的萬能的手
蔣聞銘
現代經濟學的創始人是亞當史密斯 (Adam Smith) 。民以食為天,經濟活動,是人類最根本的社會活動。然而舊文化,有宗教道德倫理詩詞歌賦,數學物理天文,五花八門的學問,就是沒有經濟學。在舊文明的社會體製中,現行的生產和分配製度,不容置疑,不許討論。
亞當史密斯生活在英國走向工業革命的年代.。他的《國富論》 (Wealth of Nations),1776年出版,比瓦特 (Watt) 發明蒸汽機早一年。在這本書裏,他解釋說當時英國的社會財富,急劇增加,是因為新興的小工場,將許多以前看起來簡單,但是需要一定技巧的製造工藝,分解成了一係列不需要任何技巧的簡單重複的工序,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的效率。 這就是他的勞動分解理論。《國富論》第一節,他拿造鐵釘子這個事做例子。一個小工場,將造鐵釘子這樣沒有什麽技術含量的工作,分解成了有十八道工序的流程,將工效提高了四千倍。勞動分解,是機器取代人力的前奏。
在這本書中,他也解釋了為什麽在沒有宏觀指導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新的生產手段,天衣無縫般地融入了現有的社會生產之中。他的解釋,是一個社會,需要什麽樣的東西,需要多少,不需要統籌計劃。東西做出來,是要拿出去賣的。物以稀為貴。 一樣東西,要的人多,價格就貴,就能賺到,大家就都來造;但是造的人一多,這一樣東西就便宜賣不動。賺不到了,大家就會少做。新的生產手段,新的消費品,什麽需要,什麽不需要,什麽東西好,什麽東西不那麽好,拿到市場上去賣,賣得出去,能賺到錢的東西,是好東西,是社會需要的東西。大道至簡,社會生產不需要人為的協調指揮,需要的,是一個有秩序的自由買賣的市場。自由市場的供需平衡,像一隻無形的手 (Invisible Hand), 無時無刻不在調整商品的價格,並通過對價格的調整,規範每一種商品的產量。
私有產權,是社會生產分工合作的必然產物;市場,是各行各業互通有無,互相協調的場所。舊文明社會也有私有產權,也有市場。私有產權和市場不但有,而且是舊文明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對社會秩序的總結,是殺人償命,欠債還錢。殺人償命,是維護社會秩序,欠債還錢,是維持市場秩序。
不過舊文明的商品市場,不是社會經濟活動的中心,社會生產力低下,生存物資的生產,永遠是供不應求,所以供需平衡這隻手,用不上,沒有指導社會生產的功能。舊文明的社會,商品交易,隻不過是社會生產的潤滑劑。現代社會,截然不同,要想源源不斷地把科學技術的進步,轉化成新的原創的社會生產力,史密斯的這隻看不見的巨手,在商品市場上,就必須無時不在無處不在,通過供求平衡,指導社會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