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貴出名之前,靠自力更生幹了很多好事。

合作社時期,在黨支部書記陳永貴同誌以及賈進才、賈承讓、梁便良、宋立英等一代領導人的帶領下,組織廣大群眾,走集體化的道路,首先向群山惡水展開宣戰。製定出十年造地規劃,他們就憑著一雙手、兩個肩膀、一把钁頭、兩個籮筐不分晝夜的苦幹,河溝造良田,山坡造梯田,花去了十年的工夫,改造了大寨的七溝八梁一麵坡,修成了畝產千斤的高產、穩產海綿田。不僅解決了大寨人的溫飽問題,而且每年上交國家20多萬斤餘糧。

 1963年,大寨遭受了一場對村民毀滅性的洪澇災害。災後上級領導慰問大寨人,並送來了錢、糧、物資,大寨人沒有收下,給國家退回去了,並說:“遭災地方很多,如果都依靠國家救濟,國家的錢財從哪來呢?”黨支部當即提出了三不要三不少的口號:“不要國家錢、糧、物資,交售國家糧食不能少、群眾分紅不能少、社員口糧不能少”。在陳永貴同誌的帶領下開展了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重建家園的熱潮。我們日戰大寨田夜戰新農村,花費了五年工夫,一個嶄新的大寨,展現於人們麵前。

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是改造大寨的基本方針。在1.88平方公裏的土地上,植樹造林1000多畝,整修良田800多畝,修築盤山公路12華裏,建蓄水池6個,容水10000多立方,盤山水渠28華裏,鋪設地下水管道30000多米,旱地灌溉麵積達400畝,實現了農業機械化、水利化。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