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體運動(4):幾何學變成動力學
蔣聞銘
伽利略是現代天文學物理學的開山鼻祖。他貢獻最大的兩件事,第一件是發明了天文望遠鏡,第二件是發現了地球對表麵物體的吸引力產生的加速度,與物體的重量無關。有了這兩條,能想到太陽對地球也有吸引力,用不著是天才。問題是這個吸引力有多大,這個再想想其實也容易,質量越大,引力越強,距離越遠,吸引力就越小,自然不過。
力和加速度成正比,又是從伽利略那兒來的。這時候已經有了微積分,加速度是二階導數,牛頓就寫了個方程式。 方程式寫下來,解起來不難,但是解出來一看,了不得,地球的軌道,是橢圓,開普勒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輕而易舉都從這個方程式裏溜了出來。一個人在紙上寫了一行,倒來倒去,居然一點不差推出了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關鍵是這幾行,給學過微積分的大學生寫在白板上,簡簡單單,大家都看得明白。
你要是說大學生都看得明白,沒什麽大不了,你就錯了。一個人從幼兒園學數數開始,小學五年,加減乘除,分數小數;初中三年,幾何代數,高中又是四年,直角坐標三角函數,才到微積分,一環扣一環,想想看是多大的一個工程。
加速度的概念,是達芬奇最先引進來的。伽利略說力和加速度成正比,是現代力學的開端。接下來是牛頓萊布尼茨發明微積分,牛頓又引進了萬有引力定律,天文學終於從純粹畫圖拚湊的幾何學,演變成了現代的天體動力學。用羅素的說法,在牛頓之前,所有的科學人文理論,如果拿給柏拉圖亞裏士多德看,他們也許會不同意,但是不會看不懂, 但是到了牛頓萊布尼茨,如果跟他們講現代科學,微分方程三體問題,他們肯定就完全摸不著頭腦,根本聽不懂你在說什麽。
落在牛頓(Issacs Newton)頭上的蘋果,是人類社會進入現代的標識裏程碑。科學興起,人依靠自身的智慧,用通過實踐和理性思考發明的自然規律,取代了神,歐洲世界的社會人文理念,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現代科學,是現代西方文明的起點源頭。
人和動物不同,是因為人有智識,人類智識的最高成就,是微積分,經典力學,萬有引力定律。現代文明,德先生賽先生,源頭是賽先生,沒有現代科學的興起,就不會有現代文明的社會。我們現在的這個物資精神無比豐富多彩的世界,都是從是微積分,經典力學,萬有引力定律這三樣那裏來的。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