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楊從理論上論證了不守恒的可能性,並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實驗方向,但吳女士才是一錘定音的關鍵。我個人覺得3:3:4比較合理。敢於投入資金和精力去做一個如此高風險的實驗,也是很需要膽識和勇氣的。
是的,那時連泡利這樣的頂級大師都覺得不可能,如果不是吳女士的實驗,沒人會相信李楊的文章。
所有跟帖:
•
是李楊找到她,她才想出實驗
-波粒子3-
♂
(0 bytes)
()
08/07/2024 postreply
10:44:35
•
如文中所述,她提供的已有實驗資料,對李楊下決心寫這篇文章,意義十分重大。所以不是簡單的李楊找她驗證的問題。
-阿留-
♂
(129 bytes)
()
08/07/2024 postreply
10:49:00
•
實驗的想法來自楊李吧
-波粒子3-
♂
(564 bytes)
()
08/07/2024 postreply
11:07:21
•
維基百科的敘述
-波粒子3-
♂
(2977 bytes)
()
08/07/2024 postreply
11:16:43
•
諾貝爾獎網頁的敘述
-波粒子3-
♂
(691 bytes)
()
08/07/2024 postreply
11:33:55
•
想法和做出來中間有很大的距離,況且這個決心和想法也是吳提供的實驗資料促成的。
-阿留-
♂
(0 bytes)
()
08/07/2024 postreply
14: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