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作者:周柯江
最初的記憶(三)
除了與許多江南小鎮相似的小橋流水景致外,袁家匯還有個與大江大湖相連的湖趺漾,我以前一直以為叫“和孚洋”,湖趺漾水麵開闊,連接嘉興上海、湖州杭州,當年袁家匯碼頭是輪船客運重要的中轉站,最早的碼頭位置直對著一條筆直的青石板路,路兩邊緣有排水溝,排水溝外側就是二排房子。從碼頭沿青石板路的右手邊一直走,走到離路的直角轉彎處不到的第三間房就是我外婆家,是一個二層樓的全木頭結構的房子。再前一間是姓楊的阿姨家,楊阿姨的媽媽我叫她“隔壁外婆”,她比我外婆年齡大,個子也高。路的轉角處是鐵匠鋪。左轉後有一家茶館店,有各式湖州小吃,像糍毛園子、肉餡糕、千張包,給我留下了一輩子的美味記憶。
解放前我外公生病沒錢治療,是茶館店的老板娘作擔保賒賬買藥,她對我外公有救命之恩,解放後工商業改造,老板娘成了資本家,子女與她劃清界限,WG中老板娘去世,外公給她辦的後事,革委會派人來調查,外公成份是工人,來人隻好作罷。
直對袁家匯碼頭的這條街二邊的房子原來都是鍾飛濱家的產業,我外公是租他家的房子做生意和居住,土改後這些房子就分配給了租戶。鍾飛濱跟他表哥朱五樓二十年代在上海銀行工作,又做實業。他去上海的行程是,先從鍾家大院後麵的私家碼頭上自己的小船,小船沿小河劃到湖趺漾的袁家匯碼頭,再上大輪船去上海,私家小船相當於現在的私家車,大輪船相當於現在的高鐵飛機。鍾家非常重視子女教育,孩子五歲上小學,個個都是大學生,鍾家第三代的小女兒和我媽媽是小學同學,媽媽去鍾家大院玩過,大院中西結合,有四千平米。解放後鍾小姐到南京工作,每次運動都因出身資本家受批判,精神上受不了了,終於發病。當年豪華氣派的鍾家大院如今早已破敗不堪,隻留下一塊“湖州市重點保護文物”的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