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三年抗美援朝,毛左粉紅們一口咬定偉大勝利,但既找不出勝利的具體戰例(連個殲滅整團戰例都找不到),也說不出為什麽談判協議最終屈服聯軍的要求簽字,更無法解釋為啥丟了三八線以北的戰略要地漣川、鐵原、金化、華川、漣川、楊口,隻能滿地打滾耍賴,張口閉口“從鴨綠江打到三八線”。。那咱今天就說說誌願軍是怎樣“打到”三八線的?再講一講為啥誌願軍能夠輕而易舉“打到”三八線,但進攻三八線以南時卻處處碰壁,被動挨打,別說沒得到韓國一寸土地,最終還把三八線以北的幾處戰略要地也給弄丟了,為此金家的江山比起戰前白白縮小了3900平方公裏。
1950年11月25日,聯軍在北朝鮮境內(北緯40度左右)與大約50萬中國軍隊發生遭遇戰,史稱第二次戰役。麵對秘密潛入、預先埋伏且數倍於己的強大兵力,聯軍判斷中國正在大規模卷入朝鮮戰爭。由於美國政府在聯軍越過三八線前就曾經考慮過蘇聯或中國有可能出兵,因此美國總統杜魯門早在1950年9月11日就下達了應變方針—《朝鮮戰爭指導方針》(即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81/1號文件)。總統的指導方針明確指出:如果美軍在三八線以北遭遇大規模的蘇聯或中國軍隊,美軍不應該與其地麵作戰,而應該迅速脫離接觸,撤回三八線以南 《NSC-81文件》
12月初聯軍與中國軍隊的遭遇戰基本結束,兩軍已經脫離接觸。12月3日,聯軍統帥麥克阿瑟在東京召開記者招待會,會上麥帥向全世界公開宣布,為了停止戰爭,聯軍放棄統一北朝鮮的意圖,全軍撤回到韓戰起始的原點——三八線。任何人,隻要屁股沒坐歪、隻要心眼還公正,隻要智商還不是負值,都不難看出:聯軍放棄占領北朝鮮並主動撤離北朝鮮,是出於某種政治性的考量,而不是軍事上遭到中國軍隊打擊後潰不成軍的戰術潰敗(見過誰打了敗仗還公開逃跑日期的?)。細細分析美軍的戰史,聯軍在西線清川江北的遭遇戰中損失不大,整營和營級以上的建製均無損失;而在東線的長津湖聯軍幹脆就是打了一場以少勝多的漂亮殲滅戰。其實,彭德懷在1951年1月勸說毛澤東後退100公裏放棄入侵韓國的電報裏也曾如實承認,“敵軍主力並未受損,我軍基本是走過三八線的。”
聯軍說到做到。記者招待會的第二天,西線聯軍便放棄了清川江天險,隨即又撤離平壤、鎮南浦,沙裏院、海州等一係列大城市和戰略要地,甚至放棄朝鮮半島最適合防守的平壤—元山(北緯39度線),攜帶著大約30萬難民一路撤到了三八線以南。最西端的聯軍不僅撤過三八線,而且後撤至臨津江的南岸。與之同時,東線聯軍也開始了撤退,所有部隊按照製定的計劃撤至興南海港登船,攜帶著10萬難民,由海路撤回三八線以南。即便是孤軍深入長津高原的陸戰1師,也於12月初迅速擺脫了中國軍隊的糾纏,12月11日即完成登船,乘風破浪一路撤到了韓國最南端的釜山。
正是由於聯軍的主動迅速的撤離,1950年12月整個一個月中,聯軍與中朝軍隊之間基本相安無事:聯軍忙於收拾東西裝車裝船一路狂,中朝軍隊則忙於“收複失地”和填補聯軍留下的“真空”。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整個12月份,西線的誌願軍一槍沒放就走到了三八線!東線的中國軍隊16萬人被陸1師2萬人徹底打殘(傷亡十萬),別說“打到”三八線了,就連自己拄拐走到三八線的能力都喪失了,整個一個兵團隻能原地待在長津湖休整半年。倒是殘餘的北韓軍隊還有能力跟在美軍後麵放幾槍,但最後也是在聯軍撤離後走到了三八線。這就是一些人常年掛在嘴邊上,“從鴨綠江打到三八線”的抗美援朝偉大勝利。八十年代《朝鮮戰爭行動方針》這一文件解密公開後,各國軍事曆史專家們才恍然大悟當年聯軍為什麽不戰而退。從中國的角度觀察,其實這個所謂的勝利根本不用打就可以獲得:按林彪的戰略,高調出兵60萬,鴨綠江邊一擺,一槍不放,一個人不死,就能達到讓美軍知難而退的效果。不戰而屈人之兵,上將軍也,林彪才是中國唯一的戰略家,師範生不服是不行的!
按照美國人天真的想法,我不與你糾纏主動撤回到原點,顯示了最大的和平誠意,你總該滿意了吧?豈不知中國有個毛澤東,農村初等師範的畢業生的視野和格局與美國的戰略家們的邏輯思維不在一個頻道上。對於美軍主動撤離北朝鮮,毛澤東的理解很奇葩,竟然判斷成美軍不堪一擊,狼狽逃竄,因此他要宜將剩勇追窮寇!於是,毛澤東不顧彭德懷的反對,堅持要打過三八線,解放全朝鮮。有人會問,不是號稱保家衛國嗎?保家衛國到韓國去幹啥?中國出兵朝鮮的戰略目的是什麽?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1951年1月5日的社論解開了謎底:“向大田前進,向大邱前進,向釜山前進,把不肯退出朝鮮的美國侵略軍趕下海去(注: 大田、大邱、釜山是韓國城市)”https://cn.govopendata.com/renminribao/1951/1/5/1/#64288。中國人很多都說麥克阿瑟誇口聖誕前結束朝鮮戰爭是吹牛逼,其實《人民日報》把美帝趕下大海的社論才是朝鮮戰爭三年中最大的一個牛逼,隻不過我國政府閉口不提這個曾經的社論,更不肯在曆史教科書裏寫上這段霸氣的牛逼,所以你們都從未聽說而已。但是,白紙黑字的書寫的曆史是永遠抹不掉的。林肯說過,你可以一時欺騙所有人,也可以永遠欺騙一些人,但你不可能永遠欺騙所有人。
毛澤東很霸氣,《人民日報》很牛氣,誌願軍高層也有誌氣,但是結果怎麽樣呢?理想雖然豐滿,現實總是骨感。誌願軍一過三八線就發現對麵的美軍不再是曾經狂退200公裏的那支隊伍了:美軍重振二戰雄風,寸土必爭,寸土不讓,士氣高昂,勇猛頑強,攻必克,守必固,戰必勝。毛澤東不服啊,第3次戰役不行來第4次,第4次戰役吃了虧再來第5次。第5次戰役,毛澤東可以說使上了吃奶的力氣,調集了國內解放軍5個野戰軍所有的精銳,發動了韓戰中規模最大的攻勢,80萬人海,蘇式飛機大炮坦克還有喀秋莎,糧食充足天氣暖和沒有什麽可抱怨的,但是還是以慘重的失敗而告終,而且是五次戰役中損失最大的一次。不但一寸韓國國土沒占領,一個美國兵沒下大海,白白丟掉了幾十萬中國年輕人的生命,還丟了三八線以北幾個最重要的戰略基地(鐵原、金化、華川)以及3900平方公裏的土地。
實在沒法子了,毛澤東想起了停火談判。東方人好麵子,打了敗仗要求談判覺得不好意思,請出來背後的龍頭老大斯大林調停,朝鮮戰爭開始談判了。
中國軍隊為什麽在北朝鮮可以一槍不放就收複全部北朝鮮?道理很簡單:因為美軍處於政治考慮而主動撤退。1950年9月11日杜魯門總統簽署的《韓國戰爭行動方針》對三八線以北的戰爭說得很明確:美軍在三八線以北如果遭遇大規模的蘇聯或中國軍隊,不應該與其地麵作戰,而應該撤回三八線以南——美軍就是這麽做的。
中國軍隊為什麽在南朝鮮便威風不再,即便使出了全身的力氣也未能占領南朝鮮一寸土地?道理也很簡單:美軍處於政治考慮不再撤退。《韓國戰爭行動方針》對三八線以南的戰爭說的也很明確:如果蘇軍或中國軍隊越過三八線入侵韓國,美軍將在三八線以南應盡最大的力量與蘇聯或中國軍隊作戰,保衛韓國的獨立和安全——美軍的確也是這麽做的。 縱觀朝鮮戰爭三年,美軍在朝鮮的行為始終圍繞著杜魯門的《韓國戰爭行動方針》原則,麥克阿瑟時代是這樣,李奇微時代也是這樣,後來的克拉克時代還是這樣。按照美軍當年的實力,即使不用核武器,把中國大城市從地圖上抹平,把中朝軍隊打回鴨綠江以北應該不是很困難,但要為此付出大約10萬人的傷亡(在你們鼻子裏李奇微不是放屁都香嗎?這可是李奇微的評估)。本國人民的子弟兵流血犧牲幫助外族他人統一祖國做嫁衣裳?這種傻逼除了中國有一個,世界別的國家還真沒見到過!當年美軍距柏林一步之遙,攻占柏林就可以獲得戰勝德國的巨大榮譽,美國寧肯不要這個榮譽(麵子工程),也不肯付出死傷10萬人的代價,更何況一個對美國毫無價值的戰略盲腸—北朝鮮!流氓群架,江湖鬥狠,打得是意氣。而國家的戰爭,打得是利益得失,而不是意氣用事。可惜如此簡單的一個道理,對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卻是一道永遠無法理解的難題——特別是那些自以為是質問為啥停在軍事分界線接受談判來否認美軍勝利的傻逼。
現在來看,如果當年毛澤東采納林彪出兵而不戰的策略,迫使美國知難而退是當時中國最佳的選擇,毛澤東個人家庭的悲劇也不會發生。錯過了上策的機會後曆史又給了毛澤東一個中策的機會:見好就收,收兵三八線與美國談判。假如毛澤東收兵停戰,雖然中國軍隊是未經戰鬥走到三八線,至少還有那麽點吹噓勝利的本錢。但是,毛澤東低估了美國的實力和信心,大大咧咧地丟掉了這個還能得分的中策,觸碰美國保衛韓國的底線,等到多次入侵韓國失敗,反複後被聯軍打回三八線以北(如今軍事分界線在三八線以北)還丟了3900平方公裏北朝鮮國土,把一副好牌打的稀爛以後再按照聯軍的條件在喪權辱國的停火協議上簽字,就毫無一絲勝利可言了。
但是,話要說回來,指望一個北大圖書館臨時工出身的師範生具有戰略視野,能有國際格局,知彼知己,豈不是一個天大的笑話!這類人別說指揮戰爭,就連到到電視台當嘉賓評判戰爭也不夠資格,你們誰見過哪家電視台請一個初等師範畢業的北漂臨時工當過嘉賓?公平地說,臨時工誤判戰局也不能全怪毛澤東自己,彭德懷及誌願軍的將領有吹牛逼過大忽悠毛澤東的責任;誌願軍將領也不能完全負責,基層官兵也是一層層吹牛逼報喜不報憂的。。想想吧:第9兵團都基本打殘了,毛澤東竟毫不知曉,仍然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大喊“殲滅陸戰1師僅是個時間問題”——這不是部下們吹牛逼把老人家忽悠瘸了還能是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