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我們那時候玩什麽?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兒童玩具,有那個時代特有的玩法。相比之下現在兒童的玩具比我們小時候要多得多,也精致得多。但是,我認為不能因此就說現在的兒童一定比我們小時候幸福。因為幸福不是用玩具的多少來衡量的,它是以個人自己的感受來衡量的。那時兒童的玩具大多很“土”,玩法也很“土”,但我們一樣玩得很投入,很高興。
我們小時候玩什麽呢?花樣也很多,而且有些是男女有別的。一般來說,女孩子玩的種類不及男孩子多,她們玩的男孩子大多也玩。如女孩子常玩的跳繩、踢毽子、跳橡皮筋、造房子、捉迷藏、捉牌、捉沙包、捉蜆殼、打撲克、打九連環、拾彩棒、拚七巧板、下象棋、陸軍棋、跳棋、繡花、春季養蠶、端午節做香囊等等,其中除了繡花、跳橡皮筋、做香囊男孩子一般不玩,其他的也都玩。這裏先解釋一下這些遊戲的玩法。如“造房子”是在地上畫一格一格的格子,分別寫上一、二、三、四、五、六、七等數字,從一開始將一個小沙包逐次丟在某一數字格子內,然後用單腳或雙腳交換著跳,跳到有沙包的格子把沙包揀起來,繼續跳到數字最高的一格,然後往回跳。誰先把數字跳完而不摔跤、不跳錯動作,就算得了滿分;若跳錯了或跌倒了,不得繼續跳下去。在哪一級跳錯的,就算那一級的分數。最後以各人所得分數排成績次序。捉牌、捉沙包和捉蜆殼玩的方式差不多,都是先將一把麻將牌或小沙包又或者是蜆殼灑在桌麵上,然後將另一隻沙包拋到空中,在它落下前盡量多抓一些麻將牌、沙包或用一隻大的蛤蜊殼撈起盡量多的小蜆殼,又或者將麻將牌一隻隻豎著疊起來,並在沙包落地前把沙包接住。若果接不住就算輸,抓的牌或沙包、蜆殼數量少的,疊的牌少或倒掉的,也算輸。這種遊戲可鍛煉孩子的敏捷度。九連環是一種用鐵絲繞成的玩具,玩法是要將一個環從環環套住的另幾個環中解脫出來。懂得訣竅的解起來很快,不懂訣竅的半天也解不開,就如後來的玩魔方一樣,主要是鍛煉智力。
還有一些是專屬男孩玩的。首先是摜銅板和打玻璃彈子。那時候社會上銅板、銅錢還很多,大多是民國時期的。銅板一麵的圖案是交叉的兩麵旗幟,另一麵上麵鑄有文字“當製錢十文”,意思是一個銅板(也叫銅元)價值相當於十個銅錢。銅錢比銅板略小,薄一點,圓形中間有一個方孔,所以以前也叫它“孔方兄”。玻璃彈子是從文具店、玩具攤上買的,一分錢(當時是一百元)一粒。玩這兩個遊戲要手勢和眼力相配合,像投籃一樣計算距離,眼光看得準,力量用的恰到好處,才能一擊中的。以摜銅板為例,參加遊戲的人每人拿出一個銅板來當“賭資”,在場地中間用一塊磚頭當中心點,磚頭外麵畫一個小圓圈,銅板疊放在磚頭上。另在距離中心點一丈多遠的地方劃一條橫線。大家先站在中心點,分別依次用另一個銅板向這條線投去,以誰的銅板最接近那條線,決定等一下摜銅板的先後次序。如果銅板丟出線外,他就隻能排在最後一個。眼光好而又最先摜的,往往可以一下子把疊在磚上的銅板摜掉大半甚至全部。掉到磚下的銅板凡滾在小圓圈外麵的就是那個人贏得的。沒有出圈的銅板則再疊放在磚上由第二個來摜。以此類推,直到全部銅板都被贏走。所以這種玩法要贏的訣竅,第一步投線就要投得好,爭取第一個摜。輪在後麵摜的人一般很少有贏的機會。打彈子則任何場地都可進行。玩法有兩種:一種是參加玩的人先用投線方法決定各人參加遊戲的次序,然後各人把自己的彈子放到一個地方,再以排定的次序用自己的彈子放在手指間彈出去打擊別人的彈子。如果他擊中了別人的彈子,被他擊中的別人的彈子就屬於他的了,而且可以接著打第二個、第三個,直到不中為止。然後由排名第二的人接著打。到所有人的彈子都被打走,就開始新的一輪比賽。還有一種玩法與打高爾夫球差不多。一般是在泥土地上挖幾個小坑,排定一二三四次序。玩的人用手指把彈子打出去要滾進坑裏,進不了的就要讓位讓第二個人來玩。最先進完所有坑的人算贏。贏的彩頭可以是一粒玻璃彈子也可以是別的東西。打彈子和摜銅板有真玩假玩兩種。真玩就是有真的輸贏。一次遊戲下來,輸的贏的往往有幾十個銅板或幾十顆彈子之多。所以這其實也是一種賭博。至於假玩,那就是純粹玩玩而已,並不真有輸贏。
類似摜銅板的玩法還有摜紙包和貼演片。摜紙包和摜銅板方式一樣,隻是紙包換了銅板而已。紙包都是用廢紙自己做的。用比較堅硬的紙折一個兩寸見方的紙包當摜包。另用普通廢紙折一寸左右的小紙包當參加遊戲的籌碼。參加遊戲的人每人拿出一個小紙包疊放在一起,然後用大紙包去打這些小紙包。凡被打到小圓圈外的,就是這個人贏的。小紙包要多少可以自己折多少,所以這是純粹的遊戲,輸贏紙包隻是滿足個人的勝利感。貼演片是將演片貼在牆上,然後放手看誰的演片飄得遠,以最遠的為贏。演片是一種在馬糞紙上印有彩色人物故事的小卡片,在文具店、玩具攤、糖果店都有得買,大約一分錢可買從大張上剪下的一長條十小張。這種東西五十年代中期後就沒有了。
除了以上這些,男孩子最愛玩的還有滾鐵環和甩菱角。鐵環,一般都是用家中壞掉的馬桶、腳盆、水桶上麵的鐵箍做的,拆下來就成;叉鐵環的叉子,用一根粗鐵絲自己彎一下也就做好了。如果鐵絲太短也可以接一根細竹竿做手柄。那時候我們小鎮上連一輛自行車也沒有,叉著鐵環在街上跑,讓人有駕車奔馳的快感。菱角,北方叫陀羅。用一根繩子繞在菱角上猛然甩出去,菱角就轉起來。製造得好的菱角,因為上下重心對的準,圓周各處的重量一致,菱角的鋼腳尖銳,可以轉很久而不倒。我們小孩比賽菱角,一是比誰的菱角轉的時間久;二是相互比誰的眼力準,甩出去可以擊倒對方的菱角;三是比誰的菱角厲害,砸在別人的菱角上,可以將它劈開,或至少也要在對方菱角上砸出一個凹洞來才算贏。好的菱角使用榆樹等堅硬、份量重的木料製作,買一個要人民幣一角多,算是小孩子的“貴重資產”了。至於甩菱角的繩子,用粗一些的棉紗繩即可。我那時是用幾條紮鞋底的棉線自己搓成的。
到了新年,男孩子們拿了“壓歲錢”後很多會去玩具攤上買木頭做的“火藥槍”或竹子做的“機關槍”玩。火藥槍使用一種專用的“火藥紙”,紅色的,上麵有一粒粒“火藥子”。打槍時把用橡皮筋做彈力的扳機拉開,撕一粒“火藥子”放在火藥槽裏,扣動扳機,此時橡皮筋回縮的力量會把“火藥子”裏的火藥壓得爆炸,發出“啪”的一聲清脆的“槍聲”,還會冒出一股火藥煙來,很能滿足小男孩總想充當戰鬥英雄的幻想。“火藥紙”在一般的小玩具攤上都有得買,一分錢可以買一小條十粒或十二粒“火藥子”不等。如果買整張的“火藥紙”會便宜一些,一張有上百粒“火藥子”,但要賣好幾分錢,小孩子一般沒有那麽多錢。竹機關槍是用一支一尺左右長、直徑一寸左右的竹筒做成的。竹筒中間有一個節。看其構造和製法是將竹筒一頭劈開到竹節附近,但保持竹節和另一端不開裂。再在竹筒開裂一頭約竹筒全長三分之一的位置鑽兩個洞,將也是用竹子做的扳機轉軸固定在這兩個洞內。扳機的轉軸中間有兩根長短不一樣、做成十字形的小竹條。長的一根比竹筒內徑長一點,短的一根比內徑稍短。這樣轉動扳機時,長的那根小竹條會將開裂一頭的竹筒上下兩爿頂開,等扳機轉到了短的那根小竹條時開裂的竹竿迅速合攏。此時竹筒就會發出“啪”的一聲脆響。當快速轉動扳機時,竹筒一開一合,就會連續不斷地發出“啪、啪、啪”的聲音,好像在開機關槍。
那時候我們還自己做水槍和氣槍。實際都是竹子做的小唧筒。夏天抽水當水槍用。冬天當氣槍。玩法是先把唧筒抽滿空氣,再將唧筒口用嚼軟了的小紙團堵住,然後把唧筒內的活塞迅速向前推,此時唧筒內被壓縮了的空氣會將堵住筒口的軟紙團射出去,最遠可以射二三公尺遠。這種小紙團隻要不是對準眼睛射,即使射到人身上一般也不會傷人。
除了以上這些,很多男孩、女孩春季還會養蠶玩。而夏秋抓蟋蟀、抓“金鈴子”、用長竹竿粘“知了”,以及深秋季節田裏稻子收起以後到鎮外田邊打“泥塊大戰”等等,這些都是男孩子的營生了。現在很多人對抓蟋蟀都知道,但對抓“金鈴子”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這裏就稍作一介紹。金鈴子是一種形似蟋蟀的小蟲子,但體型比蟋蟀要小很多,大概跟一粒大米差不多。它振翅叫的時候會發出“唧呤呤,唧呤呤”十分清脆的叫聲,非常悅耳。尤其在幽靜的環境聽,令人感到十分舒服。金鈴子大多藏在荊樹叢中。抓金鈴子要用一隻栲栳或笆鬥,還有一套抓金鈴子的工具,如一個鐵絲網罩,一個裝金鈴子的小盒子等。抓金鈴子時先到荊樹叢邊聽有沒有金鈴子的叫聲。聽到有叫聲,把栲栳放在荊樹叢下,用力拍打荊樹,然後迅速拿起栲栳察看,發現有金鈴子,立即用鐵絲網罩子罩住它,再小心地把罩子裏的金鈴子移放在盒子裏。金鈴子有非常強的彈跳力。所以即使掉到栲栳裏的金鈴子有好多隻,但最後能抓到的也隻有一隻、二隻,其餘的都逃走了。養金鈴子有專用的盒子。一般是一寸左右直徑的圓形、方形、橢圓形的扁扁的盒子。考究的盒子有使用牛角做的,麵上鑲了玻璃。可以放在衣袋裏,隨時聆聽它的叫聲。養金鈴子一般用南瓜花蕊做飼料。我小時候去抓過一次金鈴子。也抓到過幾隻。但沒有養金鈴子的專用的盒子,隻能養在火柴盒裏,沒有幾天金鈴子就都死掉了。以後就不再去抓了。總而言之,我們那時候的小孩,花錢買的玩具不多,但玩的東西也不少,花樣也很多,所以也並不覺得不幸福。
這裏說到荊樹,我要順便提一下那時候很多婦女、女孩都是用荊樹葉揉爛後浸出來的汁液洗頭發的。用荊樹葉水洗的頭發,柔軟發光。那時候一到初夏,我母親就會叫我去捋荊樹葉來供母親和姐姐們洗頭。一年總要洗好幾次。現在都用洗發水、護發露,這種老辦法早已失傳了。
2020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