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片憶(十一)

十一,城鄉物資交流會

 

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曆史的人,或許會注意到這樣一件事:在一九五二、五三年那個時候,中共曾在全國各地城鄉開展過一個“城鄉物資交流”的活動。具體辦法就是開“城鄉物資交流大會”,想通過這個活動來吸引農民購買更多的城市工商業產品,同時向國家出售他們的農副產品。當時中共正在恢複戰後經濟,更雄心勃勃地在開展第一個經濟建設五年計劃,城市、礦山人口激增,需要大量的糧食和農副產品來供應他們的日常生活,提供工廠的生產原料。可是當時農民還沒有組織起來,所有農副產品都在個體農民手中,國家在收購這些產品時往往要花很大力氣,而且要麵對大量個體商人的競爭。中共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吸引農民,刺激他們的購買欲望,同時達到讓農民把他們的農副產品出售給國家的目的。

當時我們小鎮也辦過這種交流會。我也去親眼看過。會場設在顏安中學的操場上,有七、八個用油布或蘆蓆搭的大棚子,裏麵分別放了一些鐵鎝、鋤頭、鐮刀、鐵釘之類的鐵製品,木桶、木盆、木扁擔之類的木製品,各式布料、鞋襪,搪瓷臉盆、杯子,以及各種糖果餅幹等農民日常生產、生活需用之物。我在這個交流會各個棚棚瀏覽了一遍,又在會場中間的空地上逗留了一段時間,沒有看到有多少人來參觀,更不見有農民來“交流”。坐在棚內的交流員都閑得無聊,翹著二郎腿坐著聊天的聊天,抽煙的抽煙。所以這個交流會隻辦了幾天就不辦了。

後來我分析這個城鄉物資交流會失敗的原因,覺得第一,這些放在交流會上展銷的物資沒有什麽新鮮貨,平日街上的店鋪裏都有得買,交流會不過是把原來各家店鋪內的商品搬來放在交流會上賣而已,不能吸引人。第二,當地是水網地區,農民上街出售東西或買東西,一般都用船做交通和運輸工具。一條市河貫通全鎮,所有商店工場都傍河而設,就是為了方便以農民為主的顧客。農民上街無論是買賣東西還是探親訪友,把船直接開到目的地附近泊下就可,而交流會會場偏偏設在船到不了的學校操場。這說明這個交流會的主持者隻考慮了按上級指示辦事,卻沒有考慮農民真正的喜好和當地特殊的交通情形,所以交流會要失敗。

從這件事,我們也可看出當時中共的困難:它急需大量農副產品,卻很難拿到手。怎樣解決這個難題,辦城鄉物資交流曾是一個嚐試,可是失敗了。一九五三年後,中共強力推行農業合作化並果斷實行對糧、棉、油等主要農副產品的統購統銷政策,我想這與吸取了城鄉物資交流會失敗的教訓不無關係。中共推行農業合作化,實現社會主義是主要目的;但通過合作化,將農民組織起來,方便中共通過在合作社的代理人來控製農民的生產及其產品也應是重要目的。中共自從實行農業合作化和統購統銷政策以後,不僅保證了城市、礦山糧食、副食品和許多工業原料的供應,還從工業、手工業產品和農產品的不等價交換中獲得大量利潤,為發展以軍事工業為核心的重工業提供了資金。

農業合作化是毛澤東本人積極推動的;而糧、油、棉統購統銷政策卻是我家鄉人陳雲提出的。陳雲雖無戰功,因為資格老又是工人出身,建政初期就位列中央五大書記之一;接著又因獻出了“統購統銷”這個辦法為中共政權的穩固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所以在一九五六年中共“八大”會議上又順利被選為黨中央副主席之一。然而,新中國農民的苦難也由此開始。中共稱這是社會主義計劃經濟,但我以為這是從蘇俄學來的戰時共產主義經濟。其特征是政府用暴力手段剝奪了農民對自己生產產品的支配權。因為如果僅僅是“計劃”經濟,則政府盡可指導農民種什麽,種多少,但不能取消農民對自己產品的支配權,也不可以硬性規定農副產品的收購價格,尤其不可明顯地壓低農產品的收購價,嚴重地剝削農民。

2020年7月3日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