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地改革的真相——被遺忘的日本戰後經濟複興最大功臣:和田博雄

 

 

高中曆史教科書提到,日本農地改革是按照占領軍GHQ(聯合國最高司令官總司令部)的指示來進行的。目前,連很多從事農業的人士也這樣認為。但事實是,與解散財閥等其他改革不同,隻有農地改革是由日本政府自主提出改革方案的。

和田博雄的登場

  提高佃耕收成占收成一半的地主製下的佃農地位、創建自耕農製度,一直是戰前農林省官員們的夙願。使這一願望成為現實的就是和田博雄(1903-1967)。和田如一顆彗星,出現在戰後經濟複興的政治舞台上。和他有著同樣經曆的人,是後來成為他終生競爭對手的池田勇人。池田是個幸運兒,戰前因患了大病,暫時離開了大藏省,由於同僚戰死和被整肅,他則有幸成為大藏次官。

  和田並不是池田那樣的支流人物。戰前的農政權威石黑忠篤等人從農林省辭去官職後,曾將農政托付給了和田。但由於被借調到戰前的內閣調查局、企畫院任職,和田的人生急轉直下。在被捏造的違反治安維持法的企畫院事件中,他被當作主謀,和部下勝間田精一(後來任社會黨委員長)、稻葉秀三(後來創立國民經濟研究協會,產經新聞社社長)等人入獄三年,命懸一線。

  二戰結束的前一年,和田終於獲釋。戰爭結束的那年九月,法院做出無罪判決。獲釋時他曾賦詩:“漫天繁星綻放,一如春色滿園”。接到無罪判決後的第二個月,和田成為中央官廳的局長,七個月後被任命為大臣,實施了戰後最大的經濟改革,一年以後,又成為擁有空前絕後的權力的超級經濟官廳(經濟安定本部)的長官,領導了戰後的經濟複興。這恐怕是任何人也料想不到的。

第一次農地改革

  被判無罪後,和田就任農政局長,成為保守派政治家中不多見的、堅定的自耕農主義者鬆村謙三農相的下屬,開始著手第一次農地改革。1945年10月,鬆村謙三就任幣原內閣的農林大臣,在就任之後不久的記者招待會上表示,“農地製度的根本,就是要大量發展自耕農”,這便是農地改革的開端。沒有GHQ的指示,而且當時GHQ並不關心農地改革。對於農林省負責人對農地改革方案的解釋,GHQ隻是回答說:“不反對”。

  農林省的應對非常迅速。鬆村就任僅四天後,負責此事的農政課就製定出了法律原案,一個月後提交國會。這時二戰隻不過剛剛結束四個月,辦理速度不同尋常。這是因為,農林省從戰前就開始進行周到的準備。據當時的負責人講,農林省根據不同的政治形勢以及大臣的想法製定了幾十種方案,內容包括:

  (1)不在村地主的所有農地,以及在村地主持有的超過5公頃(大臣的方案為1.5公頃,在農林省當局的說服下改為3公頃,後來經過五次內閣會議,在鬆本國務相的執意反對下又改為5公頃,據說那時鬆村農相流下了眼淚)以上的農地,由地主與佃農直接協商,賣給佃農。地主出讓土地時,允許地主與佃農進行協商,協商不一致時,按照知事的“裁決”轉移農地所有權。

  (2)佃耕費的貨幣繳納化(這是自柳田國男以來農林省的一貫主張,(參照0135《用柳田國男的農政改革構想審視日本現代農業》))。

  (3)以前地主可以隨意從佃農那裏收回農地,今後必須經過農地委員會的認可。

  利用裁決的方式,實際上是強製性地讓地主將農地轉讓出來。議會堅持戰前的想法,想要否決這個方案,但是由於12月,GHQ提出了關於農地改革的備忘錄,因此僅十三天就在國會獲得了通過。這是GHQ首次對農地改革表示看法。

  在這個時候,GHQ雖然認識到了改革的必要性,但還沒有具體的改革方案。後來,第一次農地改革遭到了GHQ的反對,其理由是,地主最多持有5公頃農地的規定不徹底,而且依靠知事進行裁決的做法不成熟,應該由國家直接收購。這樣,第一次農地改革沒有進入實施階段,轉而開始施行第二次農地改革。

  關於第一次農地改革的意義,和田局長總結為(1)農業結構的民主化,(2)農業生產力的增強,(3)通過農業經濟能力的增強和資本的積累,對喪失了海外市場的工業而言是國內市場的擴大和重振經濟。由於當時從事農業的人口占所有就業人口的五成,因此,要複興日本經濟,就必須複興農業。和田盡管隻是農林省的局長,卻在思考著整個日本經濟的問題。

破例的人事任命——從局長一職越過次官直接成為大臣

  吉田茂在二戰剛結束後的糧食危機中接受了組閣的重任,他認為該內閣是個糧食內閣,農林大臣是最重要的角色,因此通過他的親戚武見太郎(後來任日本醫師會會長)——此人因戰前任農林省特約醫生而與石黑先生關係密切,與流放中的石黑忠篤進行了商談,之後懇請熊皮特的高足、東京大學教授東畑精一就任農相一職。東畑以缺乏從政經驗等理由堅決拒絕,吉田、武見、石黑、和田等四人表示可以讓和田擔任次官,請東畑不要擔心。但多次的遊說、邀請,仍遭到東畑拒絕。

  東畑之所以拒絕,是因為他曾在農林省內部的糧食對策審議會擔任過委員長,知道1946糧食年度因大米歉收而有100萬噸的糧食缺口。二戰剛結束時,東京米倉裏隻有三天的糧食。“我曾與和田博雄先生見麵商量過,但的確無能為力。和田先生鼓勵我說,他可以擔任次官,一起來解決問題,對此我雖然很感激,但難以接受這種厚意。”(東畑精一《第一次吉田內閣的糧食問題》)但學生們並不知曉這些事,他們熱烈歡迎不求高官的東畑教授走進東京大學的課堂。

  吉田因沒有農相的人選而一度想放棄組閣,但最終還是將充當中間人角色的和田從局長一職跨過次官直接任命為大臣。和田曾推薦過中山伊知郎,但沒有得到認可。幣原喜重郎、石黑忠篤、武見太郎曾在吉田茂的外相官邸促膝商洽。和田反駁石黑:“你是不是想把我再次推向斷頭台啊?”但他們最終還是決定任命和田為大臣。於是,43歲的大臣誕生了。執政的自由黨中,自鳩山一郎前總裁、河野一郎幹事長以下的人都反對負責第一次農地改革的和田農相,吉田內閣也幾乎要消失,後來由於三木武吉事件出現的轉機,吉田內閣終於得以組建。

  1945年,日本大米嚴重歉收(農林省公布的數字是587萬噸),人們紛紛傳說有一千萬人餓死。和田在流言蜚語中度過了史無前例的糧食危機,同時頂著執政黨人士的強烈反對,取得了麥克阿瑟等GHQ的信賴,實施了以創建自耕農、提高佃耕農地位為內容的第二次農政改革——這是農林省自二戰前以來的夙願。在第一次吉田內閣中,與和田平起平坐的,是被稱為招牌大臣的石橋湛山藏相。

第二次農政改革

  農地改革從252萬戶地主手裏強製收購了177萬公頃農地——這相當於全部農地的35%、佃耕地的75%,包括財產稅實物繳納製農地在內,共將194萬公頃農地出售給了420戶農戶。GHQ主張收購農地必須價格合理、補償充分,因此強烈要求引進隨通貨膨脹進行價格浮動的條款。不過,經過和田農相徹夜的談判,這一條被撤銷了。所以,在戰後的惡性通貨膨脹下,盡管貨幣價值大幅縮水,但直到1950年農地改革結束,農地收購價格仍巋然不動。結果,收購價格(水田760日元,旱田450日元)還不到一雙橡膠長靴(842日元)的價格,事實上等於是無償收購。正因為如此,被收購了農地的地主階級不斷起訴,說這種農地收購行為違反憲法。

  GHQ負責農地改革的拉得金斯基博士在與日後成為社會黨實力派人物的和田會談時,曾經問過他是不是預料到農地證券在通貨膨脹的情況下會等於拱手奉送。和田當即說YES,並回答說:“如果讓農地證券隨物價變動而變化的話,政府就會背上沉重的財政負擔,就不會有今天日本經濟的成長。當時博士您向我們做出的讓步,是對日本經濟的日後發展做出的最大貢獻。”

  但另一方麵,和田也沒有忘記關懷農地改革的犧牲者——地主階層。和田說:“對待此次改革的犧牲者——地主、尤其是中小地主的態度,一定要慎重。必須將他們作為重建日本的犧牲者來對待,而不應該說什麽他們因為過去的罪行才招致今天這種下場之類的話。”

  以前的農政並不是很順利地獲得既有權利的。戰前的農政是對以地主勢力和治安維持法為後盾的官府的抵抗。農地改革一直是農政的夙願,在議會的強烈反對下,是借助了GHQ的力量才使改革得以實現。但是,與解散財閥等其他改革不同的是,隻有農地改革是由日本政府自主提出的改革方案(第一次農地改革)。盡管後來美國想將日本的成功經驗應用於其他亞洲國家,但除了台灣之外,都失敗了。如果沒有農林省對改革的熱情和準備,也就不會成為“在非共產主義國家進行的農地改革中最徹底的改革”(吉田茂)。不僅是和田,吉田以及後來對此進行過驗證的經濟產業研究所客座研究員Ronald Dore(《日本的農地改革》)都認為:

  “無論怎樣分攤農地改革的功勞,有相當的一份是應該屬於那些小心謹慎、但提出了進步性意見的日本政府官員的。(中略)……並且,如果沒有輿論的支持,沒有那種可稱之為改革熱情的精神,去發動眾多農林省職員、農村農地委員會委員及職員進行改革的話,這項法律是不會得到貫徹執行的。”

  農林省工會在農林省正門前貼出了以“告挺身於解放農民運動的各位職員書”為題的檄文。對此,貴族院的保守派議員很不滿,認為“這象是在征兵,號召大家都去當討伐惡霸地主的義勇軍。”在農地改革代表人物和田農相的帶領下,農林省的農地改革運動形成燎原之勢。農林省沸騰了。

  麥克阿瑟雖然重視農地改革,但不願意讓它作為麥克阿瑟的改革來實施。他要求日本政府、和田農相來提案,將相關法案提交國會,然後實施。和田曾要求GHQ充當後盾,GHQ沒有答應。這樣一來,和田在和反對農地改革的執政黨自由黨進行交涉方麵吃了很多苦頭。當時留下了這樣一段對話:

  (GHQ)和田先生,這項改革法案在所有國家製定的法案中是最自由的一個。

  (和田)自由黨可能會對它進行最猛烈的抨擊吧。

  (GHQ)自由黨如果反對該法案,就證明了該法案是自由的。

經濟安定本部

  經濟安定本部、通稱“安本”,是按照麥克阿瑟的指示成立的政府部門,負責策劃和起草所有的經濟政策,綜合協調和監察政府各部門工作,擁有比其他政府部門更強大的權力。和田擔任農林大臣時,曾提出讓東京大學有澤廣巳教授擔任經濟安定本部長官,但沒有成功,後來他將有澤推薦給吉田首相,讓吉田采納了有澤的傾斜生產方式設想。

  吉田內閣第二次組閣時,放棄讓有澤出任經濟安定本部長官後,吉田首相請經濟安定本部總裁審議室推薦人選,要求這個人(1)進入經濟安定本部後,馬上就能實施強有力的政策(2)精通政府各部門情況,能夠從各部門選拔人才來增強經濟安定本部的實力(3)能夠獲得三黨首腦的推薦(4)能夠得到有澤、東畑等學者隊伍的全麵支持。於是,總裁審議室一致推薦了前農相和田。

  吉田首相再三邀請和田就任經濟安定本部長官一職,最後和田答應了。但是,執政的自由黨強烈反對和田這位農地改革的實施者。為了能讓和田擔任經濟安定本部長官,吉田首相想讓石黑忠篤去勸說和田加入自由黨,以此打開僵局。但吉田的這種做法激怒了石黑,他當即給吉田寫了封措辭激烈的回信,“鄙人拜讀了最敬愛的閣下要求以那幫人無比庸俗的條件去勸誘和田的大劄,敬望盡早打消此念。如若如此,安本(經濟安定本部)將一文不值。”然後又給和田寫信說,“對於此事,要無比遺憾地將吉田先生的計劃高度評價為新興日本正確製定的最具意義的方策,(中略)……老朽勉為其難前來規勸,對此實在無言賠罪,隻有對老朽的不周之舉表示歉意。吉田茂這個令人遺憾的家夥,實在是做了一件令人遺憾的事。”

  吉田茂遭到如此的對待,但仍然沒有改變對石黑忠篤的友情。雖然被石黑斷然拒絕,但還是於1951年解除了對石黑的流放,第二年石黑當選參議院議員,吉田還邀請他擔任文部大臣或農林大臣。吉田在回憶錄中提到,重視農民利益的農林省的代表人物,就是石黑忠篤和和田博雄。大選時,石黑到高知縣為自由黨總裁吉田的演講捧場,回來時又到岡山縣為社會黨實力議員和田的演講助威。此時,如果和田接受了“那幫人無比庸俗的條件”而加入自由黨,那麽和田日後的命運將會大為改觀。因為和田是先於池田勇人、佐藤榮作成為吉田學校第一批成員的,吉田對於他的非凡能力相當迷戀。永野重雄、片山哲、太田薰、勝間田精一、萊夏瓦等很多人都做過和田當總理的夢。

和田領導下的安本與戰後的經濟複興

  吉田內閣想任命和田為經濟安定本部長官的幻想破滅了,但和田在後來的片山內閣中擔任了經濟安定本部長官,為傾斜生產方式的實現做出了努力。可以說,正是因為有了和田經濟安定本部長官,才得以在另一黨派執政的情況下繼續實行吉田內閣的傾斜生產方式。和田在以前與都留重人、大來佐武郎交流的構思的基礎上,發行了第一版經濟白皮書。這就是在為數眾多的經濟白皮書中評價最高的都留白皮書。和田還讓稻葉秀三製定了最早的經濟計劃,就是那個沒有實現的“經濟複興計劃”,金森久雄先生曾評價它是眾多經濟計劃中與國民收入倍增計劃同等重要的。在和田手下,除了人稱安本三雄的都留重人、山本高行(後來擔任通產次官)、稻葉秀三之外,還聚集了永野重雄(後來成為創建新日鐵的主要人物)、(倉敷紡織公司的)大原總一郎、勝間田清一、大來佐武郎、平田敬一郎、大平正芳、橋本龍伍、下村治、佐々木義武、東畑四郎、阪田英一、後藤譽之助、大川一司等人材,片山內閣因而也被稱為和田內閣、安本內閣。這是經濟安定本部的顛峰期。經濟安定本部總裁審議室推薦了和田,一個精通政府各部門情況並能夠從各部門選拔人才來增強經濟安定本部實力的人,的確恰如其分。

  為了謀求經濟複興,戰後的農政從消費者行政開始入手,即抑製糧食價格,公平而穩定地為國民供應糧食。農政是經濟政策的一個環節,所以他們沒有單獨強調農業方麵的道理,而是在整體經濟的運行中製定了相應的政策。農政不能限定在農業的範疇內。這是因為,為了經濟複興,必須抑製勞動費,而要抑製勞動費,就必須抑製占大量勞動費的糧食費,也就是農產品價格。但是,如果抑製了農產品價格,就會造成糧食產量下降,從而無法做到糧食增產。能夠消除這種困境的奇跡般的政策,就是農地改革和傾斜生產方式。在將農地所有權交給佃耕農的同時,按照傾斜生產方式,增加化肥、特別是硫酸銨的產量,這樣一來,盡管抑製了米價,但也做到了糧食增產。抑製米價、農地改革、傾斜生產方式,這所有一切的實施者,都是和田。

  和田經濟安定本部長官的功績還不隻這些。“過剩經濟力集中排除法”曾試圖借經濟民主化之名,將日本的企業分割為多個小企業。對此,和田向GHQ提出了質問:“如果是經濟民主化,我讚成。但要是削弱日本經濟,我反對。如果強製實行的話,我將辭去經濟安定本部長官的職務。”幹涉的結果,使得“過剩經濟力集中排除法”被放緩執行。但是,由於他想要把預算編製權也放入經濟安定本部的權限範圍內,因而與大藏省事務次官池田勇人發生了爭執,最終引發了社會黨右派與左派之間激烈的對立,片山內閣集體辭職。

  片山內閣集體辭職後,政權轉到了與社會黨進行聯合的民主黨蘆田內閣手中。後來蘆田內閣因昭和電工事件而集體辭職。所謂昭和電工事件,是指作為化肥公司的昭和電工為了在傾斜生產方式下增加化肥產量而以不正當手段接受了複興金融金庫的融資。蘆田內閣的不幸事件導致人們對片山內閣的評價也有所降低。由於片山內閣的評價不高,並且後來和田加入社會黨,斡旋於講和條件之中,成為了左派的首腦,因此他現在已經被人們所遺忘。但是,如果沒有和田,日本戰後的複興將難以想象。

  可以說,沒有和田的傾斜生產方式和經濟複興計劃,就不會有池田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經濟計劃”這種行政手段是和田們的主意(保守的政治家吉田茂並不喜歡它。正因為如此,經濟複興計劃在蘆田內閣之後的吉田內閣沒有得到認可,以破滅告終。據說稻葉等人曾發牢騷說,這是經濟計劃,又不是計劃經濟)。另外,池田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的製定者,就是曾在和田的經濟安定本部工作的下村治。盡管後來和田成了社會黨的實力派政治家,但他自擔任經濟安定本部長官以後就再沒有從事過與行政相關的工作。作為行政機構的負責人,他在農林大臣、經濟安定本部長官的位子上各工作了八個月,加起來不過一年零八個月。而他就在這短短的時間裏,實施了戰後的日本經濟複興政策。

後來的農政

  和田在農政方麵的功績不隻是進行了農地改革。石黑忠篤拚命地要打破地主製,但並沒有對農地改革之後的農政有所展望。而石黑心愛的弟子和田卻懷有這種展望。和田曾說過,“日本的農業問題單靠農地改革是無法解決的,我在考慮將經營合理化立即列入計劃。”(擔任農相時)“經營的問題是以農地製度改革為基礎的農政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實際上,我認為這個工作是留給了後人。我在任期間無法完成此事,對此我非常遺憾。”“按熊皮特的話來講,我認為那些將立腳點轉為農業經營的自耕農,完全擁有作為企業家的獨立性和進步性的一麵。”(

  沒有工會基礎的和田,盡管是社會黨的太子,是大型政策團體的領導人,卻在社會黨內部的派係鬥爭中不斷被消耗著力量,最終沒有當選委員長,退出了政治舞台。決定引退時,他在醍醐寺賦詩道:“幻花盡散去,一輪冬日中。”不再擔任安本長官後,他對農政幾乎沒有發表過意見。可能是覺得自己作為農林官員該做的已經做了,其他的就留給後來人吧。後來承繼了改善和田的零散農業結構的是由和田的盟友東畑精一博士及和田的下屬小倉武一博士於1961年提出的農業基本法。

  農業基本法的目的在於通過有選擇地擴大農業生產——即,將重點轉移到能夠依靠擴大農業規模、提高生產效率來降低成本及增加需求的農作物上——來改革農業結構,並調整農業和工業間的收入差距。收入等於銷售額(價格×產量)減去成本。隻要增加銷售額或降低成本,收入就能夠增長。應該說,即便是需求沒有增長的大米等作物,隻要擴大農業規模,就可以通過成本的降低,來充分保證農民的收入。但現實中的農政卻為提高農民收入而采取了調高米價的做法。這樣一來,造成消費減少,生產增加,大米過剩。一方麵,政府實施了30多年的生產調節,另一方麵,農業資源卻沒有從收益較高的大米轉向其他作物,導致糧食自給率由1960年的79%下降到了40%。要實現有選擇的擴大,本應該抑製消費趨向減少的大米的價格,提高消費趨向增加的小麥等作物的價格,但卻采用了相反的政策。糧食自給率下降所顯示的正是農業無法應對糧食消費變化的一段曆史。曾經600萬公頃農地中,有230萬公頃消失了,這比農地改革中解放出來的農地麵積還要多。由於在農地的挪用製約和農地區劃方麵執行得不嚴格,加上人們一直認為隻要大米有剩餘那麽農地也是過剩的,因此沒有人對農地資源的減少存在危機感,而農地資源對於糧食安全保障來說是不可或缺的。現在,日本隻剩下讓國民靠白薯維持生計的那麽點土地了。(參見時事專訪“日本及全球的農業問題”)

  問題不在於保不保護農業,而在於為了實現必要的農政應采取什麽樣的政策。前些天,我在和田的藏書中發現了他的筆記,夾在1910年出版的柳田國男的著作裏,名為“農業經濟的基本問題”。和田在筆記裏寫到,不要為救濟貧農而提高米價,應該用國債或稅金來支付獎勵金(現在叫直接支付)。我仿佛跨越了70多年的時空距離,看到年輕的和田在述說著農政的應有方式。直接支付方式的農政改革真的能實現嗎?或者它隻是盛開在冬季的醍醐寺裏的“幻之花”?

2004年7月13日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