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澳洲的都是50年代初期去的。留在上海的都比較窮,住的也是在虹橋路上的草棚。還有穿街走巷的磨刀匠。

來源: chufang 2024-06-20 10:28:09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0 bytes)

所有跟帖: 

他們得呼喚詞是“削刀磨剪刀,外國人磨得好”。 -chufang- 給 chufang 發送悄悄話 chufang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6/20/2024 postreply 10:55:47

記得上海電影院附近的永康路襄陽路一帶, 文革後期還住著一個據說是上海最後白俄老太太, 始終戴著帽子和麵紗 -華府采菊人- 給 華府采菊人 發送悄悄話 華府采菊人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6/20/2024 postreply 16:01:32

我父親的同事我的中學老師都有中俄混血兒,他們的戶口登記寫成漢族,當年拍攝電影《熊跡》的時候需要特型演員 -頭發與財富成反比- 給 頭發與財富成反比 發送悄悄話 頭發與財富成反比 的博客首頁 (357 bytes) () 06/20/2024 postreply 18:14:22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