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東正教聖母守護教堂的前生今世

來源: JustWorld 2024-05-18 07:32:43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6389 bytes)

哈爾濱東正教聖母守護教堂的前生今世

2024年5月17日,普京訪問了哈爾濱,向蘇軍烈士紀念碑獻花,向東正教聖母守護教堂(又稱聖母帡幪教堂)贈送聖像等。

引起廣泛關注,哈爾濱在中國近代史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1897年,沙俄在中國東北修中東鐵路,選取哈爾濱為關鍵節點,1903年完工。

1904年2月8日─1905年9月5日,日俄戰爭爆發,沙俄戰敗,日本取得中東鐵路長春以南路段。

1933年,日本控製了中東鐵路全部。

1945年8月19日,蘇聯紅軍控製了哈爾濱。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蘇共掌權,大批東歐人流亡哈爾濱。蘇共借助中東鐵路通過哈爾濱將共產主義傳入中國,並親自組建了中共。

1953年赫魯曉夫上台後否定斯大林,中蘇關係交惡,文化大革命達到了頂點,早期俄式建築被毀或被遺棄。

如1966年8月23日,紅衛兵拆除聖·尼古拉教堂,它是哈爾濱的標誌建築,整個城市以它為中心設計的。

教堂的設計方案,在俄國首都聖彼得堡完成,經沙皇尼古拉二世批準修建,以沙皇的名字命名,故名“ 聖尼古拉”。教堂於1899年10月13日舉行奠基儀式,1900年春動工,當年12月竣工。

https://www.imharbin.com/post/45521

尋秘哈爾濱(078)聖母帡幪教堂-老建築背後的故事

在東大直街與鞍山街交口處,挺立著三座教堂,曾分屬於烏克蘭東正教、德國基督教路德會和波蘭天主教。三座教堂隔街相望呈三角分布,印證著哈爾濱的萬國文化。其中最奪人耳目的當屬東大直街268號,這座教堂有著巨大的半圓形穹頂,高聳的鍾樓、厚實的牆體、錯落的十字架、緊閉的大門…其強烈的風格讓每一位觀者過目不忘。那堅實的身影曾多次出現在我大學時代的畫作裏。而身處鬧市的它,卻包裹著一層神秘的色彩,神秘到連名字都生僻——聖母帡幪[píng méng]教堂。

帡幪[píng méng],是古代帳幕之類覆蓋用的東西,延伸為遮蔽守護的意思。東正教聖徒曾在祈禱中看到聖母瑪利亞在空中為人類祈禱,並用自己光耀的披肩如同帳篷一樣蒙在祈禱者上方。所以聖母帡幪教堂又被稱為聖母守護教堂,或聖母庇蔭教堂,舊譯為巴克洛夫教堂。還有人稱它為烏克蘭教堂,因其前身是在新買賣街(現果戈裏大街)烏克蘭俱樂部內的一座木結構教堂。1922年由中東鐵路局出資遷來此處守護亡靈。當年教堂由烏克蘭人管理,在哈的大部分烏克蘭人在此祈禱,也在其周邊墓地安葬死者。

聖母帡幪教堂周圍的墓地比這座教堂的曆史要早一些。那是1902年從懶漢屯(現木蘭街、一匡街、八元街苗圃街圍合區域)的俄國軍人墳地遷至此處的,也是中東鐵路局的墓園(俗稱老毛子墳)。墓園內原本沒有教堂,隻有一座小的尖頂石結構祈禱所,造型方正別致,當年用於葬禮的祈禱。葬在這裏的多為建造中東鐵路的喪生者以及沙俄鐵路守備隊的陣亡將士。中東鐵路第一次勘探隊工程師斯渥尼金、鐵路局要員希爾科夫公爵的家屬及其他文職人員也葬於此處。

老照片中可見的一個高大尖頂的石結構建築是北清事變戰死者紀念碑。由於城市擴容,這裏很快變成了城市的中心地帶。1927年9月東省特別區警察總管理處下達命令,禁止在此處繼續下葬。其後,亡故的東正教徒大都葬在東大直街盡頭的聖母守護教堂墓地裏了。

1930年12月一座雄偉的磚石結構教堂在木結構教堂基礎上重建起來,就是現在這座聖母帡幪[píng méng]教堂。教堂的設計者是俄羅斯籍猶太裔著名建築師尤·彼·日丹諾夫(吉達諾夫)。1903年,26歲的日丹諾夫從“聖尼古拉一世民用工程學院”畢業後就被派往哈爾濱,1914年擔任了哈爾濱開發建設處第一副處長,承擔著全市規劃開發的領導工作。1921年他擔任了哈爾濱市政府建設委員會的董事長和總工程師。日丹諾夫的建築設計充滿著古典浪漫的情懷,為這座城市留下了豐富的建築遺產,是哈爾濱城建史上非常重要的設計師。

關於日丹諾夫的聖母帡幪教堂設計稿,有兩種說法。一是說教堂采用的是日丹諾夫的大學畢業設計圖紙。另一說是1903年日丹諾夫為聖母安息教堂所做的設計稿,雖未被采用卻一直保存在中東鐵路局的檔案室,籌建聖母帡幪教堂時才終於派上用場。無論哪種說法,可以肯定的是,這份設計稿幾乎就是日丹諾夫在哈爾濱建築生涯的第一份藍圖。不僅如此,日丹諾夫還親自擔任了聖母帡幪教堂工程的監理。

建成後的聖母帡幪教堂建築麵積660平方米,平麵呈十字形,地基由花崗石砌成,磚石結構堪稱宏偉厚重。它沒有采用俄羅斯教堂建築常用的洋蔥頭穹頂和帳篷頂,卻具有濃鬱的希臘拜占庭風格。它靜謐優雅、線條流暢、拱頂錯落,中央半圓形的巨大穹頂下是12扇精美的弧形采光窗,窗欞巧妙地構成了十字架的圖案。大穹頂周圍另有4個半圓小穹頂圍護映襯,這樣的設計手法據說是效仿了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聖索非亞大教堂。

教堂正門上方為鍾樓,鍾樓內十字木梁上懸掛的大鍾是1899年在莫斯科澆鑄的。鍾樓頂也是一個半圓的小穹頂,每個小穹頂上的金色十字架與大穹頂上的十字架交相輝映,像一首極富節奏感的樂章。據說穹拱的內部原由36塊陶質反響材料鑲嵌而成,這樣教堂中庭發出的聲音就可以清晰地折射到全教堂的每一個角落。

1940年12月19日,日丹諾夫病逝於哈爾濱。這位嚴厲而溫和的建築師被破例允許安葬在他所設計的這座聖母帲幪教堂的墓地裏,在他夫人的墓旁。日丹諾夫畢生的建築作品都留在了哈爾濱,為這座被稱為東方小巴黎的城市塗抹了絢爛的色彩。他的建築生涯從這座教堂的圖紙開始,直到他長眠在這座教堂腳下。能安眠在自己的作品下,對建築師來說是不是一種特殊的褒獎呢。

照片裏的墓碑就是教堂的設計者日丹諾夫

安眠的寧靜最終還是被打破了。1958年,全市的外僑墳墓統一遷到東郊皇山。聖母帡幪教堂附近的墳墓,除一部分被遷走外,其餘不同意遷移的墳墓和無主墳都被平掉了。在哈爾濱的俄羅斯僑民日益減少,東正教活動也停止了。交由哈爾濱市文化局管理。教堂在文革中遭到了破壞,並相繼被新華書店、馬戲團等占用。

1982年國家撥款修繕了聖母帡幪教堂,這裏成為中華東正教會哈爾濱教會所在地。1983年從首都博物館運來原北京東正教會保存的經典和聖像,經典不足的部分從國外寄郵,並重繪油畫聖像。1984年10月聖母帡幪節,聖母帡幪教堂正式恢複東正教宗教活動,當時是全國唯一恢複宗教活動的東正教堂。聖母帡幪教堂也被列為市級一類保護建築和黑龍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2000年,原教堂掌院朱世樸司祭去世,教堂神職人員長期空缺。東正教的宗教活動一度無法正常舉行。直到2015年,遇石在聖彼得堡神學院被按立為司祭,成為中華東正教會哈爾濱聖母帡幪堂堂長,也是中國大陸目前唯一合法的東正教司祭。2013年5月,莫斯科及全俄牧首基裏爾訪華,在聖母帡幪教堂舉行了事奉禮儀。

莫斯科及全俄牧首基裏爾在聖母帡幪教堂舉行了事奉禮儀,圖片來自中國東正教會新浪微博

聖母帡幪教堂內的複活節儀式  圖片來自中國東正教會新浪微博

教堂周邊經過2000年和2013年的大改造,已經辟建出了開放式的廣場。而今廣場成了一位難求的停車場。2016-2018年,聖母帡幪教堂進行了大規模的內外修繕,現已重新開放。小巧的舊墓地石結構祈禱所,至今仍保留在教堂西側。

教堂門前是城市交通的主動脈,車流如河;教堂的斜對麵是門庭若市的醫院,時常響起救護車的尖叫;教堂比鄰的基督教堂裏充盈著聖詩班響亮的歌聲;教堂的腳下是呼嘯的地鐵,加快著城市的步伐……隻有消失了鍾聲的聖母帡幪教堂是沉靜而神秘的。東正教徒會在主日前來進行宗教活動,他們大多是以前俄僑的後代,也有在哈爾濱學習工作的俄國人。我曾見到一位年輕的俄國女子帶著她五、六歲的女兒在教堂門前遠遠地站著。低垂的頭上遮著漂亮的頭巾,手指在額頭和胸前虔誠地畫著十字架,然後走上台階叩開緊閉的大門。

這一幕在很多很多年以前的哈爾濱是常見的,而今都成了稀奇。而歲月帶走的又何止那些有著虔誠信仰的人。我時常細細地端詳一張50年代東大直街的老照片,一窺這座城市曾經獨特的氣質。雪後初霽,陽光下白雪覆蓋著街道,玉樹瓊枝,聖母帲幪教堂一大一小的兩個圓頂和德國路德會教堂哥特式的尖頂在幽靜的庭院中挺立著,輝映成趣。這更是一幅流動著聲響的照片,街邊孩子們的笑語、腳步踩在新雪上的咯吱聲、摩電車叮叮當當的駛過、教堂經久不停的鍾聲震落了樹上的雪,撲簌簌的掉落……當照片變為彩色時,裏麵的一切似乎都變了。隻有老教堂毫無遮擋的站在喧囂中,告訴大家這是同一座城市,這是不同的時代。2018年的冬至,哈爾濱的雪姍姍來遲。

公交路線:

公交:6路;10路;13路;14路;18路;31路;33路;44路;46路;55路;74路;89路;92路;104路;105路;386路;夜2路到秋林公司站下車,步行186米。

公交:7路;8路;63路;109路到秋林公司站下車,步行570米。

地鐵1號線到醫大一院站下車,4號出口,步行50米。

https://bbs.wenxuecity.com/memory/1644735.html

哈爾濱的真實曆史被人為的掩蓋了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