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庚款留美學生的考選與派遣全過程
在清駐美公使梁誠與美國政府多年的反複交涉後,美國國會於1908年正式通過法案,決定將多收的部分庚子賠款退還給中國,用於資助優秀青年赴美留學,並從1909年1月開始實施。中美兩國很快就此事達成協議,這是一項有利於兩國利益的雙贏決策。1909年5月,美國公使館根據協議照會清外務部,派漢務參讚丁家立(Dr. Charles D. Tenney)博士為代表,協助挑選庚款留美學生。
1909年7月10日,清外務部與學部會奏《收還庚子賠款遣派學生赴美辦法大綱》折並奉朱批,正式啟動庚款興學計劃。奏折中說:“擬在京師設立遊美學務處,由外務部、學部派員管理,綜司考選學生,遣送出洋,調查稽核一切事宜。並附設肄業館一所,選取學生入館試驗,擇其學行優美,資性純篤者,隨時送往美國肄業,以十分之八習農工商礦等科,以十分之二習法政理財師範諸學。所有在美收支學費,稽察功課,約束生徒,照料起居,事務極為繁重,擬專派監督辦理。”[1]
遵照該辦法大綱,新建的由外務部和學部共同管理的遊美學務處於7月17日成立。在此之前的5月29日,外務部就已派一年前從駐美公使館回國的左參議周自齊開始了選派留美學生的工作。經過外務部與學部之間的磋商,兩部於8月25日正式劄派外務部署右丞、左參議兼學部丞參上行走周自齊任遊美學務處總辦。
周自齊畢業於廣州同文館,曾出任駐美職業外交官十餘年,有豐富的外交經驗,並曾作為駐美公使梁誠的主要助手,參與了與美國政府交涉退還部分庚子賠款之事。他還擔任過駐美公使館代辦,兼任過兩廣與湖北遊美學生監督,了解美國的政治與教育。兩部的任命劄文說:“外務部、學部為劄知事案,查按年遣派學生赴美留學一事極為繁重,茲由外務部、學部會同設立遊美學務處。查有署理外務部右丞、左參議兼學部丞參上行走周自齊,中西學問俱得優長,堪以派充該處,總理綜辦留學一切事宜。”[2]
在此之後,兩部又分別派曾留學日本的學部員外郎範源廉和曾留學美國的外務部候補主事唐國安二人任遊美學務處會辦。遊美學務處總辦與會辦的任命分別於1909年10月10日和1910年3月11日獲朝廷準奏。這就是說,遊美學務處的領導班子早在正式任命之前就已經開始工作了,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考選和派遣第一批庚款留美學生。
考選
按照最初的中美協議,庚款留美學生的派遣計劃是從1909年開始,前四年每年派遣100人,之後的28年每年續派50人,直到近1100萬美元的庚款退款用盡,總共派遣約1800人。根據《辦法大綱》,派遣的方式是每年通過考試錄取年齡在20歲以下的第一格學生100人,年齡在15歲以下的第二格學生200人。被錄取的學生首先需要在留美預備學校“遊美肄業館”(後改名為“清華學堂”)接受學習和甄別,然後從兩格學生中各選取50名送往美國留學。然而,由於美國大學即將開學且美國政府多次催促,這次考試改為隻錄取20歲以下的第一格學生,並直接派遣出國,實際上是一次不得已的倉促之舉。[3]
在此之前的幾年,一些省份以及北洋學堂、郵傳部高等實業學堂(南洋公學)等一些學校陸續挑選和派遣過本省或本校的優秀學生前往歐美公費留學,但並沒有過大規模的公開招考。這次選拔庚款留美學生的考試則是麵向北京和各省所有符合條件的學生,是在科舉製度廢除後的第一次全國性公開考試。這次考試規模之大、科目之多、挑選之嚴格在中國留學史上前所未有。
7月29日,外務部和學部為招考赴美國留學生事致電各省督撫,通知了考試日期、考試科目、報名日期和報名辦法,請各省推薦合格人選,來京報名。為了不拘一格挑選人才,兩部除要求各省選送合格生外,還采取了考生個人自行報名參加考試的方法。
按照要求,考生需在8月26日至31日之間到北京東城侯位胡同遊美學務處報名,並填寫報名書。考生需要親筆填寫年齡、所屬省份、學習科目、曾就讀的學校或大學、理科或文科學生等相關細節,並貼上相片。報考者必須年齡小於20歲,“身體強壯,性情純正,相貌完全,身家清白”。宗教信仰對考生不會有任何影響,但來自官辦學校和接受政府資助的學生會得到優先考慮。遊美學務處還通過張貼布告和在中文報刊中插入通知等方式公布了考試日期和報名方法[4]。考生報名踴躍,報名人數多達600餘人。
在考試之前,遊美學務處成立了一個考試委員會,其中包括一些官員和著名的教育家,與美國公使館派來的漢務參讚丁家立博士一起協助進行考選工作[5]。留學生的挑選原則完全基於考試成績,最初擬訂的錄取標準是每科成績必須在50分以上,或者雖然某科成績較低,但各科平均分在前30名的考生。[6]
盡管遊美學務處對留學生的要求是 “國文通達,英文及科學程度可入美國大學或專門學”,但這次考試從所考科目來看,比美國大學的入學考試要難得多,而且國文考試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考試從9月4日起在麻線胡同學部衙門考棚進行,共分五場,曆時一周。4日考中文,主要內容為國文、中國曆史及地理。國文經義題為“學然後知不足義”。曆史問答題3道:“諸葛亮自比管樂,而杜詩以伊呂許之,具品詣究居何等”,“李德裕、張居正具功過若何”,“王守仁為名世真才,試言其作用”。地理問答題3道:“秦伐匈奴,略取河南,河南當今何地”,“晉楚爭鄭城虎牢,楚漢交兵奪成皋,試言其故”,“漢孝武通西域,光武不許西域內屬,試言其故”。曆史和地理各以答兩題為合格。[7]
5日考英文,共5道題,全部用英語出題和答卷。其中論說題一道,題為“在英美文學著作中,哪本書最吸引你?請用大約四百字的篇幅清楚地陳述你的喜好原因。”另一題是“請列出以下每位作者所創作的兩首詩:彌爾頓(Milton)、巴恩斯(Barns)、托馬斯·摩爾(Thomas Moore)、拜倫(Byron)、朗費羅(Longfellow)。” [8]
7日和8日判卷,按照分數錄取和張榜。兩門考試中隻要有一門成績較優而另一門稍遜者,都能獲得通過。但是國文或者英文知識過於薄弱的考生,在頭兩天的考試後都被淘汰了,有些考生隻得了零分。經過考試委員會的仔細判卷,初試隻有68人通過,進入複試。他們是[9]:
裘昌運、王璡、魏文彬、唐悅良、嚴家騶、謝兆基、邱培涵、李平、李鳴龢、徐承宗、李進隆、方仁裕、陳樸、張廷金、梅貽琦、蔣舉清、王長平、曾昭權、何傑、汪懋祖、金邦正、邢契莘、林廷錕、王士傑、賀楙慶、張準、戴濟、章鴻逵、戴修騊、鄒應歡、張鴻仁、何寶書、黃道隆、袁鍾銓、陸寶淦、蔡麟書、程義法、朱複、張福良、鄺煦堃、王健、周維華、王仁輔、吳玉麟、羅惠僑、程義藻、高崙瑾、陳熀、楊永言、張元凱、張清澄、顧振、盧景泰、金濤、陳慶堯、吳清度、範永增、汪文綸、秉誌、徐佩璜、司徒衍、朱維傑、陳世貞、張惠常、張天祥、胡剛複、鍾家驤、宗鴻年。
參加複試的考生9日考代數(7道題)、平麵幾何(6道題)、法文(4道題)、德文、拉丁文,10日考立體幾何(6道題)、物理(7道題)、美國曆史(6道題)、英國曆史(6道題),11日考三角(7道題)、化學、羅馬史、希臘史(5道題)。對於外語,考生可選擇考德、法、拉丁語中的一種,如果考兩種或全部外語,將獲得額外的加分獎勵。後三天的考試用隨時校閱試卷的形式,給出各科成績。
按照寧缺毋濫的原則,複試之後隻錄取了47人,並於9月13日公布錄取名單,按照複試平均分數排名如下:
程義法、鄺煦堃、金濤、朱複、唐悅良、梅貽琦、羅惠僑、吳玉麟、範永增、魏文彬、賀楙慶、張福良、胡剛複、邢契莘、王士傑、程義藻、謝兆基、裘昌運、李鳴龢、陸寶淦、朱維傑、楊永言、何傑、吳清度、徐佩璜、王仁輔、金邦正、戴濟、嚴家騶、秉誌、陳熀、張廷金、陳慶堯、盧景泰、陳兆貞、袁鍾銓、徐承宗、方仁裕、邱培涵、王健、高崙瑾、張準、王長平、曾昭權、王璡、李進嶐、戴修騊。
圖1 遊美學務處與第一批庚款留美學生合影(圖源:中國留美學生月報)
錄取的總人數遠遠低於原計劃的100名。來自上海聖約翰大學的程義法獲得最高平均分86.2分。成績在初試和複試中都名列前茅的人寥寥無幾。有8人的複試平均分在原定的最低分數線50分以下,但由於他們初試成績排名靠前,最後也被錄取。在47名考生中,29人考了複試中必考的9門科目,17人考了10門,隻有梅貽琦一人考了11門,總分最高,為834分。[10]
在整個考選過程中,遊美學務處采取了多項措施以防止作弊現象的發生。不論是個人報考還是各省送來複試的考生,都要求本人親自前往遊美學務處報名填表。各省保送生在報名之前需要讓該省提學使將他們的姓名、考卷、照片等材料寄送至遊美學務處。如果時間來不及,要先通過電報將保送生的姓名發來。其他報考生在報名時則需攜帶當地官員蓋章的保證文書,即旗人攜帶佐領的圖片,漢人攜帶同鄉京官的印章。在必要時,這些保證人應能證明考生所提供材料的真實性。
在為期一周的考試中,遊美學務處的官員對考生,尤其是與招考工作人員有關係的考生嚴加監視。一旦發現有懷挾行為作弊者,將立即取消其考試資格。被錄取的考生在發榜後還需親自前往學務處核對筆跡,以證明試卷是本人所答[11]。然後,他們需要填寫出國誌願書,等待後續通知。這些措施有助於確保選拔過程的公正和透明。
這次考試的水平之高和錄取之難不僅給中國國內,也給美國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駐美留學監督容揆在一個月後就庚款留美學生的選拔考試發表談話時告訴采訪的記者,普遍認為這次考試是過於嚴格了。他在北京出差時,甚至美國駐華公使館的人也向他表示,公使館內從代辦往下沒有一個人敢參加這次考試[12]。第一批庚款留美學生的選拔體現了遊美學務處三位領導人辦事的高效率和嚴格認真一絲不苟的工作作風,這在當時的清政府中實屬罕見。
原計劃中,庚款留學生的名額分配還要視各省大小、賠款數額、是否有賠款等因素而定,約合每12萬9千5百兩賠款分攤一個留學生名額。江蘇、廣東、四川這三個實繳賠款最多的省份應該獲得的留學生名額最多。然而,由於各省的教育水平存在較大差異,47名留學生中有30人來自經濟和教育發達的江蘇、浙江兩省,其中27人來自上海的幾所學堂。由於英文是考試的重點,使用英語授課的一些新式學校的學生在考試中占有優勢。其他省份的一般學校則很難達到這次招生的要求,有些省甚至連一名合格的考生都難以選拔出來。
根據考生在報名表上填寫的年齡,47位被錄取的學生中27人是規定的上限20歲。實際上很多人當時是少報了幾歲,有些則是他們所在的省或學堂所為。年齡最大的嚴家騶當時已經26歲,而年齡最小的曾昭權隻有15歲。這些人所學多為科學、農業、工程技術專業,符合當時清政府所定的留學政策。令人耳目一新的是,這些學生中不乏體育愛好者,其中包括中國田徑記錄保持者,足球、棒球、網球等球類運動員。這與新式學校強調運動的校風有關。
初試發榜之後,遊美學務處對落選者進行了慰勉,說明國文與英文的重要性,指出學務處將二者視為同等重要。並舉例說,考生牛惠生的英文論說詞章精美,足為通場之冠,淩道揚、張福運等4人英文尚有根底,周象賢、鄺翼堃、胡憲生等14人的英文也屬可觀,但都因國文太差,未得錄取,深為惋惜。學務處鼓勵他們及時奮勉補習國文,明年招考時再行報名與試,不要就此放棄。[13]
派遣
發榜之後,被錄取的47名學生與遊美學務處的官員一起合影留念(圖1),這張合影成為這一曆史事件的珍貴記憶。9月15日,所有被錄取的留學生在北京接受了由美國醫生進行的身體檢查。根據要求,他們剪掉了辮子,將頭發理成美國青年人的發型[14]。遊美學務處發給每人置裝費銀洋250元,按照自己的喜好定製西裝。每位學生還去照相館拍攝了辦理出國手續所需的照片。
第一批庚款留美學生在美國學習期間每月的生活費為64金美元,由駐美留學生監督處按照美國日曆每月定期發放。這些津貼足以滿足他們在美國的必要花銷。被派遣出國的留學生在美國的全部學習時間被規定為7年。在此期間,學生在沒有完成學業之前不得無故和未經批準擅自回國[15]。這一規定旨在確保留學生在美國學習期間專心致誌完成學業。學部將對畢業後回國的學生進一步考核,合格者有機會在適當的領域獲得政府的任命。此外,遊美學務處每年撥出5萬美元的經費,用於資助那些學業優秀但需要財政支持的自費留學生,以幫助他們完成學業。
10月4日,所有留學生按照要求到上海與遊美學務處會辦唐國安會合。在那裏,他們辦理簽證和其他出國準備,領取船票,集體搭乘去美國的輪船。唐國安將親自帶領第一批庚款留學生赴美,並在美國與駐美留學監督容揆一起協助學生到各學校入學。
這些留學生抵達上海後被要求在美國領事館進行了第二次體檢。遊美學務處已經任命上海電政局總管唐元湛為學務處駐滬委員,負責在上海為留美學生辦理護照、簽證、購票、出關、登船等一切手續。值得一提的是,唐國安、容揆和唐元湛過去都曾同屬於1873年清政府派出的第二批留美幼童,他們的經驗有助於順利組織和管理這批留學生的出國與入學事宜。
10月12日下午,第一批47名庚款留美學生在被錄取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後,在上海江海關碼頭告別了前來送行的父母、家人、新婚妻子或女友,背負著對祖國和個人未來的期望,搭乘“中國號”郵輪啟程赴美。這不僅是他們個人的曆史性時刻,也標誌著近代中國一次新的出國留學浪潮的開始。
協助唐國安護送留學生的是遊美學務處英文副文案唐彝和一名助手。與這批庚款留學生同船赴美的有五名其他留學生,包括由遊美學務處代為辦理手續、購買船票、護送出國的兩名貴胄學堂官費留學生和一名他們的教師兼翻譯。其他兩名是自費購買船票的省半官費留學生。這五人後來都成為不同類型的清華庚款留美生。
“中國號”郵輪從上海啟程,途經日本的長崎、神戶、橫濱及檀香山,最終到美國西海岸的舊金山。在整個航程中,唐國安根據自己過去的留學經驗,向學生們詳細介紹了美國的生活方式以及美國社會中的各種交際禮節,包括就餐、行走、公共場所的行為規範等。學生們聽得津津有味,渴望著馬上到美國體驗不同的生活。[16]
11月6日,經過25天的海上航行,第一批庚款留美學生抵達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舊金山。美國多個相關民間組織為他們組織了隆重的招待會,出席招待會的有由容揆任監督的駐美留學生監督處的成員、清政府駐舊金山領事館官員、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代表、基督教青年會的代表以及美西中國學生聯盟的代表。[17]
在歡迎中國留學生的招待會上,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代表、著名漢學家傅蘭雅教授(Prof. John Fryer)發表講話。他告誡學生們要將兩國文化中優秀的元素結合在一起。以宗教為例,他指出中國的孔夫子學說和美國的基督教教義中都蘊含著許多卓越的成分,需要將兩者中最好的部分結合起來。他強調,學生們在融入美國文化的同時,不應失去自己的民族特色,也不要刻意追求美國化,而是要做一個完全意義上的中國人。傅蘭雅在中國生活了20多年,他翻譯並出版了上百種科技著作,在宣傳科學技術方麵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為了表彰他在這方麵的貢獻,清政府曾授予他三品官銜,顯示了他在中國的影響力。
前普渡大學教授、基督教青年會(YMCA)國際委員會的代表饒伯森博士(Dr. C.H. Robertson)特地前來舊金山迎接中國學生。他在過去的七年中一直與天津基督教青年會保持聯係,並曾擔任天津青年會的幹事。他在歡迎招待會上發表講話,要求學生們在留學生活中牢記孔子的經典語錄:“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強調了學生們在跨文化學習中的角色,鼓勵學生們學習美國的優秀之處,對於不好的方麵要有所改進,這體現了對留學生在新環境中培養獨立思考和自主性格的期望。為了歡迎庚款留學生的到來,也為了讓美國人更多地了解中國教育和這些中國青年學生,饒伯森博士在當地報紙上發表了題為《現代教育為中國做了什麽》的長篇文章,係統地介紹了中國的新式學校和所實行的現代教育。
在歡迎招待會上,遊美學務處會辦、曾在耶魯大學留學的唐國安也發表了講話。他教導學生們:“你們是未來中國的領導者,你們的責任將是在中國繼續實行改革,增進中國這個東方最古老的國家和美國這個西方最年輕的國家之間的充分了解。我們非常希望建立兩國之間更緊密的貿易關係,和兩國人民之間消除了種族偏見的相互理解。”唐國安強調了留學生的曆史責任,鼓勵他們在留學歸國後繼續為中國的發展和中美兩國之間的友好關係作出貢獻。他的講話突出了留學生在國際事務中的重要性,同時表達了遊美學務處對這批庚款留學生的熱切期望。
不久前剛獲得加利福尼亞大學醫學院和哈佛醫學院醫學博士學位的中國留學生朱神惠,代表美西中國學生聯盟對新來的中國留學生表達了希望與建議。中國學生聯盟是美國最大的華人學生組織,其學聯期刊《中國留美學生月報》也刊文向新到的中國留學生表示了熱情的歡迎。
基督教青年會秘書長麥考伊(H. J. McCoy)主持了歡迎招待會,並在講話中強調了美國太平洋沿岸和中國之間緊密相連的利益關係。此外,出席招待會的還有美國基督教青年會加州分會、洛杉磯分會、舊金山分會的學生幹事,表明了不同社會組織和宗教團體對中國庚款留學生的關注和支持,他們願意為新來的留學生們提供各種幫助。
第一批庚款留美學生的到來是當時牽動中美兩國利益的一件大事,引起了兩國的共同關注。美國媒體在那段時間內,以各種標題如“中國將1100萬美元用於教育青年一代”、“促進國家間的友誼”、“東方學生被告知要增進中美之間的相互了解”、“中國學生來了”、“300名中國學生將進入美國大學”、“聰明的學生來自東方——51名中國男孩將在美國學習5年”等,對這批庚款留美學生做了大量報道。這些報道通常包括對留學生背景的介紹,強調他們通過嚴格的選拔考試脫穎而出,還著重展示了他們抵達美國時所受到的熱烈歡迎,以及他們到來對於中美兩國關係的意義。這在當時反映了中美兩國之間的教育交流和文化交流的積極一麵,有助於推動兩國關係的發展。[18]
中國留學生在舊金山停留三天並參觀了加州大學之後,乘坐特別掛在名為“中日郵遞”火車的兩節車廂,穿越落基山脈前往中部大城市芝加哥,然後再換乘火車到達美國首都華盛頓。三天之後,火車抵達芝加哥。在短暫停留的7個小時中,當地的中國學生組織和基督教青年會代表帶領學生們參觀遊覽了城市、西北大學和芝加哥大學校園,並為他們舉行了午餐招待會。芝加哥大學校長應邀在招待會上對中國留學生發表了講話。[19]
與庚款留學生同船赴美的江西半官費女留學生鄒邦元到達了目的地,她已被芝加哥西北大學預科埃文斯頓學校錄取。迎接她的是同鄉朋友,中國女留學生先驅,此時正在西北大學進修的南昌醫生康愛德(Ida Kahn)。幾年後,鄒邦元獲得庚款獎學金資助,成為清華學校的官費特別生。
11月13日,唐國安帶領著學生們到達了華盛頓特區。清朝駐美公使館一等參讚、新任駐美留學生監督的容揆親自前來迎接,唐國安正式將這47名庚款留美學生移交給了容揆。學生們見過清駐美公使和留學生監督後,在華盛頓特區遊覽了三天,並參觀了國會大廈。之後,他們在唐國安和容揆的帶領下,乘火車從華盛頓前往馬薩諸塞州。
在離開上海37天、行程2萬4千多公裏後,留學生們在11月16日晚經過波士頓抵達了目的地馬薩諸塞州春田市[20]。春田市是容揆最為熟悉的地方,因為當年他們這批留美幼童到達美國時也是以春田市為目的地,並在這裏被分配到了不同的美國接待家庭。36年後,第一批庚款留美學生再次來到春田市,他們將在這裏被分配到附近不同的大學預科學校,正式開始長達數年的留學生活。
第一批庚款留美學生的程度和背景存在著較大差異,包括英語水平、學科水平和學曆狀況。有些學生英語程度不算高,有些學生某學科的成績不出色;有的已經在中國取得了大學的學士學位,有的尚未畢業;一些學生在中國的學位和學分被美國大學所承認,而其他一些人的學分則不被認可。由於當時美國大學學期已經過半,錯過了正常申請入學的截止日期,隻有兩名學曆相對較高而且已經獲得學士學位的中國學生,得以直接進入美國大學。
其中,上海郵傳部高等實業學堂(前南洋公學)畢業生金濤,拿到菲利普斯學校斯登校長寫給康奈爾大學教授的推薦信,獨自前往紐約州伊薩卡市,成功進入了康奈爾大學土木工程學院,並在二年級就讀[21]。1912年4月,金濤在康奈爾大學獲得土木工程師學位後回國,成為在最短時間內完成學業並歸國的第一位庚款留美學生。
另一位是北京匯文大學校(燕京大學前身)畢業生魏文彬。他由於該教會學校的學位和學分得到了美國大學的承認,被阿默斯特學院錄取,直接進入該校四年級學習。魏文彬在兩年內獲得了該校的學士和碩士學位,又於1914年在哥倫比亞大學取得經濟與國際法的哲學博士學位,成為最早獲得博士學位的兩名庚款留學生之一。[22]
在到達春田市之後的大約兩周中,這批庚款留學生中的其他45名同學,根據各人的具體情況,被分配到了馬薩諸塞州的5所美國著名的大學預備學校。這些學費昂貴的私立高中每年要向常春藤盟校等美國頂尖大學輸送大量學生。
程義法、梅貽琦、範永增、張福良、胡剛複、程義藻、陸寶淦、朱維傑、楊永言、吳清度等10人被分入格羅頓的勞倫斯學校(Lawrence Academy,Groton)(圖2)。鄺煦堃、唐悅良、謝兆基、李鳴龢、何傑等5人被分入安多福的菲利普斯學校(Phillips Academy, Andover)(圖3)。朱複、羅惠僑、吳玉麟、賀楙慶、邢契莘、王士傑、裘昌運、徐佩璜、王仁輔、金邦正等10人被分入伊斯特漢普頓的威利斯頓學校(Williston Seminary,East Hampton)(圖4)。戴濟、嚴家騶、秉誌、陳熀、張廷金、陳慶堯、盧景泰、陳兆貞、袁鍾銓、徐承宗等10人被分入韋伯拉漢的衛斯理安學校(Wesleyan Academy,Wilbraham)(圖5)。方仁裕、邱培涵、王健、高崙瑾、張準、王長平、曾昭權、王璡、李進嶐、戴修騊等10人被分入愛許伯恩罕的庫欣學校(Cushing Academy,Ashburnham)(圖6)。[23]
第二年夏天,分到預科學校中的一些人開始在大學的暑期班修課。兩年之中,所有47人都順利進入了美國的17所著名大學,其中麻省理工學院10人,伊利諾伊大學7人,康奈爾大學5人,威斯康星大學4人,哈佛大學3人,伍斯特理工學院3人,科羅拉多礦業學院2人,理海大學2人,密西根大學2人,耶魯大學2人,芝加哥大學1人,阿默斯特學院1人,哥倫比亞大學1人,達特茅斯學院1人,諾威治大學1人,普林斯頓大學1人,倫斯勒理工學院1人。[24]
這些經過嚴格考試選拔出來的“尖子學生”後來果然不負眾望,他們通過各自的努力,在留學期間取得了不同層次的學業成果。除了在美國病逝的方仁裕和因神經衰弱而退學的王士傑外,其他45人都陸續完成了學業,23人獲得了碩士及以上學位。魏文彬、王長平、秉誌、胡剛複等4人在某一領域的學術研究中成績顯著,獲得了博士學位。其中,從北京教會學校匯文大學畢業並獲學士學位的王長平,跳過了本科生學習,直接進入了密西根大學研究生院攻讀教育及社會學博士,並於1914年獲該校博士學位,成為庚款留美學生中最早取得博士學位的兩個人之一。
這批庚款留美學生在學成後陸續回國,其中一些人回國前在美國的大學中任教或在公司中實習,為今後的工作積累了經驗。他們歸國後成為推動中國現代化進程的精英群體,對中國現代教育和科學技術各領域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許多人日後成為著名的工程師、科學家和教育家,如梅貽琦、胡剛複、金邦正、秉誌、張子高、何傑、程義法、王璡等。
兩名貴胄學堂留學生楊蔭慶和倭伸布到美國後進入阿默斯特高中繼續學習,他們後來成為清華學校的官費特別生並進入美國大學。他們的教師,半官費留學生淩道揚,已經在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並取得了學士學位,到阿默斯特市後隨即進入附近的馬薩諸塞農學院就讀。湖南省的半官費留學生陳樸,進入庚款留學生中他的幾位湖南同鄉所在的庫欣學校。淩道揚和陳樸以後都成為清華學校的津貼生。
唐國安將這批庚款留美學生分別送進各個學校,隨即又親自到各校詳細查看學生們的學習和生活,確保“所有教授管理諸法,均甚相合,諸生亦皆安心向學”,然後回國。學生中戴濟入校後因病住了一段時間的醫院,病愈出院後回校繼續學習。駐美留學生監督容揆向遊美學務處發電報,報告了戴濟的情況。[25]
1910年2月26日,遊美學務處將第一批47名庚款留美學生到美國後進入大學及5所預科學校的詳細入學情況呈文上報了外務部和學部。至此,遊美學務處的第一批庚款留美學生的考選和派遣工作圓滿結束。
附錄:遊美學務處大事記
1909年7月10日,清外務部和學部會奏《收還庚子賠款遣派學生赴美辦法大綱》折獲準。辦法第一條就是設立由外務部和學部共同管理的遊美學務處,專門負責考選庚款留美學生,設立和管理肄業館,派遣留學生及與駐美監督聯係,並與美國公使所派人員商榷一切有關派遣留學生事宜。在此之前的5月29日,外務部就已派一年前從駐美公使館回國的左參議周自齊開始了留美學生的選派工作。
1909年7月17日,遊美學務處正式開辦。學務處最初租賃北京東城侯位胡同一所民房為辦公室,後來遷入史家胡同。
1909年7月29日,外務部和學部為招考赴美國留學生事致電各省督撫,通知了考試日期、考試科目、報名日期和報名辦法,請各省推薦合格人選,來京報名。
1909年8月25日,外務部和學部經過協商,共同任命外務部署右丞左參議兼學部丞參上行走周自齊為遊美學務處總辦,“總理綜辦留學一切事宜”。
1909年8月下旬,外務部和學部任命學部員外郎範源廉和外務部候補主事唐國安二人為遊美學務處會辦。10月,外務部任命駐美公使館參讚容揆擔任駐美留學生監督。
1909年9月2日,遊美學務處將學務處開辦情況及刊刻關防事呈報外務部,並附遊美學務處暫行章程、遊美學務處人員銜名薪水清單。學務處辦事人員包括總辦、會辦、庶務長、文案、庶務員、書記員等18人。[26]
1909年9月2日,遊美學務處將第一次留美學生報名情況及考試的詳細日程安排呈報外務部。呈文中提到具體的報名方法,考試的詳細日程及科目安排。文中提及各處谘送和進京報名人數已達600餘人。
1909年9月4-13日,遊美學務處通過嚴格考試從報名的600多人中錄取了第一批庚款留美學生程義法、鄺煦堃等47人。9月23日,遊美學務處將考取第一批留美學生的姓名、年歲、籍貫等詳情呈報外務部。10月12日,第一批庚款留學生在唐國安、唐彝的護送下由上海啟程赴美留學。唐國安和遊美監督容揆將該批學生中兩名程度較高者金濤和魏文彬送入美國大學,其他人根據具體情況安排到5所預科學校學習。
1909年9月30日,外務部會同學部奏請將清華園撥給遊美學務處做為遊美肄業館館址獲準。10月25日,遊美學務處會辦範源廉等人與內務部所派人員交接清華園。12月,遊美學務處開始在清華園興建遊美肄業館,建築承包商為奧地利人斐士。校門及校園中的主要建築於1911年建成。
1909年10月10日,周自齊因母親去世,按清朝丁憂去職的慣例辭去了外務部署左丞等所有職務。但外務部因為他“才長識卓,於中西學問均能淹貫,襄辦交涉,措置裕如,深資臂助”,又因遊美學務處“開辦伊始,一切事宜尚待計劃,不便更換生手”,所以破例將周自齊在丁憂期間留部仍任遊美學務處總辦,並獲朝廷準奏。 在其後的兩年中,遊美學務處總辦及所兼清華學堂監督成為周自齊唯一正式的職務。[27]
1909年12月19日,遊美學務處就招標長順等木廠在清華園修建遊美肄業館圍牆橋梁工程計劃與資金預算呈文外務部。
1909年12月25日,北洋大臣谘請將該省以前已派留英留美學生的經費,納入美國退還庚子賠款項下開支。遊美學務處為此事呈文外務部,予以拒絕:“北洋大臣谘請撥款,礙難照辦” 。
1910年2月26日,第一批庚款留美學生的考選與派遣工作結束,遊美學務處將這批留學生到美入學詳情呈報外務部與學部。該呈文中詳細列出47名留美學生赴美後分配到大學及5所預科學校的名單。
1910年3月11日,外務部和學部對遊美學務處會辦範源濂和唐國安的任命獲朝廷準奏。
1910年3月21日,遊美學務處將所擬《考選留美學生及各省提學使考送留美學生辦法》呈報外務部。該《辦法》對今後招考留學生的名額分配、考生年齡與條件、學科程度、報考規則、入學規則、各省提學使考送學生辦法做了詳細的規劃和說明。
1910年4月23日,遊美學務處將第一次遣派赴美留學生經費、遊美學務處開辦經費、宣統元年全年經費詳情呈報外務部。
1910年4月,遊美學務處聘請歸國留學生胡敦複為遊美肄業館第一任教務提調(教務長),隨後陸續聘任本國教員20人,同時委托美國基督教青年會負責美國教員的招聘工作。
1910年7月21日-8月2日,遊美學務處通過考試從400多人中選取了第二批庚款留美學生楊錫仁、趙元任等70人,並於8月16日由遊美學務處唐彝護送出國。這批留學生水平比較齊,到美國後直接進入各大學學習。本次招考還錄取了第一格學生143人,以備入肄業館訓練。
1910年8月4日,遊美學務處將第二批留美學生考試詳情以及70名錄取生的姓名、年齡、籍貫、分數清單呈報外務部。呈文中提到,各省谘送及在京報考學生共400餘人,第一場考試後錄取272人,第二場後選出分數較優者70名。還提到考試中有8人作弊,被照章取消考試資格。
1910年12月21日,遊美學務處申呈外務部,將“遊美肄業館”定名為“清華學堂”。申呈中說 ,遊美肄業館原為選取留學生未赴美國之先暫時學習而設,命名比較狹義。現在學生擴大到500餘人,計劃高等、初等兩科各設四年級,並於高等科分科教授,參照美國大學課程辦理。這樣,沒有出國的學生畢業時也有專門的學曆,學生不僅限於留學一種前途,所以遊美肄業館應該改用學堂的名稱,以名副其實。因為該館係賞用清華園舊址,擬請仍沿舊稱定名為清華學堂。
1910年12月,遊美學務處發出告示,稱遊美肄業館(清華學堂)定於1911年春初開學,並將考取第二格的學生收入初等科學習。除通電各省按定額選取送京複試外,再在京招生第二格學生116名。凡身家清白、體格堅實、誌願堅定、年在12歲以上15歲以下、中西科學能合下開程度者,都可以報名,定期考試。
1911年1月5日,學部劄核準遊美肄業館改名“清華學堂”並應將初等科改名中等科、編定高等中等兩科課程報外務部查核。
1911年2月12-14日,遊美學務處通過考試錄取李萃林、陸費堉等116名第二格學生,備選25名,收入肄業館初等科學習。
1911年2月,清華學堂一期建築基本完工,其中包括改建清華園已有建築作為行政辦公用房和中國教員宿舍,又新建校門、高等科教學樓、初等科教室、外國教員宿舍等多座新式建築。遊美學務處和遊美肄業館遷入清華園。
1911年2月,遊美學務處所聘請的第一批美籍教員18人到京,其中9人是女教員。
1911年2月,遊美學務處訂立了《清華學堂章程》,計總則、學程、入學、修業畢業、遊學、管理通則、職員、附則等。《章程》中說,清華學堂以“培植全材,增進國力”為宗旨,以“進德修業,自強不息”為教育方針,並規定學堂設高等中等兩科,“高等科注重專門教育,以美國大學及專門學堂為標準,其學程以四學年計,中等科為高等科之預備,其學程以四學年計。”學科主要分為哲學教育、本國文學、世界文學、美術音樂、史學政治、數學天文、物理化學、動植生理、地文地質、體育手工等十大類別。
1911年3月,遊美肄業館(清華學堂)舉行入學複試,參加複試的共468名,其中有各省保送的184名,1910年7月錄取的第一格留美預備生143名,12月招取的第二格141名。經過複試全部合格,入肄業館學習。
1911年4月9日,外務部會同學部奏請宣統皇帝,4月11日獲朱批:“依議,欽此”,正式將遊美肄業館定名為“清華學堂”。
1911年4月,清華學堂中等、高等兩科從3月30日後相繼暫行開學,計劃等所有校園工程完工,於暑假後訂期舉行開學禮式。根據當時在校學生的自傳[28]和數份早期清華年刊中的校史部分,清華學堂成立之初,係由正副監督三人管轄,三位監督即由學務處總會辦擔任。[29]
1911年5月中,原清華學堂教務長胡敦複辭職,遊美學務處聘請張伯苓擔任第二任教務長。周自齊與清華學堂學生代表座談,解釋關於教務長換人之事。
1911年5月24日,遊美學務處將添招遊美學生緣由及《招考清華學堂學生簡章》呈報外務部。其中提到秋季須選送成績較優生赴美遊學,缺額正多,現擬添招一百名。
1911年5月底,周自齊陪同慶親王載振參加英王加冕儀式。在此期間,外務部委派顏惠慶代理遊美學務處總辦及清華學堂監督的工作。
1911年6月23-29日,遊美學務處通過考試選取清華學堂高等科黃國棟、周明玉等63人為第三批庚款留美學生,並於8月10日在遊美學務處英文正文案譚輝章、駐美留學生監督處鍾文鼇、留美學生施讚元的護送下,從上海啟程赴美留學。這批學生到美國後直接進入各大學學習。
1911年9月6日,遊美學務處呈文外務部修訂《清華學堂章程》,將高等科由4年改為3年,中等科由4年改為5年。
1911年9月16日,遊美學務處呈文外務部,請由黃鼎專司留美學生監督。
1911年11月,武昌起義爆發後,學生和教師紛紛離校,清華學堂被迫停課直至次年5月。
1911年12月,周自齊10月25日在丁憂期滿後,恢複外務部署左丞一職。12月7日,任度支部副大臣,仍供職外務部,繼續任遊美學務處總辦及清華學堂監督。
1912年4月初,周自齊離開外交、財政等部,於5月初赴山東上任都督,範源廉被任命為教育部次長,二人相繼離開遊美學務處和清華學堂 [30] [31] 。北京政府外交部任命唐國安為清華學堂監督。(根據京師大學堂總監督嚴複3月底至4月中的有關書信[32],周自齊離開清華學堂監督一職,由唐國安接替約在四月上旬。)
1912年4月7日,遊美學務處致函外交部和學部,申請撤銷遊美學務處,其一應事務交由清華學堂辦理。至此,遊美學務處完成了考選和派遣前幾批庚款留美學生、創辦並管理清華學堂的曆史使命。
注釋:
[1] 《清華大學史料選編》第一卷,清華大學出版社,1991年。
[2] 孟凡茂:《關於清外務部學部任命周自齊為遊美學務處總辦的劄文》,清華大學校史館網站
https://xsg.tsinghua.edu.cn/info/1003/1262.htm
[3] 李守郡:《第一批庚款留美學生的派選》,載《曆史檔案》1989年第三期。
[4],[6],[15] Tan Hui-Chang,“Bureau of Educational Mission to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譚輝章:《遊美學務處》), The China Mission Yearbook, 1910。
[5],[12],[14],[17]-[20] 1909年美國各報紙關於第一批庚款留美學生的報道。
[7],[8]《學部考驗赴美留學生題》,載《浙江教育官報》1910年第17期。
[9]《留美學生考試揭曉》,載《大同報(上海)》1909年第12卷第9期,第31頁。
[10]《外務部學部第一次考取遊美學生一覽表(宣統元年七月二十九日揭曉)》,載《政治官報》報告類,1909年10月12日。
[11],[23],[25],[26] 及附錄中其他遊美學務處致清外務部呈文取自《清華大學史料選編》第一卷、方裕謹:《清政府開辦清華學堂史料選》(載《曆史檔案》1987年3期)、維基文庫。
[13] 《遊美學務處慰勉擯棄諸生語》,載《大同報(上海)》1909年第12卷第9期,第31頁。
[16] 羅惠僑:《庚款第一批派遣留美學生的簡況》,載《浙江文史資料選輯第5輯》。
[21] 金濤1909年11月29日給菲利普斯學校斯登校長的信件,
https://chinesestudents.andover.edu/。
[22] 周政:《誰是庚款留美學生中的第一位博士?》,愛思想網站
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3656.html。
[24] 筆者查閱了第一批庚款留學生全部47人所在美國大學的正式出版物,核實了他們在校注冊和所獲學位的校方記錄。其中很多人曾就讀過美國多所大學,此處統計的是他們正式注冊(非暑期修課)的第一所大學。
[27] 周政:《為什麽周自齊丁憂免職後仍任遊美學務處總辦?》,愛思想網站
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6104.html。參看清外務部1909年10月關於周自齊丁憂開缺的奏折和奏請將他留部仍任遊美學務處總辦的奏片(該奏折奏片1909年10月10日奉朱批準奏),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28] 衛挺生:《衛挺生自傳》,中外圖書出版社,1977年,第32頁。衛挺生是1910年8月遊美學務處所招第一格學生,於1911年3-6月在清華學堂學習,並被選拔為第三批庚款留美學生。衛挺生回憶:“清華學堂開學時, 教務長是數學家胡敦複先生,‘監督’(即‘校長’)初是周自齊後改為外交部長官顏駿人(名惠慶)先生,‘提調’(即‘副校長’)是範靜生(源濂)先生。”
[29],[30] 《清華年報1925-26》、《國立清華大學年刊1930-1931》。其中“校史”部分提到:“清華學堂成立之初,係由正副監督三人管轄,三監督即由學務處總會辦擔任。”和“民國元年五月,學堂重開,周範二氏相繼升遷,校務遂由唐國安一人主持。”
[31] 《清華年刊1915-16》(英文版),其中“校史”部分提到周自齊和範源廉在清華學堂直至1912年4月遊美學務處撤銷。
[32] 王栻主編:《嚴複集》第三冊 書信,中華書局,1986年,第603-604頁。1912年3月,熊純如在給時任京師大學堂總監督嚴複的信中,提到自己的兒子要上清華學堂,請他幫忙。嚴複在3月27日的回信中說,清華學堂的監督是周自齊,如果熊的兒子要進清華,他必當為之介紹。但是嚴複在4月16日給熊純如的另一封信中卻說,推薦之事,原可幫忙,但現在清華學堂領導改組,此校已歸唐國安管理。由此可知,周自齊和範源廉離開清華學堂的時間約在1912年4月上旬。
文/周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