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烽火
969年爆發的珍寶島反擊戰,是中蘇關係從惡化到破裂、邊界爭端日趨尖銳,並最終發展成武裝衝突的結果。蘇聯軍隊多次對黑龍江省烏蘇裏江主航道中心線中國一側的珍寶島實施武裝入侵,並向中國岸上縱深地區炮擊。中國邊防部隊被迫進行自衛反擊,並重創蘇軍。
在1969年3月2日,蘇軍邊防部隊侵入珍寶島,對中方的邊防巡邏隊形成三麵包圍的態勢,突然開槍射擊,打死打傷中國邊防戰士6人,隨後我邊防部隊對蘇軍進行了反擊,將蘇軍驅逐出珍寶島。隨後蘇軍的一個加強了重炮和坦克的克格勃邊防團在3月15日和17日連續向珍寶島進攻。
蘇軍動用了坦克、裝甲車、飛機和當時的“秘密武器”“冰雹”火箭炮。解放軍則使用了85毫米反坦克炮、無後座力炮、40火箭筒等輕武器和岸上的122毫米縱深炮火。我軍一共與蘇軍進行了兩次較大的戰鬥,並給予蘇軍較大殺傷,取得了顯著的勝利。最後,我軍打退了蘇軍的進攻,戰鬥之後中方牢牢控製著珍寶島全島。
當年我軍在珍寶島戰區部署了比較強大的炮兵力量,共部署有六個炮兵營,包括一個85毫米加農炮營、三個122毫米榴彈炮營、兩個122毫米加農炮營,這些炮兵部隊都是沈陽軍區直屬的預備炮兵師火力。此外野戰軍23軍67師的隊屬炮兵參戰。
在珍寶島後方,我軍還部署有三個高炮營(一個陸軍37高炮營、一個空軍57高炮營、一個空軍100高炮營),高炮部隊主要用於掩護我前指和步兵、炮兵陣地的對空安全。
其中,主要參加奪島戰鬥的是85毫米加農炮營,僅在3月15和17日的二次戰鬥中,我85毫米加農炮兵營就發射了3196發,平均每一門85加農炮發射了178發炮彈。
在戰鬥中,我85加農炮兵營在距我前沿7公裏地域選擇了遮蔽發射陣地,構築了工事,提前做好了戰鬥準備。戰鬥打響以後,85加農炮兵實施急襲射擊的火力之強、火炮發射速度之快、射擊目標火力密度之大,都是我軍曆次反坦克作戰絕無僅有的。
85加農炮兵營的每次火力急襲,各門火炮為了不失戰機,痛殲入侵之敵,不顧這款火炮每分鍾最高發射速度為6發的技術要求,炮手們都是以體能極限來最大限度的發揚火力。有的裝填手連續裝填了幾十發炮彈,累得站不住了,就跪在雪地上繼續裝填。
56式85毫米加農炮的射速極快,爆發射速高達每分鍾15~20發,但無法持續。隻能打一分鍾,就需要轉入持續射速,不然炮管會過熱。85毫米加農炮的持續射速規定為10分鍾50~60發,約合每分鍾6發。
炮兵作戰時,火炮射速會隨著作戰時間的延長而大幅度降低。例如中國陸軍最常見的152毫米牽引式加榴炮,其最大射速為每分鍾6發。不過,152毫米加榴炮如果以爆發射速打兩分鍾,就會導致炮管過熱,繼續射擊會讓火炮受到永久性損傷。超過2分鍾以上炮擊的射速會下降到3~4發/分鍾。等到射擊超過5分鍾以上時,射速更是降低到隻有1發/分鍾。
因此,任何陸軍身管火炮在持續半小時或一小時炮擊時,射速通常隻有1~2發/分鍾以下。而海軍的艦炮就不一樣了,由於艦炮有水冷係統,能以最大射速長時間持續射擊,一次打光彈艙裏的所有炮彈,因此一門艦炮的持續火力就能相當於一個陸軍炮兵連。
由於3月15和17日的兩次奪島戰鬥的火炮急襲時間較長,85毫米加農炮的發射速度過快,火炮身管都被燒紅了。戰鬥結束以後檢查火炮時才發現,所有85毫米加農炮的身管軍綠色保護漆都變成了銅褐色,這種情況是我軍炮兵部隊過去曆次作戰都未曾有過的。
我軍的85加農炮營對敵人坦克、裝甲車群行集中射擊,由於指揮正確、戰術合理、火力密度極大,取得了明確的火力突擊戰果。
在戰後,我上島清理戰場的分隊,發現被我軍炮兵擊毀的敵人坦克,有頂部被命中引起燃燒。被我軍擊毀的裝甲車,有遭我間瞄射擊擊中頂部開了“天窗”,或者遭我直瞄射擊,兩側裝甲被貫穿了“糖葫蘆”。敵人坦克、裝甲車中彈起火燃燒,有些乘員甚至來不及逃跑,身體都被燒焦,其狀況是慘不忍睹。
這一戰果,對蘇軍精神上的震撼和打擊是強烈的,引起了巨大反響和震撼,甚至引發了蘇軍的厭戰心理。
在珍寶島戰役中,蘇軍將多種重型火炮用於珍寶島方向的作戰,包括最新型的40管122毫米“冰雹”火箭炮,152毫米加榴炮,160毫米迫擊炮。蘇軍炮兵向我方前沿陣地和後方通道進行過火力奇襲和壓製,僅搶奪T-62坦克期間,就發射不同口徑炮彈和冰雹火箭彈9000發以上。
珍寶島戰役也是蘇聯著名的BM-21“冰雹”火箭炮首次在實戰中使用。蘇軍曾經描述了該火箭炮威力無比震撼,蘇軍通過幾次40管“冰雹”火箭炮的齊射,便將珍寶島全部覆蓋。蘇軍稱“冰雹”火箭炮能夠毀滅距離20.4公裏的空曠地帶的暴露步兵,敵方的炮兵陣地、指揮所和技術裝備。
不過,盡管蘇軍炮兵的單位火力強度大於我方,但由於其隸屬關係複雜,指揮手段十分落後,火力運用非常呆板,多次大規模炮擊均未對我構成較大威脅。
我軍在戰後總結:蘇軍傳統的炮兵偵察和指揮裝備非常落後,存在一些嚴重缺陷,以至於蘇軍炮兵作戰的效能很低,遠不如我軍。
珍寶島戰役後,我軍炮兵部隊充分認識到蘇式炮兵作戰指揮手段的落後,決心發展現代化的快速反應炮兵係統,拋棄蘇式炮兵指揮體係,於70年代發展出第一代炮兵自動化快反指揮係統。
上述作戰內容來自《張相良回憶錄》以及相關講話和素材整理,張相良同誌是沈陽軍區原炮兵部部長,在1969年參加珍寶島自衛反擊作戰時,他在珍寶島前線擔任軍區炮兵前指作戰參謀。珍寶島戰役的前指,代號為“虎饒前指”,位於珍寶島後方不遠的五林洞鎮,由沈陽軍區副司令肖全夫和軍區副政委李少元統一指揮。
我軍共擊毀擊傷蘇軍坦克和裝甲車17輛,斃傷蘇軍250餘人,繳獲T-62坦克一輛,各種槍支31支。我軍共傷亡159人,其中犧牲71人,傷88人(包括支前民兵)。其中在3月2日、15和17日的三次戰鬥中我軍僅犧牲29人,其餘大部分犧牲是在繳獲T-62坦克爭奪戰中發生的。
在1969年4月2日到28日,中蘇雙方圍繞一輛受傷的T-62坦克,爆發了激烈的爭奪戰和炮戰,我軍遭到了蘇軍火炮6000多發轟擊,一共犧牲42人,而前三次戰鬥隻犧牲29人。同時蘇軍也遭我軍炮兵的連續轟擊。
蘇軍自己宣布的傷亡數字,在蘇聯解體後由俄羅斯正式公布為152人,其中陣亡58人,傷94人。
在珍寶島戰役中,蘇聯軍隊擁有絕對火力和武器優勢,進攻部隊均為以T-62主戰坦克和BTR-60輪式步戰車為主的摩托化部隊(實際上相當於中國軍隊的機械化部隊)。但我軍指揮靈活、戰術過硬、作戰勇猛,在野戰中給予蘇軍較大殺傷,取得了顯著的勝利。
珍寶島戰役之後,中方牢牢控製著珍寶島全島。蘇聯軍隊未占到任何便宜,未搶走一寸土地,並且遭遇慘重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