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很晚睡覺,看油管的左嵬說曆史

本文內容已被 [ 馬來人 ] 在 2024-04-08 01:58:24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我看到半夜,一口氣看了四個多小時,今天又看了三個小時,他講鴉片戰爭,北洋曆史,講袁世凱。比刷電視劇有意思多了。左嵬可以說是我在油管看到的,講曆史類節目最好的人。我中學近代史學得不好,印象中就是鴉片戰爭,然後不停簽賠款條約,接著清廷倒台,北洋軍閥像換馬燈一樣換人,軍閥名字也記不住。這一段曆史,我學得糊裏糊塗,思路很亂。具體發生什麽,為什麽會這樣,我沒有搞清楚為什麽會這樣。

終於遇到有人可以給我講明白,左嵬不愧有才,把大曆史的來龍去脈講得很清楚。他不僅大曆史的脈絡很清楚,還會分析史料,比如把第二次鴉片戰爭前,英國人的說法,和中國廣州巡撫說法衝突,拿來分析,猜測當中誰在說謊。還有皇帝的心態,官員明明打了大敗仗,說辭上如何湊報皇帝,不激怒皇帝,不被懲罰。真的做官有術。還有他分析的許多曆史細節,人物做事說話背後的原因。真像曆史說的,“天下沒有新鮮事,什麽都是重複發生過的“。

比如,他講起,第二次鴉片戰爭前,中英發生矛盾起因是一條船。那個船的老板明明是中國人,偏偏要把船注冊香港,掛英國國旗,請英國人做船經理,中國人做水手苦力。水手裏混了兩個中國政府通緝的中國犯人,廣州水師去抓人,船停在港口裏,沒有掛英國旗,水師態度蠻橫抓了一大批中國水手。在廣州的英國官員出手幹預,偏偏又跟英國政府上報,說中國水師撕毀船上的英國國旗,要求英國政府派兵打仗,廣州大員又堅持說水師沒有撕毀英國旗,那個大員不知道英國為什麽要派兵打仗,真實原因是英國的商品進入不了內地,廣州大員以為他自己能搞定洋人,沒有把衝突及時上報皇帝,使鹹豐被北上的英國海軍打得措手不及。。。

又講到郭鬆燾去英國出使,朝廷讓他去找一個副使,他找了自己的朋友,結果陪著他去英國的那個朋友給朝廷不停打小報告,說郭在英國崇洋媚外。原因是郭鬆燾受到慈禧委托,要他寫西洋遊記,他的西洋遊記把西方先進的東西記錄的太真實,被朝廷出版,在官員中傳閱,引起保守派彈劾,他朋友不願受到牽連,先背後舉報他。這個朋友其實比郭更崇洋媚外。有一次,英國官員請郭的朋友參觀監獄和濟貧所,他推說不去。卻很有心眼,悄悄記下地址,過了一陣子,事先不通知英國人,突然去拜訪。他說,之前不去,就怕英國人提前準備。他恐怕知道中國官場為了應付上級檢查是怎麽做的。他突擊去查看英國人的監獄,吃驚於英國監獄犯人的人道待遇,回來寫日記,說英國監獄真仁義也。比郭鬆燾還要崇洋媚外。看這一段,覺得清朝漢人官員其實也不傻。心眼挺多的。裝保守隻是為了迎合皇帝而自保。

皇親貴族和旗人,皇帝想讓旗人專心練兵,以少數鎮壓大多數,給後代吃喝不愁的生活待遇,後代卻漸漸頹廢不能任事。在帝國要轉型時,一點兒也撐不起來。最後奔潰。特別是兩次鴉片戰爭為什麽老是輸掉,我以前一直沒有想明白,直到左嵬說到原因,我特別同意他的分析。除了英國的船堅炮利,英國人的炮射程很長,中國人無法靠近英國人回擊。還有英國人的船速很快。當時從印度調配海軍的速度比中國政府從鄰省抽調軍隊的速度更快。中國因為要維穩老百姓,軍隊名義上多,其實分散各地,每次隻能調撥幾百人,還靠走路,要走40多天,比英國海軍速度慢多了。又因為中國炮火打不到英國船,不能出動出擊,在幾千公裏的海防線防禦,英國海軍在中國海岸邊,變換進攻城市,中國軍隊在疲於奔命走。。。這個仗無論如何打不贏。特別有意思的一段,中國老百姓幫英國人做運輸苦力,因為比起英國人,老百姓更痛恨中國官員和軍隊。分析戰爭勝負,武器優勢,士氣,地利,人和,中國都絲毫不占優勢。

英國的弱點是,中國地方大,人多窮。英國要取得中國利益,隻能依靠買辦代理人。英國其實想依靠清廷間接剝削中國利益,清廷自以為是天朝上國,變成老吃敗仗,在最後十年轉型中,因為舉措不當,突然取消科舉,讓學子變成革命黨,皇族內閣中央突然削權,之前卻放權地方士紳谘議,十四個行省同時鬧獨立,旗人躺平,鎮壓不力,清廷被派去鎮壓的袁世凱出賣,從清廷之前一直吃敗仗,轉型不力,已被漢地知識精英,士紳階層拋棄。

說起袁世凱稱帝,左嵬說最主要的原因起源於一開始建共和國,總統製和內閣總理製之爭,孫中山一直主張總統負責製,在不得已退位後,革命黨人給袁世凱使絆子,把總統製改成內閣總理和總統雙規,讓袁世凱沒有辦法獨攬政令,最後以想做總理的宋教仁被刺死而失敗。共和國選擇要總統製和內閣製,這個問題其實一直延續到最近,從毛周搭配,江朱和胡溫分權,本朝其實更傾向於內閣總理製。但最近又因李莫名猝死而告終。清末到民國曆史中一些困惑和爭議的問題,很多一直遺留到現在。比如皇帝沒有之後的法統問題,即統治合理性,西方以投票來解釋統治合理性,而中國無法解釋。之前靠共產和工農專政理論來建立法統,但是共產畫餅在世界範圍破滅,而工人農民都是公認韭菜,之前的理論顯然失去說服力。沒有法統,就要增加維穩成本,靠提高生活質量來取得法統,那是之前實在窮起點低,隻要現在比之前過得不好,就要增加維穩成本,碰上財政不好,沒有法統還付不上維穩成本就麻煩。而科舉製取消後如何選拔社會管理係統,又是一個遺留問題。本朝建國初依靠軍隊轉業幹部做各級官僚,把知識分子打成臭老九,又發動群眾監督各級官員。慢慢的官員係統腐敗低下後,基層權力也是世襲的,如何製衡,選拔,替換,使行政係統維持能力將會是一個難題。當然,天朝比清朝更有利的一點,那時的列強過了鼎盛時期,現在也在慢慢擺爛,天朝不至於像晚清那樣被列強打得灰頭土臉。

那段曆史離我們不是太遠,又因為自己是中國人,品曆史人物的細節,往往心領神會,挺有意思的。我想找一些英美曆史書,有趣的,有細節分析的,能否推薦幾本?

我前幾天看紐約中學的一份期末曆史考題,出一道比較題,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美國總統出張出兵,對國會說了一通幫助歐洲捍衛自由民主的話,這是台麵話。至於出兵到底為了什麽,糾葛什麽利益,總統不會說,考試材料裏麵也沒有。然後又是一個反戰人士發言,反對送美國人上戰場。然後那個人就被驅出美國。考題讓中學生分析為什麽有的美國人同意參與戰爭,有的美國人又反對。這種題隻能寫一些明麵上的理由。比如學生可以寫”爭取民主自由和普通士兵的代價“。其實當時精英層真實的決策過程和理由,擺不上台麵講。中學生隻能寫一些美國去歐洲幫助被侵占國人民保衛民主自由之類的冠冕堂皇話,參與戰爭一定關乎利益,國與國利益糾葛,決策精英考慮的理由,捍衛民主自由不會是最主要的。其實美國文科考試也挺八股的,是不?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