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豆腐,吃豆腐,已經在館內形成共識,大領導也站隊呼籲……管理員、班長成了千夫所指。我們廚師班多次開會研究,到了豆腐製作間現場討論……那時最新式磨漿機,外殼是鑄鐵的,裏麵有一個過濾網,雖然帶有三個備用的,但還是經常用壞,再從香港訂貨寄來。看看以前幾台磨漿機,那個笨重,體積那個大,都是哪個年代購進的,說不清楚。從這就看到,使館的各種設備的問題 大同小異,損耗驚人,管理缺位,無人問責!
豆腐的製作,有好幾個關鍵,要把握好。泡黃豆的時間與溫度,磨漿的時間與溫度、漿與渣的分離、濾網的檢查、石膏粉多少等等,輪流做豆腐,每人都是短期行為,咬牙堅持一天就交班了,誰也不想下功夫研究,這種模式不可能保證豆腐的質量的。班長為此著急上火,每個大廚都不願意下這個功夫,吃這份苦。我靜靜的觀察了好多天,沒事就往製作間跑,最終我下了決心,把這項工作接了過來。當我把這個打算告訴班長時,他嘴唇微微顫抖,半晌緊緊握住我的雙手,“你能行嗎?”之後,他在工作安排上給我大力支持。那幾天,我是天天泡在製作間裏,每天淩晨三點起床。仔細觀察,認真記錄,連著做了好幾天的豆腐,開始也不順利,身穿皮圍裙,腳踏皮桶靴,以水以電為伴,最終成功做出了好幾板豆腐。恰好趕上周末,管理員宣布,全館每人分一塊豆腐…我清楚的記得,新華社多位記者,人民日報的劉老師夫婦,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中資機構代表處,都分到了,那天全館像過年似的高興!
事後我總結,中國人的胃,豆腐是可以讓他得到滿足的!
國內的酒樓,如果也自製豆腐,頻繁購買豆腐機,最終機器的價格,要攤進豆腐的成本裏,那含豆腐的菜肴,可能是高價了!看著庫裏五六台的磨豆機,即大又笨,又挺新的,就是不能使用了,而且價格不菲,如果把它也攤進吃飯人買飯的卡裏,那該是什麽樣的場麵?
我們餐廳裏,米、麵,蔬菜是就地采購,其它如罐頭,醬油,料酒,幹蘑,香菇,幹果,調料等等,都由香港發貨到使館。館內其它工作崗位的用品,是否也是這樣,不清楚。
使館每人每月三條“良友”牌香煙 ,不吸煙的攢夠一小箱,托人帶回國內的家人,再到黑市買掉,有幾倍的差價,這都是公開的秘密。
外交部駐香港有一個司級單位,也是聽說的。專門負責采購生活用品,含食品,供應全世界的中國駐外使領館,數量大約二百多個,為什麽采用這種渠道?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