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2月,台軍方開始進行第一批的居民與軍隊的撤離,由蔣經國負責指揮進行相關行動。撤離的行動一共進行了四天,至2月11日完成最後一批居民與軍隊的撤離,此時大陳島上已無居民。
經過多方評估後,最後台當局決定主動撤離大陳島,將大陳島上的居民與軍隊全數遷移至台灣,加強鞏固對台灣的防守。
撤離的大陳居民先是都在基隆港上岸,而後台灣政府將其安置到全台灣各地,包括花蓮、台東、台北、高雄都有大陳島的居民被安置,後代則散布在全台各地。大陳島當時有多少居民,蔣介石就大陳島撤退發表的《告海內外同胞書》中說是一萬七千人。
圖為參與大陳島撤退的美軍士兵。總計大陳島四天一共撤離了全數大約2萬8000名的居民與軍隊。國軍撤離前,將遺留的碼頭、漁船悉數毀壞。
圖為大陳島軍民登艦撤往台灣。
圖為準備撤退的大陳島民。
大陳島居民登艦撤往台灣。
參與大陳島居民撤台的美軍Harold Grant 準將和Earle E.Partridge中將。
登上去台軍艦的大陳島居民。
撤往台灣的大陳島居民。
整隊待命撤往台灣的國軍。
圖為國軍撤退前夕搬運島上物資。
撤往台灣的大陳島居民。
參與大陳島撤退的美軍
經曆過戰火洗禮的兩個小朋友
大陳島撤退影像紀實在台北中正紀念堂展出,用大量珍貴的資料照片和影像來講述那段曆史。
“大陳島在哪兒啊?”一位中年女性一邊看展覽一邊問一起來的父親。還沒等父親開口,旁邊一位來自浙江的老年遊客便跟她介紹起大陳島來。大陳列島是浙江台州灣外的一群島嶼,主島為上、下大陳島,北有漁山島、頭門島、一江山,南有竹嶼、批山、南麂等島,土地貧瘠,居民以打漁為生。1955年1月,解放軍一舉攻克大陳島北方的屏障一江山島,盤踞在大陳島的國民黨軍隊見大勢已去,決定撤出群島上所有軍民。當時,大陳島到處傳唱著《台灣好》這樣一首歌,直到2月1日,島上貼出通告,居民才知道要撤去的地方是台灣。一些年事高的人不願意離開故土,當時不願離開大陳島的老人有3位,其中有位70多歲的老太太,蔣經國還專門去勸說,但老人最後還是堅持留在了島上。共有300多人因為發牢騷或者唱共產黨的歌,被國民黨視作“思想有問題的人”,被丟棄在了上、下大陳島之間的小島上。
米麵丟進海裏、帶不走的武器扔到海裏,剛修好的水庫炸掉,島上布滿地雷和鐵絲網,國民黨把這樣的一個大陳島留給了解放軍。
在基隆停留一兩個星期後,大陳島居民被按照漁、農、工、商等進行登記,再安置到各縣市,陸續住進大陳新村,裏麵浴廁共用,人均居住麵積不到3.3平方米,這樣的新村當時有36個,其中高雄的人數最多。因為不懂國語和閩南語,大陳人形成了一個不開放的群落,家裏罕有非大陳人的客人,甚至出門被問起來的時候會否認自己是大陳人。作為大陳人後裔的台“交通部長”葉匡時還爆料,他念小學時,學生大部分來自大陳新村,同學們都用台州話聊天,但老師聽不懂,於是學校下令,禁止在校時使用方言。
但大陳的記憶並未連根拔起,年糕、刺繡、清糕,這些都融進台灣的日常生活裏。隨著兩岸交流的深入,不少人選擇了回家看看。2009年,浙江象山縣官方赴台拜訪大陳鄉親,並邀他們回鄉參加“開漁節”。10年前,葉匡時曾陪母親回到大陳島,當時兩岸還未直航,他覺得千裏迢迢。如今,雖無航班直飛大陳島,卻可以飛到離大陳島不遠的寧波,而大陸“中遠之星”客運輪更開航了基隆到台州的海運航線,縮短了大陳人的回鄉路。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