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網
2021-06-01 12:52
我國雖然沒有固定信仰的宗教,但總的來說還是佛教對我們人民的影響是最大。像我們熟知的唐僧、少林寺和如來佛祖都是和佛教有關。現在很多人逢年過節要拜神,也都是佛教留下來的習俗,即使是現在佛教還是有很多的信徒,也有專門的佛教學習會議。佛教中,有非常出名的一位高僧,他活到了120歲,被譽為“中國第一高僧”,一生的經曆十分的精彩。
一心向佛
這位高僧的名字叫做虛雲法師,從出身的時候就極具傳奇色彩。虛雲法師是家裏的老來子,家裏人都非常的寶貝,虛雲法師的父親還說,有一天晚上夢到自己坐在了一隻老虎上麵,結果第二天妻子就被診斷出懷孕了,所以他的父親料定這個孩子一定不平凡。
虛雲法師的母親在生他的時候就去世了,關於生產之夜,還有一個傳說。那就是虛雲法師生出來是一團肉球,然後被當場嚇暈,這才流血過多導致去世,後麵把這個肉球劈開才出來了虛雲法師。當然,這個故事隻是一些民間傳說,可能就是後麵虛雲法師成為了高僧之後,人雲亦雲出來的故事。
虛雲法師從小就由家中的妾撫養長大,一家人都對他非常的好。小時候的虛雲法師就非常聰明,什麽儒家學說,四書五經都能很快地記下來,但虛雲法師總是覺得不夠,想要接觸一些新的東西。
就在虛雲法師17歲的時候,虛雲法師的祖母去世,他就看到了有僧人在一旁做法事,他頓時就來了興趣,隱隱約約的覺得這就是自己一直在追求的東西。之後,他便一直在家中學習佛教佛法,廢寢忘食。
一段時間後,書中的佛法已經不能夠滿足虛雲法師的需求,他想要去真正的佛門去學習。就這樣,虛雲法師踏上了尋求佛法的路上,期間他的家人也是百般的阻撓,因為家中隻有他這麽一個兒子,又這麽會讓他去當和尚呢?
但奈何虛雲法師對佛法十分的崇拜,堅定不移,他19歲的時候來到了福州的一個寺廟,正式受戒出家。在寺廟中,他努力學習佛教佛法,刻苦修行,還效仿當時的苦行憎,以最高的標準來要求自己。
在福州修行了將近10年,虛雲法師還是覺得不夠,於是又前往了雲南繼續修行。在雲南繼續修行了20多年,還是覺得佛教的內容過於龐大,僅憑自己一個的力量,不管在這寺廟中待多長的時間都沒有辦法真正的全部學習完,於是就想著出關,雲遊四海,宣揚佛法。
半生雲遊
虛雲法師開始了雲遊四方的生活,他一邊四處的宣揚佛法,一邊自己繼續參悟佛教思想中的很多道理,一路雲遊,一路坐定,居然比常年待在寺廟中的效果還要好。
雲遊的過程非常辛苦,虛雲法師雲遊的時間正值中國最為動亂的年代,四處都在打仗,流民到處都有,虛雲法師在這其中也受過很多的苦,經常要風餐露宿,食不果腹。但即使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虛雲法師依舊不忘造福百姓,以自己的綿薄之力造福當地的人民。
在1911年左右,虛雲法師經過一地,當時有土匪想要攻打當地的村莊,虛雲法師知道這件事情之後就主動地和這些土匪進行談判,最後勸導了這些土匪向善,讓當地的村民免受了一場戰爭之苦。
之後,虛雲法師還在各地成立了佛教的分會,推動了佛教的發展,培養有能力的人才,對各地的佛教發展都做出了不可忽略的貢獻。也是在這段時間,虛雲法師獲得了“第一高僧”的稱號。
在抗日戰爭期間,虛雲法師還給各地的士兵誦經祈福,把各地寺廟中的香火錢都捐獻給了軍隊,雖然錢財不多,但也算是一點心意。也正是這些舉動,讓很多人看到了虛雲法師並不是一心隻關注佛學而不管世間疾苦的人。
虛雲法師清楚地知道,佛教是為了普度眾生,如果連眼下的災害自己都不管不顧,又談何去用佛教來普度眾生呢?虛雲法師的後半生一直都在雲遊四海,每到一個地方就向當地的人宣揚佛教,新辦佛學,成立寺廟救濟災民。在當時動蕩的年代,虛雲法師給窮苦人民宣揚佛法也是給他們帶來了一絲的希望和安慰。
經過了多年的遊曆,虛雲法師心中的佛法早就已經自成一派,不再受寺廟和傳統佛法的束縛,有一種“青出於藍”的感覺。
死前遺言
在新中國成立之後,社會趨於穩定的時候,虛雲法師又一次地回到了寺廟中修行,整理自己多年來的遊曆所得。1959年,虛雲法師在寺廟中圓寂,享年120歲。他的弟子按照他的遺願將他的骨灰撒入大海,號稱隻要與水相伴就能得以永生。
虛雲法師在去世的時候,留下了遺言——一個“戒”字。關於這個字的解說,也是眾說紛紜,就連虛雲法師的弟子都不知道虛雲法師留下這個字究竟想要表達什麽意思。有人說這是虛雲法師對佛學最高的領悟,也有人說這是虛雲法師對弟子的告誡,還有人說這是虛雲法師對自己一生的總結,但真正的解釋,至今也沒有準確的答案。
虛雲法師一心向佛,半生漂泊,積善積德,是絕對擔得起“第一高僧”這個稱號的。虛雲法師是非常漫長的,而且生不逢時,從晚清到新中國,剛好都是中國最為艱難的那幾年,但虛雲法師依舊堅持自己的信仰,參悟佛教,宣揚佛學。
小結
虛雲法師的經曆讓筆者想到了一個詞語“不忘初心”,虛雲法師從17歲開始就一直堅守著自己的初心,不管外賣你的環境如何的變化自己的都不受幹擾。比起知道虛雲法師最後留下來的“戒”字是什麽意思,我想更應該學習他那種“不忘初心”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