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世紀,著名的阿拉伯地理學家馬蘇第這樣談論“烏魯發”(這是當時穆斯林對歐洲的稱呼)民族:“他們缺乏暖的體液;他們身材高大、本性粗獷、舉止粗魯、理解遲鈍、話語沉悶……越往北,人就越愚笨、粗獷和野蠻。”稍後,他的同事賽義德·伊本·艾哈邁德,也是西班牙穆斯林城市托萊多的法官,對歐洲也沒有更深刻的印象。根據研究伊斯蘭的大學者伯納德·劉易斯的觀點,1068年,即黑斯廷斯戰役兩年後,伊本·艾哈邁德用阿拉伯語寫了一本關於民族類別的書。他發現,對知識做出最大貢獻的有八個民族,包括印度人、波斯人、希臘人、埃及人,當然還有阿拉伯人。另一方麵,他發現北歐人“沒有發展出科學,與其說他們是人,不如說他們是動物……他們沒有敏銳的理解力和清晰的頭腦……”即使到13世紀,牛津大學的學者羅傑·培根還是堅定地把目光投向東方。他向教皇克雷芒四世請求開展一項宏大的工程:自然科學領域內的新知識百科全書。他能想到的很多著作都譯自阿拉伯語,他建議研究東方語言和伊斯蘭教。
很多學者認為中世紀的歐洲落後於東方,比如本書作者說,
所有跟帖:
•
那時因為阿拉伯人占領了本來就富裕的地方
-晚春123-
♂
(122 bytes)
()
02/06/2024 postreply
17:4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