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中工廠如何推薦工農兵學員
《轉載》在那個年代,我們是這樣推薦工農兵學員的
作者:工廠人事幹事
來自:重慶三四零三工廠
“工農兵學員”在中國的曆史進程中是一個帶有鮮明時代特點的群體。
這個群體的出現源自於1970年6月27日,中共中央批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關於招生(試點)的請示報告》,對因文革而停止多年的高校招生,中央決定實行群眾推薦、領導批準、學校複審相結合的辦法,從有實踐經驗的工農兵及下鄉知青中招收學生,其對象為“政治思想好、身體健康、具有三年以上實踐經驗,年齡在20歲左右,有相當於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貧下中農、解放軍戰士和青年幹部”。
推薦招生首先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進行試點,隨後在全國高校推廣,一直實行到1977年國家恢複高考才終止。
在此期間,全國高等院校共招收七屆95萬名“工農兵學員”。
作者工作所在的重慶三四零三工廠,在此期間也先後向高等院校推薦了10名“工農兵學員”,他們學成歸來,都成為工廠生產工作的主要骨幹。
我雖無緣成為這些幸運兒中的一員,但卻有幸參加多屆 “工農兵學員”的推薦工作,了解工廠推薦“工農兵學員”的很多情況,雖然通過推薦上大學已成為曆史,網上也有很多關於推薦“工農兵學員”的回憶文章,有的文章把推薦“工農兵學員”寫成是有權勢的人利用職權“走後門”,為親屬子女謀利益的機會。這種情況不能說不存在,但多數推薦單位還是按照文件要求推薦“工農兵學員”的,隻是這種推薦入學的方式,本身就帶有文革時期的特點,帶有辦法設計的缺陷,在執行中容易出問題。
我所在的工廠先後向高等院校推薦了10名“工農兵學員”,其中也出過問題,並且是在群眾推薦、領導批準、學校選擇三個環節上,各出過一次問題,但都不是上述利用職權走後門的問題,而是有關人員因嫉妒心、報複心以及企圖抹黑強者而上位不健康心態作怪而造成的問題。
工廠所推出的這10名 “工農兵學員”, 1名為1967年招工進廠的工人,其他9名都是從下鄉知識青年中招收的新工人,其中沒有一名工廠領導的子女或親屬,甚至沒有一名本廠職工的子女或親屬,本來在推薦的預選對象中曾有一名本廠退休老工人的子女,但也在最後的錄取階段被淘汰。所有推薦工作都在陽光下進行,沒有任何暗箱操作。我在此回憶當年在工廠參與推薦“工農兵學員”的經曆,也是客觀反映當年推薦“工農兵學員”的真實情況,以及遇到各種問題的真實內情。
第一次:群眾推薦突出政治,群眾舉報臨陣換人。
我1972年調重慶三四零三工廠工作,以前是在部隊農場,農場有2名同事被推薦為“工農兵學員”去學醫,所以知道通過有推薦上大學的事。到了工廠,廠裏當時已有2名“工農兵學員”在清華大學讀書,一人在清華大學焊接專業首批試點招生時入學,一人在1971年清華大學電氣專業進修班招生時入學。
剛到工廠,就聽說廠裏首次推薦工農兵學員就鬧出臨陣換將的風波:上級分配工廠一名清華大學焊接專業的試點招生指標,廠裏通過群眾推薦,領導批準,確定一名從事焊接工作的優秀複員退伍軍人去清華大學焊接專業學習。
在得知自己能到清華大學去讀書,這位青年焊工非常興奮,就邀請一同複員進廠的戰友們喝酒,以示慶祝和告別。沒想到有人暗中向廠革委和駐廠軍代表舉報反映,說該焊工的父親在解放前曾當過學校童子軍的教官,還說該焊工上大學的目的不是代表工農兵上大學、管大學、改造大學,他請戰友喝酒炫耀是把上大學當成了個人光宗耀祖的喜事。
結果可想而知,廠革委和軍代表當即決定換人,另推薦一名1967年進廠的學徒工到清華大學讀書。這位意外頂替去清華讀書的學徒工喜出望外,那位被無辜換下的焊工倍受後悔。
第二次:領導批準是個關鍵,工人監督不可缺少。
進工廠當年,我又親眼見證一起更換推薦對象的風波:1972年上級分配一名西安交通大學的招生指標,經群眾推薦,領導已確定一名知識青年進廠的優秀學徒工為第一推薦對象。但很快就發生更換推薦對象的事情,這位學徒工的父親是市裏重點工程四川維尼綸廠建設指揮部的主要負責人。當學徒工的領導按事先約好的時間去做家訪時,不巧碰上指揮部有人來緊急匯報建設工程問題,學徒工的父親就先去處理工作問題,過後才來接見這位領導,向他表示歉意,並感謝領導對自己孩子的教育培養。但這位領導心裏很窩火,認為自己是被人看不起,才會被冷落一旁,暗自忿忿不平。
回廠後這位領導馬上決定更換另一名備選推薦對象去西安交通大學讀書,並放話從此不再推薦這學徒工上大學。推薦工農兵學員的工作是我當時的領導在負責,因在同一個辦公室,我也知道其中內情。在確定推薦意見後又隨意更換推薦對象,明顯摻雜個人恩怨,群眾對此也有議論。正是:辦事要公正,群眾有杆秤,秉公能成事,為己必傷人。
第三次:學校錄取本應擇優,考生反映又要聽取。
1973年,上級分配一名合肥大學英語專業招生指標,因我的領導調離工廠,推薦工農兵學員的具體工作就落在我身上。這一年,國家在招生辦法中嚐試增加文化考試,我按照文件要求認真做好工作計劃,仔細做好推薦工作的每一個環節,經個人報名,群眾評選,文化考試,組織推薦,最終確定三名預選對象:二名知識青年進廠的學徒工和一名技校畢業的技工。
文化考試是參加全省統考,合肥大學來重慶招生的英語老師對三名預選對象還進行了英語的口試。合肥大學招生組的軍代表告訴我,這次招生是總參委托合肥大學培養外語人才的招生,畢業後軍隊將從中挑選為國防事業服務的人才,所以學校很看重文化考試結果。
考試成績出來,一名知識青年學徒工總成績第一、技校畢業技工總成績第二、另一名知識青年學徒工總成績第三,工廠的推薦意見就是以文化考試的排名順序把第一、第二、第三候選對象推薦給合肥大學招生組選擇。
沒想到竟然在學校複審階段又出問題。招生組的軍代表告訴我,因為出現意外情況,他們不可能按照工廠的推薦順序,即按文化考試的成績來確定錄取對象了。招生組本來是準備擇優錄取第一候選對象,但突然有考生來找他們反映情況,來人強調自己是工人家庭出身,根正苖紅,被工廠派到中學擔任工宣隊員。雖然本次文化考試成績隻考第二名,但他學習願望特別強烈,希望學校能錄取自己。同時他還告訴招生組,文化考試成績第一的推薦對象家庭有問題,他父親雖是兒科專家,但解放前做過國民黨軍醫,因結發妻子患病不能生育,又娶小老婆生孩子,解放後雖然與結發妻子離了婚,但仍舊住在一起,孩子們都稱她為大媽。
學校招生應貫徹階級路線,如果不看家庭出身隻按考試成績錄取他不服氣。這突發的情況給招生組出了難題,招生組本來已決定接收文化考試成績第一的知識青年學徒工,他是工廠推薦的第一候選人,不但文化考試成績優秀,口試英語的成績也很好。對這個考生反映的情況,招生組本來認為政府既然允許這樣的家庭狀況維持至今,就應該不是個大問題。
但我們擔心的是,如果招生組堅持把第一候選人招到學校,那個反映情況的考生不罷休再直接反映到學校,我們也不敢保證就不會發生學校將考生退回推薦單位的情況,萬一出現這種情況,對已錄取的考生將會是很大的打擊。經再三考慮,我們招生組的意見是:即使我們不招成績第一的考生,這個成績第二的考生我們也不要,我們寧願招收成績第三的考生,考試成績雖然差點但他沒搞小動作。結果,文化考試最差的第三候選人幸運的上了大學。正是:擇優錄取本公平,暗施小計耍聰明,誰知結果不如願,受益並非設計人。
因為本年度的高校招生出現了張鐵生事件,全國文化考試成績最終都作了廢,交白卷的張鐵生還成了“反潮流英雄”。事後,區文教組召集全區參加文化考試的單位開會,區文教組向主任一上來就做自我批評,說自己覺悟不高,本以為自己來自企業,不會重犯走封資修教育路線的錯誤, 沒想到還是“穿新鞋”走了以考試成績取人的“老路”,希望大家都認真回憶一下,看我們區裏有沒有交白卷寫信的,一定要把我們區裏的“張鐵生”挖出來。
會上有參加過閱卷的人發言:我們區裏確實也有在白卷上寫字的考生,但寫的是“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裝懂”,並不象張鐵生那樣理直氣壯,大家聽了哈哈一笑。我沒有發言,但心想廠裏同樣發生不按文化考試成績錄取的事情,說出來臉上也不光彩。
因為文革停止高考招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通道剛開始,1970年高等學校進行招生試點,讓人們又重上大學的希望,誰不想上大學呀?我也非常想,雖然文革開始時我隻讀到初中三年級,但我自信自己是個讀書的料,如果不受文革影響,我肯定能考上大學。
現有了當工農兵學員的機會,而且看到自己的同事不斷有人被推薦上大學,想讀書的願望也更加強烈。我曾向政工組的領導申請去讀書,領導說你所在崗位本來就缺人,現在不可能推薦你。無奈之下也隻有服從工作需要。上學指標是稀有資源,想競爭可以理解,可以正大光明的去競爭。
但文革本來就是造反的年代,“反潮流”的張鐵生這樣做了,廠裏上訪的考生不也一樣嗎?工廠推薦工農兵學員的工作,從試點招生到我負責的這次招生,分別在群眾推薦、領導批準、學校選擇三個環節上,各出了一次問題。
事不過三總結改進,同類配對平和心態。
1974年,上級下達工廠三個指標:清華大學一名,重慶大學一名,哈爾濱電工學院一名。為避免再出現問題,先通知各基層單位做好選拔推薦工作,七個車間及科室共推薦9名預選對象,經征求團委意見,再按每個指標配兩個候選對象,最後確定6名候選對象。
為避免因心態不平衡再出問題,3個招生指標把同樣家庭出身,同樣社會關係,同樣文化程度的推薦對象按同類配對組合成三組:清華大學指標配2名工人家庭出身的青工,都為初中文化,都是車間青年突擊隊隊長;重慶大學指標配2名領導幹部家庭出身的青工,都為初中文化,都是優秀團員;哈爾濱電工學院指標配2名職員(父親為企業經理、院所工程師)家庭出身的青工,都為高中文化,都是優秀團員。
因為6名推薦對象都是廠裏公認的優秀青年,以相同的家庭出身,相同的文化程度,相似的個人表現配對候選,彼此不感覺比別人有多大的優勢,所以心態平靜。整個評選推薦過程波瀾不驚,順利確定3個學校的最終錄取對象,沒有任何人提出異議。上級機關也非常滿意,馬上又給我廠追加一個華中工學院的招生指標,原來是局屬其他工廠也出現推薦鬧矛盾的問題,局屬一家工廠為推薦誰去華中工學院上學鬧得不可開交,嚴重影響工人和領導之間的團結,最後把矛盾上交到上級機關,希望上級幫助解決。
結果上級機關幹脆收回該廠指標,轉給我廠進行推薦。我廠馬上將本次落選的高中文化程度的青工推薦給華中工學院,學校非常滿意,工廠也樂得一年能推薦出4名工農兵學員。
1974年改進推薦辦法立見好處,大家都願意接受同類配對的新辦法,
以後年度推薦照此辦理再沒出問題,直至1977年最後1名上海機械學院招生工作順利完成。
因為當年國家恢複高考製度,推薦招生就此宣告曆史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