腥風血雨裏的南明短命王朝(八十三)

來源: 玉米穗 2024-01-20 08:14:38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4521 bytes)

1658年鄭成功大舉進攻南京遭遇失敗後,退回到金門,廈門海域,當時他仍然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特別是水軍艦隻損失很小,憑借水軍優勢,鄭成功擊敗了達素帶領來攻的清軍。但是,就全國形勢而言,明清雙方在軍事和政治上的實力對比已經有了很大的懸殊。西南永曆朝廷一蹶不振,鄭成功有效控製的沿海島嶼又無法支持一支龐大軍隊的後勤供應。為了繼續同清廷抗衡,鄭成功把目光投向了台灣。

促使鄭成功下決心從荷蘭人手裏奪回台灣的因素主要有兩個,其一是他需要一塊足以解決幾十萬兵員的物資糧餉供應的後方基地;其二是他根據各種渠道獲悉了荷蘭方麵在台灣的兵力部署詳情,胸有成竹,確信戰則必勝。

幫助鄭成功詳細了解台灣島上荷蘭方麵兵力部署詳情的主要是一個叫做何斌(又名何廷斌)的漢人。此人原曾為鄭成功父親鄭芝龍部屬,後在台灣擔任過荷蘭東印度公司通譯,會計,通事等職務長達十幾年。對台灣島上情況了如指掌。何斌在為荷蘭東印度公司做事期間,與鄭成功暗中有所往來,後被荷蘭方麵開除職務,並處以苛重的罰款。何斌於是逃到廈門投靠鄭成功。他建議鄭成功出兵收取台灣,並將多年精心收集的台江內海港道及荷蘭軍隊部署詳情上呈給鄭成功。又自告奮勇為鄭成功充當向導。何斌向鄭成功說:“台灣沃野數千裏,實霸王之區。若得此地,可以雄其國;使人耕種,可以足其食。”何斌的投奔和說辭在很大程度上促使鄭成功下定了收複台灣的決心。

鄭成功為人雄才大略,遇事獨斷於心,具有極其堅毅的性格。在決策收複台灣問題上充分顯示了他的這種性格特征。1661年正月,鄭成功在廈門傳令大修船隻,聽令出征,他召集諸將舉行秘密會議,在會上正式提出收複台灣作為根本的戰略計劃。當時參加會議的多數將領對於收取台灣安頓家眷都心存疑慮,麵有難色。許多將領婉轉提出反對意見,認為在台灣的荷蘭人炮台厲害,加上水路險惡,風水不善,水土多病,出兵台灣風險太高,得不償失。少數將領支持鄭成功,認為恢台之舉是可行的。鄭成功力排眾議,大力稱讚少數支持他的將領,說他們的意見“可破千古疑惑”,當即拍板決定興師收複台灣。興師驅荷,是中國近三百多年來在台灣問題上一個極其重要的決策,對台灣這塊自古以來長期為中國所有的領土的發展前途影響至為深遠,出兵前的這次軍事會議在史冊上占有重要的一頁,多數福建閔籍將領的留戀鄉土,胸無遠誌,正好襯托出鄭成功的目光遠大。

1661年(順治十八年)二月初三日中午,鄭成功率領首批軍隊乘船出料羅灣,次日午後到達澎湖。初六日,他親祭海嶽,巡視附近島嶼,初七日,下令諸位提,鎮,營將“勿以紅毛火炮為疑畏,當遙觀本藩鷁首所向,銜尾而進。”第二天,鄭成功在自己的座船上豎起帥旗,發炮三聲,金鼓震天,直航台灣。未刻,已經抵達鹿耳門。鄭成功命令何斌為向導引領船隊繞過荷蘭炮台,強行登陸。在島上幾千名中國人的協助下,不到兩個小時已有數千名戰士踏上了台灣的土地。大批戰艦和船隻也駛抵熱蘭遮和普羅文查(即赤嵌城)之間的海灣。(待續)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