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為何兩選接班人全都失敗了
揭秘:鄧小平為何兩選接班人全都失敗了
編者按:本文節選自紐約時報中文網2020年1月15日文章,原題為《中共的阿喀琉斯之踵:接班人怪圈》,作者榮劍。
確切地說,中共從毛時代以來一直沒有解決好最高權力的更替問題,接班人問題是中共這個龐大的政治巨人的終極困境,猶如古希臘神話中的那個阿喀琉斯之踵,成為其自身無法克服的致命要害,也必然成為新時代所要麵臨的重大挑戰。
長達幾十年的接班人危機
毛在中共建政之初對接班人問題可謂高度重視,在他曾經屬意過的接班人梯隊中,有高崗、劉少奇、林彪,彭真、鄧小平、張春橋、王洪文等,甚至包括他的夫人江青,但這個接班人梯隊都無一例外地被毛本人和黨內鬥爭給廢黜了。
最典型的是,林彪的接班人地位前所未有地被寫進了黨章而具有無可置疑的黨內合法性,其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在黨內無人可以挑戰,但最終還是遭遇了毛本人的挑戰。
林彪在享有接班人稱號不過兩年時間,於1971年9月13日被迫乘機叛逃,不幸摔死在蒙古溫度爾汗,從而釀成了中共在“文革”期間的最大政治危機,也對毛本人的政治信譽和威望構成重大打擊。
林彪事件是“文革”破產的重要標誌,由此表明,接班人問題確實成為中共權力更替的最大死穴。
毛在臨死前將權力交給華國鋒,很顯然,這不是一個深思熟慮的政治安排,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毛迫於當時黨內派係鬥爭格局而作出的一個折中性安排,他不是將權力交給張春橋,也不是將權力交給鄧小平,而是交給華國鋒這個看起來能為黨內各派人物都可接受的折中性人物。
2017年10月24日,習近平、胡錦濤和江澤民在中共十九大會議上。 LINTAO ZHANG/GETTY IMAGES
但是,就是這樣一個表麵上能夠平衡黨內不同政治力量的最高權力安排,還是徹底葬送了毛的革命事業,毛至死也想象不到的是,由於他沒有解決好接班人問題,最後還是由他欽定的接班人成為他自己的政治掘墓人。
華國鋒在鄧小平第三次複出之後迅速陷入執政危機,這其實是毛的接班人危機的一個延續,盡管華在粉碎“四人幫”之後前所未有地掌握了黨政軍大權,集黨的主席、軍委主席和國務院總理三職於一身,但在鄧小平、陳雲等黨內元老的聯合夾擊之下,他很快就在黨內難以為繼,實際執政不到五年時間便被迫交出手中權力。
粉碎“四人幫”的“華國鋒方式”(黨內武力解決)和解決華國鋒問題的“鄧小平方式”(黨內和平解決),可謂異曲同工,都是黨內最高權力的非正常更替和交接,在程序上不具“合法性”。
陳雲對於解決“四人幫”的方式有過一個說法,認為這是在一個特殊時期裏的一種特殊方式,應該“下不為例”,他顯然擔心如果以武力解決黨內鬥爭的方式成為黨內常態的話,這個黨將永無寧日。
比較於“武力解決”的方式而言,鄧小平以和平方式迫使華國鋒交出權力在“程序正義”上前進了一步(華國鋒在1981年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上辭去中央主席和軍委主席職務),但從黨內政治倫理來看,鄧小平把華國鋒這個一舉扭轉了中國曆史進程的人物拉下政治舞台,顯然難以避免被民眾詬病為“忘恩負義”。
前中國領導人鄧小平(左)和趙紫陽。拍攝時間不詳。1980年代中國經濟轉型背後的很多市場化政策都是趙紫陽主持製定的。 FORREST ANDERSON/THE LIFE IMAGES COLLECTION, VIA GETTY IMAGES
如果說華國鋒的下台是毛時代遺留下來的“接班人困局”,那麽,在華國鋒之後的兩任總書記胡耀邦和趙紫陽的非正常下台,則可以視為是鄧小平的“接班人困局”。從鄧小平選擇胡趙兩人分別擔任黨政最高領導人的決策來看,應該說這是鄧小平在實際主掌黨內大權之後所作出的最重要和最正確的決策。但這個決策卻不能始終貫徹到底。
在當時的黨內最高權力結構中,鄧小平和陳雲居於最高權力的第一梯隊,胡趙隻是第二梯隊,胡趙盡管在名義上占有黨和國家最高權力位置,但實際上是一直處在接班人位置。
據《陳雲晚年歲月》(作者楊明偉,人民出版社出版)一書披露,在1986年10月,陳雲與鄧小平、李先念商議:徹底退出中央領導崗位,“全退”不行,就實行“半退”。這表明,至少在中共十三大前後,胡趙作為接班人梯隊實際上並未掌控黨的最高權力。
中共元老主導的黨的最高權力的更替過程在1987年1月出現重大變故,胡耀邦遭遇華國鋒的相同命運,在黨內元老的圍攻之下被迫提前下台,由趙紫陽接任黨的總書記。
1989年“六四”事件的爆發,則讓趙紫陽又重蹈胡耀邦的覆轍,他因堅決反對鄧小平武力鎮壓學生的決定而主動辭職。至此,由鄧小平欽定的胡趙接班人團隊徹底毀於黨內鬥爭。
從1976年華國鋒主導粉碎“四人幫”到1989年“六四”事件爆發,中共執政集團在長達13年的時間裏換了三任黨的最高領導人,這表明中共實際上一直是處在接班人危機之中。
危機的根源在於,黨的實際最高領導人和名義最高領導人處在分化狀態。趙紫陽的下台,對於中共執政集團來說,意味著黨的最高權力的二元結構已經無法有效整合黨的領導,黨的總書記實際處在“失權”狀態,即總書記實際受製於黨的元老集團,同時處在被“分權”狀態,即總書記和軍委主席的分權(在胡趙擔任總書記期間,都是鄧小平任中央軍委主席)。
這個最高權力架構的形成,來源於黨內鬥爭格局——所謂“改革派”和“保守派”的權力博弈,實質還是接班人之爭,是鄧小平欽定的胡耀邦和趙紫陽,還是陳雲意願中的鄧力群?
博弈產生的潛規則
中共黨內鬥爭是極其殘酷無情的,但在每一次重大的黨內鬥爭之後,黨內各派還是會通過各種方式來尋求一種平衡或妥協。
在趙紫陽下台之後,誰來做新的總書記,黨的最高權力層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博弈。博弈後的結果是:1. 鄧小平因為以前兩次提名總書記人選的失敗而喪失了絕對的決定權,據說由李先念等元老提名江澤民擔任新一任總書記,是鄧小平主導的集體磋商的結果;2. 中共不能像以前那種私相授受權力的方式來接任總書記,而必須通過黨的全會授權,以保證權力交接的合法性;3. 實現最高領導人的任期製,由憲法規定國家主席任期不超過兩屆,每屆五年;4. 不是由現任總書記來指定下一任總書記人選,而是由上一任總書記或實際最高領導人來行使更大的決定權,這就是民間所說的“隔代指定製”; 5. 建立“儲君製”即接班人製度,在確認新的總書記之後,向全黨和全國公開下一任總書記人選。
江澤民(左)曾擔任過國家主席、中共總書記和中央軍委主席。圖為2014年9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他與目前擔任這三個職位的習近平在一起。 FENG LI/GETTY IMAGES
中共上述博弈結果是不是由此形成了黨的正式文件或固定的製度安排,因為缺少文獻證據而不敢斷言,也可以視為一種“潛規則”。但從中共十四大所形成的最高權力安排來看,實際產生了總書記和“儲君”(接班人)並存的雙重權力架構以及黨的最高領導人的任期製。從江澤民正式執政10年和胡錦濤執政10年的時間來看,他們都執行了任期製。雖然黨章沒有規定總書記的任職期限,但因為實行了黨的總書記、軍委主席和國家主席三位一體的最高權力架構,黨的最高領導人的任職期限是以國家主席的任職期限為準。在實行任期製的同時,江澤民和胡錦濤應該說都各自執行了“隔代指定製”和“儲君製”,外界普遍認為胡錦濤作為江澤民的接班人是由鄧小平指定的,而習近平作為胡錦濤的接班人則是由江澤民、曾慶紅捧上去的。
在中共最高權力安排中實行任期製、“隔代指定製”和“儲君製”,應該說是鄧小平和他的黨內主要對手——以陳雲為代表的元老派政治博弈的結果,也是他們基於1980年代因為沒有有效解決黨的最高權力的約束和更替的諸多問題所作出的反應,他們共同認識到了,黨的最高權力在黨的權力架構中必須有所約束,在任期上必須有所限製,在權力更替上必須提前有序安排,否則,這個黨必將持續出現1980年代那樣的政治動蕩。(榮劍,中國獨立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