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張存浩 | 發布時間:2021-04-26 | 【字號:小中大】 |
今年(2002年)是我國早年成才的著名物理化學家、卓越的和卓有影響的化學教育家傅鷹教授百年誕辰。
傅鷹教授是我的姑父,但更是我的父親。從孩提時代起,我就與姑父和姑母張錦生活在一起,直至1950年他們和我先後從美國回來。他們一手把我撫養成人,培育教誨之親情,遠遠勝過親生父母。傅先生1928年在美國密西根大學獲科學博士學位,是1955年遴選的首批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自1956年起,他執教於北京大學,直至1979年去世。此前,他曾執教於東北大學、青島大學、重慶大學、廈門大學和北京石油學院。傅鷹教授家學淵源,博覽群書,胸懷世界,才華橫溢。在他身上,突出表現了難得的剛正不阿的品格,對人民和科學的熱愛以及嚴謹治學的精神。今天,在他百年生辰之際,我懷著難舍的親情和濃濃的幽思,用以下的點滴回憶隆重紀念他。
先進的治學觀念和嚴謹的治學精神?
傅先生是優秀的實驗學家,他高度重視實驗,認為實驗是化學中主導的方麵,也是整個科學取得進展的源泉。他提倡掌握各種重要的實驗技巧,包括吹製玻璃器皿。
另一方麵,他又是高度重視理論的。他曾多次教誨說,學化學的人要盡量多學一些物理和數學,他親自指導我在研究生階段選修“數學物理方程”、“複變數函數”、“矢量和張量分析”等高等數學課程。顯然,他一直認為化學轉變為真正的精密科學的努力尚未完成,還需要幾代化學家的持續奮鬥。記得1949年初,我剛到密西根大學不久,和傅先生一同聽威爾遜來作巡回學術講演。講演後,名揚世界的法揚斯教授站起來辯論,維護他那老一套基於經驗的結構理論。傅先生當時說,法揚斯那一套遠遠不是精密科學了。早在上世紀40年代初,傅先生在廈大開設“高等無機化學”課時,就以現代結構化學為講授的主線了。他對化學科學的精密化始終是不遺餘力的。
他曾特別強調熱力學,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這無疑是十分正確的。熱力學是當時化學發展的前沿,也是中國著手發展化學工業所急需掌握的知識領域。他在上世紀60年代初出版的膾炙人口的專著《化學熱力學導論》較全麵地闡述了他對化學熱力學的觀點,並以其獨特的表達方法引起學術界的廣泛注意。在熱力學中,傅先生尤其重視相律。上世紀40年代在密西根,傅先生囑咐我一定要選修凱斯教授的相律課並親自指導我閱讀一本關於美國人利用相律從加州西爾斯鹽湖中提純硼砂的書。我想他同柳大綱先生一樣,很早就關心中國鹽湖的開發了。
與此同時,傅先生提倡創新和發展前沿科學的思想也極其突出。他在1955年發表的《高等教育三部曲》一文中強調,科學研究必須是創新的,單純重複前人的結果不是科學研究。他原主要研究膠體和表麵化學,在他的研究生涯中,他始終堅守膠體和表麵的領域,培養出許多優秀的人才。但他又總是提倡開拓新的學術領域。例如,他很早就認識到色譜在化學和生化研究中的重要性,認識到這門學科的潛力。至遲在1940年左右,他已經親自率領青年教師在實驗室中開展色譜的研究和應用。不久後,他就和蔡啟瑞先生及其他人一起,發表了有關液相色譜的論文,這要在馬丁和辛吉由於色譜工作獲得諾貝爾獎之前十幾年。傅先生是中國色譜研究的一位先驅者。他還特別關心物化和生化的交叉融合,還在上世紀40年代初期,他就熱情地向生命科學的同行傳授鐸南平衡的知識,把生物膜的功能研究提到重要的高度,後來,我知道他在“文革”前後還鑽研過不少生化的論文,並和湯佩鬆先生等進行過學術討論。
傅先生非常重視科學的實用性,他是偏重理論的化學家,卻十分重視化工的作用。1937年,他出任重慶大學化工係係主任,就自己兼教物理化學,由孫增爵教授主講化工原理,彭蜀麟教授主講工業化學。?
傅先生又善於從生產實際中尋找科研課題,例如30年代在重慶,他就重視研究桐油變幹的機製。大慶油田發現不久,他就提出鑽井泥漿的表麵化學問題,他總是不遺餘力地以自己敏銳的洞察力為祖國建設服務。
傅先生非常熱愛讀書和藏書,他常常花費很多時間去圖書館閱讀書籍和學術現刊,還到書店看書並且大量購書。他涉獵化學和物理的許多分支,這些領域中世界上諸大家的成就,他幾乎無所不曉。1992年,吳大猷先生訪問北京時對我說:他最早認識傅先生是從密西根大學圖書館的借書卡片上。吳先生說,那時幾乎他借的每一本書卡上,都有傅先生的簽名。文史哲學也是他愛讀的內容,有一個時期,他不僅攻讀康德,而且還看古典哲學。廣泛閱讀對他的寫作和講學是大有裨益的,他深刻認識到先進文化對每一個民族發展的關鍵作用。
我還想強調傅先生對撰寫研究論文的重視,他把論文的撰寫看作一項科研工作的重要階段,以極為嚴肅的態度對待。首先,他字斟句酌,永遠要求作出完整的、符合實際與邏輯的表達,絕不“趕任務”。他的論文是充分說理的,但又是富有感染力的。
卓越的化學教育大師?
傅先生的教學不僅以其豐富的幽默感而極為引人入勝,而且緊緊抓住要點。例如講“熱力學第一定律”,他著重講明係統和環境的關係,並輔之以眾多習題,以加深印象。他講永動機之不可能時,用了這樣一個生動的例子:有人想用毛細管現象來產生水位,一層又一層的把水位抬高,不是可以推動一個水輪嗎?傅先生詼諧地說:可惜水在管口上招了招手,不出來了。為什麽不出來了,正是留給學生思考的好課題。
傅先生還特別重視化學中量的概念,他認為在大學階段,做習題如果不算出數據來,就不能說明你是真掌握了。經過傅先生普通化學課上的教誨和熏陶,即使一般水平的學生,對化學運算也會有熟練的掌握。傅先生的考試常常是開卷考試,但有時他的命題中不是所有給出的數據都要用到,這並不是對學生的刁難,而是鍛煉他們應對實戰的能力。他的教科書著作更是有著不朽的光輝。追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撰寫的《普通化學講義》(1943年廈門大學版),估計50~60萬字,旁征博引,含有很多新穎的內容,與坊間的其他各種版本大相徑庭。當時我在旁觀察他的寫作過程,除了家裏的幾書架書,他從圖書館分批借來的參考書不下百餘冊。他有選擇地從中摘取了很多新穎的或重要的材料,例如,1943年時,原子彈尚未爆炸,而他在書上己經寫了許多核反應和放射化學的內容。在無機化學部分,他係統地給出了周期表各族元素共同的和特殊的反應和性質,其理論部分可以說是一部具體而微的“小物理化學”。我想這並不是標新立異,而是為非化學專業(尤其是工科)的學生著想,使他們由此能獲得對本身業務有益的許多化學知識。後來正式出書時,限於教學大綱的規定,我以為原書的獨特風格和內容受到了不小的影響。
愛國、愛黨、愛科學事業的拳拳之心?
傅鷹教授的愛國、愛黨的精神和他對國家的抱負不是表現在口頭上,而是真正在行動中。1934年,他隻身離開沿海大城市,去當時相對閉塞的西部重慶,而且說服新婚的妻子、留美多年的化學博士張錦,一同去新建立不久的重慶大學。對今天的知識分子來說,拆掉處於沿海大城市的家庭,到西部去創業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在當年做出這樣的決定,更需要十分罕見的遠見卓識。後來由於戰火連綿,一連十幾年,他始終以工作為重,沒有條件把自己親生的孩子帶在身邊,這也是很少人能做到的。我可以見證:無論閩西小屋簷下的淅淅細雨,還是密西根州安雅堡的小徑上的皚皚白雪,都引動傅先生的無限鄉思和對祖國的牽掛。?
他對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崇尚和維護是始終如一的。他一向最厭惡那些崇拜西方文明而瞧不起華夏文明的中國人。記得還在長汀的時候,姑父母和我三人晚上共在一盞孤燈下各自讀書,姑父問我為什麽讀英文而不是多學一些中國語文。接著,他大力頌揚了有悠久曆史的中國文化。他的一席話,說得我淚流滿麵,終生不能忘懷。這正是一位嚴父應做的愛國傳統教育。當然,他絕不盲目崇拜孔孟哲學,但也絕不附和盲目“批孔”。1974年搞“批孔”運動時,江青叫人動員他寫“批孔”文章,被堅決拒絕。他在家中說,不能批孔,過20年又會證明孔子許多思想是正確的,還要稱他孔夫子。
1944年底國民黨湘桂潰退時,我們正在重慶。那時我對局勢也有些迷茫。姑父對我說,這個政府亡了不等於中國亡。我們真正的政府在延安!他的話當時為我撥開了沉重的雲翳,並大大地激勵了我。到1949年春,在解放軍渡江時,英國炮艦來幹預,被我炮火重創。當時我們都在美國,姑父知道後真是欣喜若狂,他說100年來,中國總是受人欺辱,現在中國人揚眉吐氣的時候到了!正在這時他從國外報刊上閱讀和朗誦了毛主席的詞《沁園春·雪》,心情極為振奮。他後來回憶說:“是解放軍轟擊英國炮艦的重炮聲把我震回國的。”當時,在美國當局阻撓下,他化了很大力氣去訂盡早回國的船票。他回國不久就踴躍報名去朝鮮,到前線去慰問誌願軍。
傅鷹教授的愛國情操和高尚的品德與他對國民黨政府疾惡如仇、深惡痛絕的硬骨頭精神是並存的。他對國民黨的反動和腐敗深有了解,他在家中,要我好好學習時,多次嚴厲地說:不好好學習,將來就隻能當個黨棍。1943年,他在廈大任教務長及理工學院院長,當時福建省三青團頭子要他作廈大三青團工作。傅先生見信怒不可遏地寫信頂了回去並痛加駁斥,毫不顧慮丟掉飯碗或性命的危險。果然,這次衝突及其他類似因素導致他在1944年初離開廈大,再次經重慶赴美從事科學研究。
我以為傅鷹教授是繼承和發揚了中國傳統優秀文化中的不少精華部分,也批判地繼承了西方文化中的可取部分。他一生淡泊名利,正是按照“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規範去做。解放後,他一貫不忘在黨的領導下實現建設社會主義強大國家的理想。他自認和黨是一家人,提意見沒有保留,為的是國家的事業。對此黨和國家領導人,直至毛主席都對他有正麵的評價。但是,由於他的耿直,在群眾運動中容易首當其衝。尤其是“文革”中,受到的衝擊特別大,直至影響了他晚年的健康。非常可惜的是當科學的第二個春天來臨時,他已經重病不起,終於在兩年後的1979年9月辭世。
他是黨的諍友,而在人民群眾麵前,他又是小學生。今天,我參加他過去的同事、戰友和學生隆重紀念他的行列,我要發揚他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的宏大精神,更積極地投身到建設祖國強大科學技術的事業中去!
(傅鷹,1902.1.19-1979.9.7,物理化學家和化學教育家,中國膠體科學的主要奠基人,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北京大學教授、副校長。)
(張存浩,物理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曾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第二、三屆主任、黨組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