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舅舅微信版之八
“急流勇退”的老爺子——石愚山
我:網查“石愚山 : 原名石誌昆(1895~1976) 青州滿族鑲紅旗人。山東省高等師範學堂畢業,濟南“五四”愛國學生運動領導人之一,後在濟南、青島等地中學任教。解放後在山東師範學院講師退休,民盟成員。”講講老爺子的故事吧(我們都稱外祖父叫老爺子),當年“五四運動”的猛將,罷市總指揮,怎麽忽然急流勇退了?
老爺子是青州北城鑲紅旗斡勒氏家族(漢姓石),獨子,父親慶元,軍職是委屬前鋒校,就是騎兵帶著人衝鋒的,從八品,相當個連級幹部,月餉銀三兩,家屬歲米三十石,馬幹(飼馬料錢)折價銀十二兩。清末八旗軍經常欠餉,那時還不許滿人經商做其他營生,所以生計艱難。但為了讓自己的獨子將來能出人頭地,就把他從私塾轉出,入新學青州海岱書院深造。
海岱書院是清末廢除科舉後清州旗城成立的一座新式學府,隻收旗城滿族學生,入學不限年令和學曆,但畢業考試合格才發文憑。
書院分國學、史學、數學、英文四科,老爺子讀的是史學科。因為接觸了新思想,他覺得這個書院名為新學,其實管理人員和教師都是老派人物, 封閉守舊,而且根子就在院長身上。他開始鼓動學生以罷課為名要求撤換院長,接著匹馬單槍找到當時旗城的副都統,提出更換院長的要求。結果第二天就有了答複,書院佈告欄裏多了一張開除石愚山的公告。
慶元公隨軍各地征戰,見過世麵,沒責怪兒子,倒是鼓勵他走出青州闖蕩。就這麽著。他背上個小包袱到濟南,考進了山東省高等師範學堂史地科
(後改為山東省立第一師範學校),這是1915年。
我:由此看來,經文守善小學“抬校長”就深得老爺子的真傳,不畏權勢,勇於鬥爭的性格有遺傳啊。
1919年老爺子畢業,正好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巴黎和會問題引發五四運動,北京學生通電全國請求聲援。那年他24歲,血氣方剛,和同學最先發起組織了濟南一師的罷課和遊行示威,接著倡議聯合省立一中、齊魯大學好幾個學校成立山東學生聯合會。他被選為學聯會副會長、評議部部長。
我:他們還是全國當時挺早組織學聯的吧。
是很早。而且還聯絡其他行業,組織了學商聯合會,學農聯合會。接著五月底就組織了濟南大罷課,市裏學校差不多都參加了,震驚全省,山東各地學生也紛紛上街。
六月初,又因為北京政府逮捕很多學生。山東學聯會出頭召開全市各界代表大會,決議大罷市,老爺子被選為濟南市各界罷課罷市總指揮。罷市一連好幾天,最後逼得省府出來談判,老爺子幾個學生代表的條件政府代表都答應了,比如省政府通電北京要求拒絕合會簽字,收回青島主權,釋放學生等等,還在協議文件上蓋了圖像,軍警也撤離現場。
濟南罷市5天半,是北方各省罷市最早,延續時間最長的城市。
我:這兩次是從學校罷課到全市罷市,第三次就鬧到北京去了。
那就是大鬧新華門了。聽說北洋政府還是準備月底前在巴黎和會上簽字,濟南各界都鬧起來了,又是學聯會倡議,由省議會出麵,召開各界代表會議,立即派出“山東各界請願團”到北京請願。老爺子是一師代表,請願團在新華門外一直堅持到晚上,酷暑暴雨,誓死不退,徐世昌才答應第二天在懷仁堂接見。可是什麽明確答複都沒有。代表們一商量不行,隔天又去見總理龔心諶,要求他明確表示拒絕簽字;同時分頭去各界聯係,請求聲援。
龔心諶的回複也不能讓大家認可,於是再次通電全國,各地請願團陸續趕到北京,加上本地各界聲援力量,把新華門圍了個水泄不通,濟南第二批請願團也趕到了。龔心諶第二次批複才明確不簽字,不保留山東問題,對和約決不簽字。大家還不放心,直到巴黎和會我國專使來電,已拒絕簽字。大家認為請願目的已經達到,就回來了。
我:如此說來,老爺子在山東五四運動中真是一時風頭無兩啊!我聽他和我爸聊天說過在新華門外頭舉著鞋跳舞這事,他還舉著手轉圈表演了一番。
當時總統不接見,又下起大雨,請願代表都跪在泥水裏,嚎啕痛哭,有的人暈倒外地,老爺子跳起來舉著鞋哭著唱“心內隻把伍員恨,大不該鞭打死屍靈”,這是“申包胥哭秦廷”的唱詞。旁邊圍觀的北京市民都看不下去了。
我:另外,正史上王盡美是山東五四運動的學生聯合會負責人之一。
王盡美的問題是老爺子和我最不願談的事。老爺子生前省委黨史辦就多次找他談王盡美在五四運動中的作用,王是1918年考入第一師範讀預科,“五四”那年(1919年)在北園分校讀初中一年級,老爺子跟本不認識他,他不是一師學生會的幹部,也不是省學聯的幹部,一師學生會和省學聯的人老爺子都認識。省黨史辦還是叫老爺子再回憶回憶王盡美在五四時的作用,老爺子沒有辦法,找了當時一師的老同學五、六個人共同回憶,請黨史辦的人也參加,結果都說:當年不認識王盡美。黨史辦還不放過老爺子,非要老爺子回憶出點事跡來,老爺子不得己寫了個:王盡美極積參加了五四運動,黨史辦這才罷休。老爺子說這樣寫不違背曆史,因為那時一師的同學全部積極參加了五四運動。
我:網上可以找到署名石愚山的回憶五四運動文章,還有張景文回憶1919年在山東參加五四運動的文章,
張景文的文章我1978年就看到了,是省政協文史資料編委會給我看的(我當時是省政協秘書處秘書),這篇文章發表時老爺子己去世。署名石愚山的文章“對五四時期濟南學生運動的回憶”,發表在1965年山東政協文史資料選集上。這是山東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特約老爺子寫的。初稿是我照他的口述和筆記整理的,老爺子寫的原則是:①,淡化省立第一師範在運動中作用,②不寫他自己在運動中的工作,不寫他在學聯中擔任的職務。他帶著這個初稿到北京住了半年,請你爸爸幫助改寫。正式發表時被文史資料委員會刪去六分之一(.均為細節)。
我:那發表前的原稿還留著嗎?
原稿我這裏還保留了。
我:太好了,等我下次去濟南,把它整理出來。
還有,張景文的回憶有些是1920年以後的事情。1919年5月中旬學聯會成立到6月底,學生運動過程中已被政府逼迫走了二任學生會會長,到7月初,又一任會長因故請辭,為避免會長再被迫害,決定不再選會長,由付會長代理,就是老爺子。第一任會長張文英,第二任趙紹謙,第三任夏雨亭,老爺子從1919年5月中旬倡議成立山東省學生聯合會起,經曆了策劃罷課,領導罷市,大鬧新華門,反對馬良幾個大事件,8月中旬退出省學聯會,接替的會長是姚誌軒(醫專學生),付會長鞠文英,學聯會暫時轉入地下。姚誌軒是老爺子的好友,經常來家裏和老爺子下棋聊天。
我:他退出學聯的具體原因是什麽?從他的經曆、能力看,都是大幹一番事業的時候啊。
學聯的幹部必需是在校生,畢業、退學的自然退出學聯。老爺子8月份畢業,就退出了。而且他本身不是搞革命搞政治的人,沒那個素質。
我:同時代的人很多後來都是“老一代革命家”,不過成了革命家也不一定活到後來了。好像老爺子還差點去法國勤工儉學。
確有此事。當時他畢業了正要找工作,同班同學孫鳴崗(你小魏叔叔的親舅舅)找到他,約他到一個茶館喝茶,同去的還有一位濟南女師的同學,是老爺子運動期間認識的學聯女幹事,二人在工作中產生了戀情。孫鳴崗開宗明義說他是北京法華教育會留法勤工儉學濟南區的組織人。法華教育會1916年成立,發起人是蔡元培、李石曾等人,目的是 “輸世界文明於國內 ,以改良中國社會 ”,鼓勵人們以低廉的費用赴法勤工儉學,報效國家。孫問老爺子,有沒有考慮赴法勤工儉學呢?老爺子知道在五四運動前的三月份,第一批學生已在上海登船赴法,所以他很興奮,不過沒錢怎麽辦?孫介紹說,家裏富裕的自費,沒錢的法華會資助路費,到國外需做工自助,即勤工儉學,他自己就是第二種情況。老爺子毫不猶豫表示同意,那位女同學自然沒有二話,三人當即約定時間,準備一同去北京上預科,趕上十月的一批出發。
老爺子給家裏寫信,說畢業後暫不找工作,準備和若幹同學出洋去法國勤工儉學,請家裏不必掛念。
孫鳴崗、老爺子和那位女同學準備好全部手續,隻等集合出發,誰知慶元公趕到了濟南。原來他剛給兒子定了親事,結果兒子跑路,怎麽向親家交待?慶元公也算旗城有頭有臉的人,悔婚事大,絕不能做的,所以連夜坐火車趕到濟南,阻止老爺子赴法留學,老爺子唇蔽舌焦,慶元公就是不允,揪著他要立刻回青州成親。老爺子不是革命者,他反對舊觀念,但作為獨子,又遵守孝道,不能推諉這個家族、家庭的責任,有點像“家”裏的覺新。最終他同意回去成親。
我:五四運動前後,僅赴法勤工儉學的就有兩千多人,二三十年代赴歐美的也很多,老爺子錯過大好時機了。不知那位女生如何呢?
第二天一早,老爺子約她在大明湖見麵,老爺子告訴她不得不回青州成親,擔負起家庭責任,也要對女友負責,不能腳踏兩隻船,所以不能同去法國。那位女同學雖家境富裕可人很樸素,生活簡樸,剪著一頭短發,性格開朗愛笑,是學聯會裏的活躍分子。兩個人就這麽分手了。之後,老爺子給孫鳴崗留下一紙字條,“不能同往法蘭西,遺憾再三淚拜”。當晚就隨慶元公回了青州。
我:後來孫鳴崗他們怎樣了呢。
孫鳴崗他們十月走的,一百多人赴法留學,他獲得博士學位,1932年回國,後參加抗日遊擊隊被稱為“博士司令”,1940年接受八路軍改編,後來是陳毅介紹他入黨。解放後在北京工作。那位女同學在留學期間加入了國民黨,回國後做國民黨黨務方麵和婦女部的工作,到抗戰勝利己是國民黨中央委員。
●孫鳴崗
老爺子結婚不久,就離開了青州再次返回濟南第一師範,由他的史地老師祁錫?推薦留校任教,以後他很少提起赴法留學這段經曆。
我:老爺子回青州結婚前認識姥姥嗎?還是早有婚約?姥姥家是正黃旗,嫁給老爺子是下嫁呢還是清末已經不講門第了?
他們結婚前沒見過麵,是慶元公一手經辦的,訂婚立馬結婚。事先老爺子什麽都不知道。
姥姥家是個大家庭。清末國庫虧空、糧晌不濟,後來開始允許駐防官兵經商,姥姥家的爺爺姓完顏,有爵位,他抓住商機開了“義興合”、“義聚永”、“義利興”三家店鋪,經營各種土特產商品遠銷濟南、北京,但她爺爺早逝,商鋪由奶奶經營管理,可六個兒子無一成材,都是飯來張口、錢來伸手的主,好在老太太很有能力,又有長孫巨虎(姥姥的親哥哥)協助,可惜這位長孫體弱多病。所以老太太深感人品的重要。姥姥從小跟老太太長大,是老太太的掌上明珠,所以她在給姥姥考慮婚事時,不看財富,就看人品。慶元公雖是旗城最低的軍官,卻是最早放棄皇糧,靠經商養家的八旗子弟,而且為人特別耿直,兒子又是省高師的學生,家道看起來是興旺的樣子,老太太就訂下了這門親事。
姥姥堂兄妹共六男八女,她一出生就交給奶娘養,奶娘跟隨孩子一生。所以他們兄妹隻知“娘”不知“媽”,我從來沒有聽姥姥說過她父母的事,隻說“我娘”如何如何。姥姥的“娘”在姥姥結婚後就回家去了,接她也不來,說不願和女婿住在一起。姥姥不認字,可是聽人讀紅樓夢就很熟悉,說賈母跟她奶奶很像,就是一個大家庭的主心骨。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