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已無段祺瑞
因為中學語文教材中魯迅作品《記念劉和珍君》的深遠影響,於是一代又一代的國人從中學起就把“段祺瑞”歸為北洋殘暴軍閥的代表。
而早在1924年3月,北京大學成立25周年,大學生進行國內大人物票選活動。民國大總統孫中山位居第一位,新文化革命領袖陳獨秀位居第二,北大校長蔡元培居第三位,並列第四位的則是:大文學家胡適和大軍閥段祺瑞。
有多少人知道,這個被視為暴戾殘酷的軍閥頭子在民國時期,竟憑一已之力多次救國家於水火之中,三造共和,居功至偉。
他是那個時代所有青年誌士的偶像,連一代大師梁啟超也這樣評價他:“不顧一身利害,為國家勇於負責,舉國中恐無人能比。”
1882年的冬天,段祺瑞第一次出遠門,年僅17歲。
他從老家合肥徒步走到山東威海叔父的軍營,走了上千公裏。
一身意氣紮進凜冽寒風中,身後是妹妹母親淚眼婆娑的深情與不舍。
誰又能夠想到,這個17歲少年第一次出遠門,就走出了他波瀾壯闊的人生。
一見到叔父,段祺瑞立刻“撲通”跪下:“叔父大人,我要當兵!”從此,他跟著叔父南征北戰,學排兵布陣、上陣衝殺,毫無懼色。
1885年,李鴻章在天津創辦北洋武備學堂,麵向全國招生。20歲的段祺瑞以全國第一的成績考入北洋武備學堂。
入學後,他被分在炮兵科學習,從此癡迷打靶,百發百中。恰逢李鴻章去視察,炮兵科學生正在海上練習打靶。一連好幾個學生打靶脫靶,李鴻章臉色越來越難看。輪到段祺瑞,“轟”的一聲,打中!接著“轟轟”兩聲,又全中了!
從此李鴻章就將“段祺瑞”三個字記在了心上。
四年後,段祺瑞以全國第一的成績順利畢業。接著又被清政府選派赴德留學,全國僅有4人。
是不是大多數人都認為段祺瑞隻是一介草莽軍閥,腹內無半點詩書才學,暴戾恣睢,狼子野心,粗鄙不堪?但事實上,他是個學霸,文韜武略,既是軍事人才,又是官派留學最早的一批學生。
1890年冬天,他學成歸來。
李鴻章調他到威海隨營武備學堂任教官,一任就5年。
後來隨袁世凱到天津小站編練新軍,任炮兵營統帶。到1895年,段祺瑞官任中國第一支野戰炮兵部隊司令。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革命氣勢如摧枯拉朽,末代皇帝溥儀卻拒不退位。
誰敢第一個站出來勸走皇帝,就有可能名垂青史,但槍打出頭鳥,這第一步,也許會讓其粉身碎骨。
北洋軍閥黎元洪,馮國璋一幹將領全都靜坐觀望,就連袁世凱本人也不敢輕舉妄動,千鈞一發之際,46歲的段祺瑞挺身而出:
“沒人動,那就放著我來吧!”
他聯合北方諸軍統兵大員42人,代表40萬將士,給清廷發千餘言的電報。
1912年2月12日,清帝正式退位。
坊間開始熱傳:“段大帥歪歪嘴,發發電報,就把大清給推翻了。”載舟覆舟,隻在一瞬。轟隆隆推倒幾千年政體,走穩一步,即是英雄,走錯一步,便臨萬丈深淵。憑一己之力敢力挽狂瀾,一造共和,舉國上下,如此氣魄,除段祺瑞之外,哪有二人。
段祺瑞曾和袁世凱小站練兵,袁長他六歲。段祺瑞把他當作兄長,袁世凱也視段如手足,一路提攜他為陸軍總長。
大清亡後,袁世凱就任第一任中華民國總統,段祺瑞則出任總理。
不久,袁世凱一心稱帝,段則入袁府數次,屢屢規勸,苦口婆心:“此事危及國家安危和原價身家性命,萬不可做,萬不可做”。“個人進退得失事小,國家安危事大。”
可袁世凱這個時候已經鐵了心,置若罔聞。
段祺瑞就站出來,公開反袁,他是舉國第一個:
“袁公於我有知遇之恩,我不反他,但必反帝製!論公,我死不參與,論私,我隻有退休!”
在大勢麵前,段祺瑞心裏非常清楚,立場分明,不論私情,一心為公。
1915年12月23日,袁世凱在天壇祭祀,正式稱帝。
那日,各省將軍、官員跪成數排齊賀袁公。段祺瑞則拒絕參加,獨坐公館,拍桌大怒:“袁公,作孽!”袁登基之後,段祺瑞從此稱病辭職,發誓此生再不見袁世凱,兄弟情義,知遇之恩盡都斷絕。
1916年3月,在家“告病”的段祺瑞接到袁世凱打來的電話,原來他已病入膏肓,時日不多。
放下電話,段祺瑞直奔袁府。見他躺臥病床之上,臉色蒼白,形容枯槁,往日威風蕩然無存。
段祺瑞心中一片刺痛,俯身彎下腰,對病床上的老友說:
“大總統若肯取消帝製,從今以後,善後事宜,自當努力為之。”
自稱帝之後,眾叛親離。聽了段的話,袁不禁老淚縱橫,彌留前,他通令全國,正式取消帝製。
袁世凱去世之後,段祺瑞悲慟萬分,傷心不已。
他以民國總理的名義,通令全國降半旗致哀,以國葬禮儀厚葬袁世凱,並身穿軍大衣,在呼嘯的寒風之中親手扶著棺材,陪老友走完最後一程。
君子之交,政見不合時揮手而別,再見時依然坦坦蕩蕩。
斯人已走,往事已去,剩下的就隻有寬恕包容還有深深的懷戀。段祺瑞又以一己之力,二造共和。
現在,在反對袁世凱稱帝的聲浪中,人們隻記住了孫中山的名字、蔡鍔將軍的名字,卻忘記了段祺瑞這個名字。
這一年,段祺瑞51歲。
活在世上,隨波逐流,隨流失去者最多,隱居東南、明哲保身者也容易。但真正的偉大,在於一個人能夠身居廟堂卻保持獨立。處肮髒汙泥之中卻不被沾染保持清潔。
無論何時,君子不徇私情,內心清醒、行為獨立,尊重時勢。
袁世凱過世後,國內一片動亂。大雪紛紛,前途蒼茫。
北洋16年內,走馬換了20多任總理,最長不過一年多,最短的隻有6天。
1917年,大總統黎元洪集權,免了段祺瑞總理一職。
段祺瑞一走,局勢立馬亂作一團。京城便插大王旗,辮子軍叛亂,張勳趁機複辟,溥儀登基。
黎元洪萬般無奈,隻好又把段祺瑞找回來。大義麵前,段祺瑞不計前嫌,毫不推辭,當場答應。自任總司令,曆馬秣兵討伐張勳。
先是東拚西湊借來150萬,接著召集5萬精兵,馬廠誓師,兵分兩路直追張勳。國家陷入絕境之中,生死存亡,段祺瑞再次力挽狂瀾,三造共和。
1918年3月,段祺瑞再任總理,這時候國家已是窮途末路,國庫空空,
他為當時北洋政府的實際掌權者,日本人為了拉攏他不留餘力,段祺瑞非但不滿足於此,反而獅子大開口。
時任日本首相寺內正毅,毫不含糊,於1917年到1918年的一年之間,以“西原借款”的名義先後8次給段祺瑞打了約5億日元,段照單全收。寺內正毅自以為在段祺瑞這裏看到了希望,可借此在中國大肆修建鐵路,達到借助鐵路從而逐步蠶食中國的目的。但是他們想不到的是,這次栽的跟頭比袁世凱那次還要狠,段祺瑞收完錢之後就裝糊塗,鐵路的事隻字不提,全當沒發生過。
日本人表示很無奈。
當時的屬下看著國庫裏平白多出來的這些錢,曾問過段祺瑞:“借了這麽多錢,將來該怎麽還啊?”段祺瑞的回答極其霸氣:“對小日本當然隻是利用,將來國家強大了,眼一瞪誰還敢提這事呢。”自此這筆錢成了一筆死賬,到死都沒還。有了這5億,開礦、練兵,國才算維持下去。可這筆錢,自始至終未還日本。
段祺瑞用近乎“耍無賴”的方式拯救我們這苟延殘喘危在旦夕的國家於水火之中。
因此,他才是那個年代裏,真正能夠決定中國走勢的人。
1920年7月的直皖戰爭,論持續時間隻有6天,論傷亡人數不過200略餘,與中國曆史上發生過的數以千計的巨型戰爭相比,似乎顯得那麽微不足道。
但事實上,這場為爭奪北京統治權爆發的直皖大戰,卻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
直皖戰爭是以直(曹錕、吳佩孚)、奉(張作霖)聯軍勝利,皖係(段祺瑞)失敗告終的。曹錕、張作霖得到的戰爭勝果是北京統治權,段祺瑞付出的戰敗代價是下台。
段祺瑞這個台下得很徹底--政權不要了,軍權不要了,榮譽也不要了,而且是他自己主動為之的。
1920年7月19日,段祺瑞命令前線停戰投降,並自請辭去所有職務,褫奪所有勳章。
戰爭僅僅進行了5天,雖然皖係露出了敗態,但遠沒有到無可挽回的局麵,段祺瑞卻在此時果斷作出停戰投降的決定,因為他深知“舍得”的要義,有舍才有得,段祺瑞心如明鏡。從這裏完全可以看出他確實是一位有眼光、有膽識、有氣節的高人,他審時度勢,有舍有得,更懂得急流勇退。這次直皖大戰,凡兩方交戰,必然各有損傷,特別是戰敗一方,戰後難免付出附加代價,比如嚴懲戰犯。
無論勝負,沒人敢殺段祺瑞。於公,他三造共和,與國有功;於私,他既是曹錕的同袍又是吳佩孚的老師。所以即便是死磕到底,段祺瑞要麵對的最糟的結果也不過是下野。那他為什麽還要投降呢?沒錯,為了徐樹錚,為了段芝貴,為了他手下千千萬萬的將士。
段祺瑞的主動投降和徹底下野,讓大總統徐世昌以及直、奉兩係都很滿意,所以,雖然皖係勢力全部瓦解,徐樹錚、段芝貴等高級將領因被通緝而四處逃亡,但沒有一個人被判死刑。
這就夠了,這就是段祺瑞不惜放棄所有想要得到的結果,這就是一位亂世梟雄骨子裏真正的仁慈,政權可以不要,軍權可以不要,榮譽可以不要,但兄弟不能不要,國家不能不要。
讓大家更意料不到的是,段祺瑞一生清廉,兩袖清風。
在位期間,清廉,樸實,檢點,不收重禮,不蓄私財。
江蘇督軍齊燮元給段祺瑞搬來一扇瑪瑙寶石屏風,姨太太們喜歡的不得了,結果第二天段祺瑞就叫人原封不動搬回去。馮玉祥天天跑過來給段祺瑞送禮,段祺瑞一次也沒買他的賬。
最後,馮玉祥生氣了,要發脾氣了,氣急敗壞的給段祺瑞送去一個大南瓜,暗諷他就是一個南瓜腦袋,硬邦邦的,死不開竅。收到南瓜後,段祺瑞非但沒有一絲怒氣,還將南瓜用刀劈成兩半,自己留下半塊,另外半塊又讓人給馮玉祥捎回去。
段祺瑞步入仕途到坐上總理掌攬大權,從未任人唯親,走後門,搞裙帶關係。
他的大公子段宏業,一直都沒有正經的工作,因為他家裏人幾次三番的勸說他,他總是一口回絕,因為這大兒子從小沒有在他跟前長大,受到的教育也不多,自然能力也不夠。
而古往今來那些稍有點實權的統帥,動輒父子將軍,就連姑爺舅爺都橫著走,跟他這樣完全沒有可比性。
他的一個妻舅吳光新得到重用,也多半是因為此人資曆、學曆和學識,確實有過人之處。
他的侄子在府內當勤雜工,他發現這個侄子手腳不太幹淨後,卻當場破口大罵,一怒之下還讓人杖打他100軍棍,把他的腿都給打斷了。
更令人稱奇的是,段祺瑞夫人張氏,賢良淑惠,給他張羅娶了個四姨太,老段對她也頗為喜愛。可這個四姨太自打進了段家門,卻終日愁眉不展,無精打采的。原來她是因為家貧才被賣入段府,其實早就心有所屬。段祺瑞得知後,怎麽做的呢?當即改認四姨太為幹女兒,以嫁女兒的排場,風風光光把她嫁了出去。
因此當時的人都說段祺瑞:有容人之心,更有成人之美,是為君子也!
不僅如此,小時候他念私塾因沒錢交學費被私塾先生扣下了祖傳端硯,以充當尚未清畢的學費。成功發跡後私塾先生揣揣不安,不遠千裏來歸還了端硯,段祺瑞竟沒有絲毫計較,反倒是熱情盈盈的尊他為上賓,一日三餐相伴,最後還貼了幾百元作為先生的路費。
甚至還私人出資翻新了先生的幾座舊房。如此氣度實為君子之行!
段祺瑞在任時,定下六個規矩:不抽、不喝、不嫖、不賭、不貪、不占。人送外號“六不總理”。
在權力江湖,雖然位高權重,他卻清廉不貪,多年如一日。在國家麵前,兢兢業業,臨危不懼。在女色麵前,更是坦蕩磊落,不掩君子本色。
段祺瑞還極其愛才。
圍棋雖然起於中國,但到了民國,已被日本反超。如此狀況,段祺瑞就一心想要恢複中國圍棋傳統,於是便在府中培養了一批棋手。吳清源當年11歲,父親早亡。段祺瑞供其吃喝用度,並每個月從工資中拿取100大洋供他去日本學習。30年之後,吳清源成為一代“圍棋宗師”,打敗了日本所有頂尖國手。除吳清源,段祺瑞還資助過頂尖圍棋國手顧水如、汪雲峰等人。
他敬重讀書人。
可1926年3月18日,北京街頭陰冷無比。上午十點左右,數千名學生和市民高舉白旗,來到執政府舉行“反對八國最後通牒的國民大會”。遊行中,場麵失控,造成47名學生當場死亡,北京女子師範大學的學生劉和珍就是其中一員。李大釗、陳獨秀的兒子陳喬年也在遊行中負傷。
但段祺瑞當時並不在執政府,開槍也根本不是他本人下令。
聽到學生去世之後,他不是立馬下令封鎖消息而是跑到事發現場,長跪不起,痛哭不止。一來痛惜這些年輕學生們猝然逝去的生命,二來是他一向愛惜自己名譽,視為性命,而今,一世清名,毀於一旦。第二天,他就向國會引咎辭職,表明從此一生不再過問政事,並終身食素。
終其一生,段祺瑞內心一直是掙紮的、也是隱忍的,他的掙紮是那個時代所有人的掙紮,他的隱忍也是那個時代全部讀書人的隱忍。
辭職之後,段祺瑞回到天津稱為徹底的“宅男”,穿一件皺皺巴巴的長衫,頭戴一頂瓜皮帽,一日三餐都是青菜米粥。住在租來的房子裏,沒有經濟來源,全靠領舊部的救濟糧。
為節省開支,他遣散了所有傭人,自己上街買菜。“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人特地跑到天津拉攏段祺瑞,想讓這位曾經在政壇叱吒風雲的大人物出麵組織華北偽政權。段祺瑞閉門不見,深表決心,毋寧死,也拒不合作。
真君子如竹,爭風逐露,卻心中有節,在一身的傲骨之中,成就自己俯仰。
雖已下野,但段祺瑞不因風霜折腰,風骨猶存,雖然落魄,但氣節不改,正氣不泯。自始至終,維護了一個國人尊嚴。後日本人變本加厲,屢次威逼,被逼無奈,段祺瑞隻得南下上海。公開表明自己的抗日態度。他宣稱:“愛護國家,決不後人”。
十幾位舊部早早侯在車站迎接段祺瑞。民國政府主席蔣介石一身戎裝,見到段祺瑞,恭恭敬敬的敬了個軍禮,開口第一句話便是:“老師,一路辛苦了!”
這一年,段祺瑞68歲,已是人生暮年,垂垂老矣。去世前最後三年,他一直居住在上海霞飛路蔣介石贈送的一間房子裏。國民政府特批每個月給段祺瑞兩萬元生活費,段祺瑞隻取一小部分作為生活開支,其餘的全部分給曾經的老部下和家屬。
晚年,段祺瑞身體極度虛弱,醫生診斷他常年吃素,營養不良所致。常囑咐段祺瑞吃些葷腥補能量。段祺瑞卻沒有忘記之前許下的諾言:“人可死,葷不可開!”
這是段祺瑞給自己的承諾,君子一諾,五嶽皆輕。
1936年11月1日,71歲的段祺瑞突然胃病發作,被送往醫院。第二天,段祺瑞叫來家人和舊部,寫下遺囑,這份遺囑不談私情,隻談國事。
在這份遺囑中,他向政府提出“八勿”之說,作為國家的“複興之道”。
勿因我見而輕起政爭;
勿尚空談而不顧實踐;
勿興不急之務而浪用民財;
勿信過激言行之說而自搖邦本;
講外交者,勿忘鞏固國防;
司教育者,勿忘保存國粹;
治家者,勿棄國有之禮教;
求學者,勿鶩時尚之紛華。
這“八勿”,即使放在今日,依舊是治國之道。寫完遺囑,71歲段祺瑞溘然長逝。亂世的帷幕,怦然落下。
段祺瑞一生三造共和,可至死也沒有看到中國走向共和。
他一生愛惜清名,卻一世清名,毀於一旦。
他一生立誌治國扶亂,更多時候卻無可奈何。一生居於廟堂之上,威震八方,卻又清廉正直,坦蕩君子。
當人生走到盡頭時,他看上去卻更像是一個孤苦但隨和的老者,一個圍棋愛好者,一個幹淨的讀書人。梁啟超這樣評價段祺瑞:“不顧一身利害,為國家勇於負責,舉國中恐無人能比。”
這個社會,縱有千古,橫有八方。上下五千年,真正應該尊重的,不僅僅是那些勝利者,而應該是那些“盡人事順天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