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了不起

本文內容已被 [ 競選 ] 在 2023-12-16 09:11:16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明太祖
明朝皇帝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太祖高皇帝禦容
明朝第1位(任)皇帝
統治 1368年1月23日-1398年6月24日
(30年152天,1368年9月14日起為全中國皇帝。)
前任 明朝建立
元順帝孛兒隻斤·妥懽貼睦爾(元朝
繼任 明惠宗朱允炆(建文帝)
儲君
西吳國王
統治 1364年2月4日-1368年1月23日
(3年353天)
前任 政權建立
繼任 自己(明朝建立,稱帝。)
 
出生 元文宗天曆元年九月十八日
1328年10月29日
元朝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安豐路濠州鍾離縣東鄉(今安徽省鳳陽縣小溪河鎮燃燈社區)
逝世 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初十日
1398年6月24日(69歲)
明朝直隸應天府上元縣南京皇宮西宮
安葬
王後 孝慈高皇後馬氏
妃嬪 成穆貴妃孫氏
汪貴妃
趙貴妃
淑妃李氏後妃
年號
(西吳政權,1367-1368)
洪武(明朝,1368-1398)
諡號
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建文帝初諡)
聖神文武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明成祖加諡)
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明世宗改諡)
廟號
太祖
政權 明朝
父親 追尊仁祖淳皇帝朱世珍
母親 追尊淳皇後陳氏
 
首都 京師應天府(今江蘇省南京市
皇宮 明故宮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原名朱重八,曾改名朱興宗,字國瑞,淮南濠州鍾離縣(今安徽省鳳陽縣)人,中國明朝開國皇帝,於公元1368年建立明王朝,在位三十一年,年號“洪武”,廟號“太祖”,諡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統稱“太祖高皇帝[1]

朱元璋出身貧農家庭,出生地之爭由來已久,有明光說(也就是盱眙說、嘉山說)、鳳陽說(也就是鍾離說)、句容說、五河說、沛縣說、宿州說等。後四說基本上沒有證據支持,經不住推敲,明顯不能成立。爭議主要出現在明光和鳳陽之間(均位於今安徽省東部)。[2]幼時貧窮,曾為地主放牛。後因災變,曾一度剃發出家,四處流浪,化緣為生。25歲(1352年)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蒙元政權。先後擊敗了陳友諒張士誠等其他諸侯軍閥,統一南方,並被郭子興取名元璋。後北伐推翻了元朝統治,建立了新的大一統皇朝政權,國號“大明”。

建國之後,朱元璋下令農民歸耕,獎勵墾荒;大興移民屯田和軍屯;組織各地農民興修水利;大力提倡種植桑、麻、棉等經濟作物和果木作物;下令解放奴婢;減免賦稅。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等。經過洪武時期的努力,社會生產逐漸恢複和發展,史稱“洪武之治[3]。同時立《大明律》,用嚴刑峻法管理百姓與官僚,禁止百姓未經許可自由遷徙,並極為嚴厲地懲治官吏的貪汙腐敗。朱元璋還設立了錦衣衛特務機構,整肅顯貴的勢力及他認為對他的朝廷有威脅的人[4]、並廢中書省,由皇帝直領各部,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

朱元璋生活儉樸、工作勤奮,在今南京皇宮內,沒有設立“禦花園”,隻有“禦菜園”,其中種滿蔬菜,使得皇宮自給自足。大封宗籓,令世世皆食歲祿,不授職任事。洪武元年令:“凡孝子順孫、義夫節婦、誌行卓異者,有司正官舉名,監察禦史、按察司體覆,轉達上司,旌表門閭。又令:民間寡婦,三十以前,夫亡守製,五十以後,不改節者,旌表門閭(貞節牌坊),除免本家差役。”洪武二十六年令:“凡婦人因夫、子得封者,不許再嫁。如不遵守,將所授誥赦追奪,斷罪離異。其有追奪為事官誥赦,具本奏繳內府,會同吏科給事中、中書舍人,於勘合低簿內,附寫為事緣由,眼同燒毀。”使明朝婦女守寡盛行。此外,亦創立明朝入宮婦女的生殉製度。1398年,朱元璋駕崩於南京,後傳位於長孫朱允炆,即明惠宗

生平

早年經曆

元文宗天曆元年九月十八日(1328年10月29日)未時,朱元璋出生於濠州鍾離縣東鄉(今安徽省鳳陽縣小溪河鎮燃燈寺村),排行第三。朱元璋先世家沛(今江蘇沛縣),後徙句容(今江蘇省句容市)達百年之久。祖輩生活在古泗州(今江蘇省盱眙縣)。父親朱五四(後改為世珍),母親陳氏為濠州鍾離縣(今安徽省鳳陽縣)人。[5][6]

坊間謠傳朱元璋其實是回族人,據白壽彝《中國伊斯蘭史綱要》:“父老相傳,明太祖原是回回;建文帝的出走,係赴天方朝覲”。但實際上此說隻是謠言,沒有任何可靠的史料證明朱元璋及其祖先與回族、伊斯蘭教有關,反倒是有其祖上信奉道教和佛教的記錄。[7]

朱元璋幼時甚貧困,並無法讀書,曾為地主放牛。牧童夥伴多人都奉朱為領袖,且日後成朱起義將領多人,至正四年四月(1344年)淮北大旱,引發饑荒,朱元璋初六父崩,初九兄薨,廿二日母崩,與仲兄極力營葬後秋九月入皇覺寺當行童。入寺五十日,因荒年寺租難收,寺主封倉遣散眾僧,朱元璋隻得離鄉為遊方僧雲遊淮西潁州。[8][9]

起事討元

至正八年(1348年),朱元璋遊曆淮西、汝潁、泗等州完畢,返回皇覺寺並逐漸讀書識字。至正十二年(1352年)二月辛醜,身在皇覺寺多年的朱元璋受好友湯和來信勸說,到濠州投靠郭子興,參加紅巾軍。由於指揮有方,不久便成為郭子興身旁一名親兵並賜名元璋字國瑞[10],並娶郭子興養女馬氏(即後來的孝慈高皇後馬氏)。後來朱元璋見郭子興與其他濠州紅巾軍領袖如孫德崖趙均用不和,屢有衝突,朱元璋不願涉及濠州內鬥,故主動要求返家鄉招募新兵,徐達湯和等朱元璋兒時好友獲準隨行,不久朱元璋的部隊已有結集了數千人。[11]次年,朱元璋部隊攻下滁州,成為他首個據點,同時也在攻占滁州期間,李善長加入朱元璋部隊,成為他一個重要幕僚。此時,濠州的郭子興被孫德崖及趙均用迫走,前來滁州投靠朱元璋,由於朱元璋名義上仍是郭子興部下,朱元璋乃將滁州兵權交予郭子興[12]

至正十四年(1354年),張士誠高郵,自稱“誠王”;十五年,元朝丞相脫脫率軍進攻高郵,分兵攻六合,六合乃滁州屏障,故朱元璋領兵援六合,幸好脫脫被誣陷而被迫交出兵權,元軍不戰自潰,滁州也轉危為安。朱元璋見滁州地小,建議進攻長江北岸的和州[13]。朱元璋攻下和州不久,郭子興病故,郭子興次子郭天敘被立為都元帥,朱元璋與郭子興妻弟張天祐為副元帥,遙奉韓林兒的大宋龍鳳政權。[14]同年夏,常遇春廖永安俞通海歸附朱元璋,使得其軍著手渡江攻入采石太平路,並計劃攻取集慶路(今南京市)。此時,元軍降將陳野先願協助紅巾軍攻集慶,郭天敘與張天祐感軍功不及朱元璋,故決定在陳野先引領下,親自領軍攻打集慶。結果紅巾軍攻集慶時陳野先叛變,郭、張二人被殺,陳野先也死於亂軍中。郭天敘與張天祐死後,朱元璋成為都元帥,盡領郭子興舊部。[15]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領軍再攻集慶,一舉攻陷,改名應天府,作為根據地[16]。至此,朱元璋以應天府為中心,與元朝軍隊、張士誠徐壽輝等部形成犬牙交錯之勢。

一統江南

朱元璋攻占應天後,開始攻占應天周邊地區以鞏固防務。至正十六年,遣徐達攻占鎮江鄧愈廣德,次年,遣耿炳文長興,徐達克常州,而朱元璋親自率眾攻取寧國。隨後趙繼祖江陰、徐達克常熟胡大海克徽州、常遇春池州繆大亨揚州[17][18]。至正十八年,朱元璋親取婺州[19]。明年,朱元璋陸續攻占浙東餘下各地,常遇春衢州胡大海處州,至此朱元璋部控製江左、浙右各地,向西與陳友諒部相鄰[20]。朱元璋攻下浙東後,小明王升朱元璋為儀同三司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左丞相,同時朱元璋也得浙東名士如朱升劉基相助,朱元璋采取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采取穩健的進攻措施;並且遵照劉基“先漢後周”之策略,著手對江南各勢力進行對抗。

至正二十年,陳友諒攻陷太平路,隨後弑主徐壽輝稱帝建國,國號漢,之後傾全軍攻應天府。朱元璋與劉基設計,先命胡大海進攻信州,斷陳友諒後援,再命部下康茂才詐降作陳友諒的內應,引漢軍主力進入朱元璋在應天城外龍灣設下的埋伏中,結果漢軍被朱元璋軍隊大敗,隨後朱元璋攻取太平安慶信州等地。[21]。至正二十一年,朱元璋改樞密院為大都督府,重新整理軍製。北結察罕帖木兒、密通方國珍,而與正麵的陳友諒部進行會戰。同年攻克江州南康建昌撫州等地。次年,占領龍興,改洪都府(今江西南昌[22]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張士誠派部將呂珍圍攻退守安豐的小明王韓林兒及丞相劉福通,朱元璋不顧劉基反對,派軍北上解安豐之圍,結果劉福通戰死,韓林兒被朱元璋救出。此後,韓林兒被朱元璋安置在滁州,仍然被奉為皇帝。陳友諒趁朱元璋主力軍北上,率六十萬水軍進攻朱元璋根據地,首先圍攻洪都,但朱元璋侄朱文正堅守洪都兩個多月,待朱元璋親率二十萬部隊馳援,陳友諒大軍改往鄱陽湖與朱元璋大軍交戰,史稱“鄱陽湖之戰”。陳友諒自恃巨艦出戰,采用炮攻,朱元璋險些負傷被擒。隨後,朱元璋利用東北風而改用火攻,致使陳友諒部大量受損。之後朱元璋利用鄱陽湖水位降低便於小舟活動,改為分兵水路圍攻陳友諒。陳友諒中箭身亡,漢軍潰敗。隨後朱元璋圍攻武昌,並盡占湖北各地[23]。次年,朱元璋自立為“吳王”,以李善長為右相國,徐達為左相國,常遇春俞通海為平章政事,立子朱標為世子。次月再次親征武昌,陳友諒之子陳理舉降。隨後吳軍相繼攻克廬州吉安衡州[24]。至正二十五年,吳軍繼續攻占寶慶贛州浦城襄陽,同年冬,下令討張士誠[25]。次年,吳軍再次攻破湖州杭州[26]。再一年,徐達克平江張士誠被俘,至此朱元璋一統江南[27]。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派廖永忠迎接韓林兒至應天府,途中在瓜步長江時,韓林兒所乘船隻沉沒,韓林兒遇難[28]

南征北伐

元年(1367年),朱元璋命湯和征南將軍,討伐割據浙東多年的方國珍[29]。隨後製定北伐戰略:先攻取山東,其次進攻河南,再次攻占陝西潼關,最後再進軍元大都[30]。隨後命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帥師二十五萬,由淮河進入,北取中原。並命胡廷瑞為征南將軍,何文輝為副將軍,進攻福建。同年,方國珍投降,徐達攻破山東濟南,胡廷瑞下邵武,湯和、廖永忠由海道攻克福建福州[31]北伐一直持續到洪武年間,徐達常遇春隨後攻占整個河南山西,最終直取元大都(今北京)。

建立明朝

明太祖袞龍袍

二年正月初四(1368年1月23日),朱元璋在應天府登基即位,建國號大明,年號洪武,是為“明太祖”。以應天為“南京”,開封為“北京”。同年八月初二(9月14日),大將徐達攻克大都元朝覆亡。由於幼年對於元末吏治痛苦記憶,即位後一方麵減輕農民負擔,恢複社會的經濟生產,改革元朝留下的糟糕吏治,懲治貪汙的官吏,社會經濟得到恢複和發展,史稱洪武之治。明太祖確立了裏甲製,配合賦役黃冊戶籍登記簿冊和魚鱗圖冊的施行,落實賦稅勞役的征收及地方治安的維持。

太祖平定天下後,大封諸將為公侯,部分追封為王。初封六公,其中以五大將、一大臣為開國元勳。分別為: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遇春、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而後又追封胡大海為越國公、戰死的丁德興為濟國公,湯和為信國公、馮國用封郢國公。次年,明太祖於雞鳴山立功臣廟,六月初三日廟成[32],太祖親定功臣位次,以徐達為首,次常遇春李文忠鄧愈湯和沐英胡大海馮國用趙德勝耿再成華高丁德興俞通海張德勝吳良吳禎曹良臣康茂才吳複茅成孫興祖凡二十一人。死者像祀,生者虛位。又以廖永安、俞通海、張德勝、桑世傑、耿再成、胡大海、丁德興七人配享太廟。此位序屢經刪汰,已非洪武二年所定名單位次。

隨後,太祖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洪武三年(1370年),殺中書左丞楊憲。洪武四年七月十一(1371年8月21日),傅友德攻克成都,明朝平定四川。洪武五年四月二十三日(1372年5月26日),廖永忠率明軍平定廣西,洪武五年六月初三(1372年7月3日),傅友德大敗元軍,明朝平定甘肅。洪武六年(1373年),太祖鑒於開國元勳多倚功犯法,虐暴鄉閭,特命工部製造鐵榜,鑄上申戒公侯的條令,類似戰國時代的“鑄刑鼎”。洪武八年(1375年),德慶侯廖永忠因僭用龍鳳諸不法事,賜死。洪武十二年(1379年),貶右丞相汪廣洋於廣南,旋賜死。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發,左丞相胡惟庸被誅,太祖罷中書省,分中書省之權歸於六部,直接歸皇帝掌管[33]。洪武十五年(1382年),設立錦衣衛,加強明朝特務統治。1382年1月6日,明軍在雲南昆明附近大敗元朝軍隊,元梁王自殺,1382年4月7日,藍玉沐英攻克大理,段氏投降,明朝平定雲南。洪武十八年(1385年),郭桓案發,由於涉案人員甚多,太祖將六部左右侍郎以下官員皆處死,各省官吏死於獄中達數萬人以上。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李善長的家奴盧仲謙告發李善長與胡惟庸往來勾結,以“狐疑觀望懷兩端,大逆不道”見誅,接續又誅殺陸仲亨唐勝宗費聚趙庸三名侯爵,株連被殺的功臣及其家屬共計達三萬餘人,連“浙東四先生”(劉基宋濂章溢葉琛)亦不能免,並頒布《昭示奸黨錄》。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藍玉錦衣衛指揮蔣????密告謀反,史稱“藍玉案”。此案牽連到十三侯、二伯,連坐族誅達一萬五千人,明朝建國功臣因此案幾乎全亡。此時太祖又頒布《逆臣錄》,詔示一公、十三侯、二伯[34]。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太祖殺江夏侯周德興以及穎國公傅友德,在捕魚兒海戰役中立功的定遠侯王弼亦被賜死[35]。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開國六公爵最後一位僅存者馮勝被殺[36]

在處理內政同時,太祖亦多次籌劃北伐蒙古以保障北方邊塞的安寧,大勝。並曾成功在甘肅擊敗王保保(1372年)、在東北逼降納哈出(1387年)、在蒙古高原大破元末主脫古思帖木兒致其被也速迭兒殺死[37](1388年),北元滅亡。同時太祖進軍遼東,使朝鮮王朝等歸順[38](1388年)。

駕崩與紀念

南京紫金山明孝陵

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初十日(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崩於南京皇宮內,享壽七十歲,在位三十一年,與已故的元配妻子孝慈高皇後馬氏一起長眠於南京紫金山明孝陵。《明朝小史·卷三》載,責殉諸妃,強迫伺寢宮人盡數殉葬[查無此文]。《彤史拾遺記》記載,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宮人十數人。公布遺詔:

新任皇帝惠宗遵照遺命。

洪武三十一年六月甲辰,上諡曰“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廟號太祖[40][41]永樂元年六月十一日丁巳,增諡“聖神文武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

嘉靖十七年十一月朔,改諡“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42]

康熙帝曆次南巡必跪拜孝陵[43],曾立碑“治隆唐宋”讚譽其功。

中華民國建立初,孫文至孝陵祭告朱元璋。

中華人民共和國南京市滁州市武漢市皆存洪武路作為紀念。

治國政策

朱元璋一直以來都是以猛治國,認為“胡元以寬而失,朕收平中國,非猛不可”。恢複經濟著眼,曆史記載朱元璋是少數極力勤政的皇帝[44]。亦顯現在清洗權貴勢力、以特務錦衣衛控製政治、又用文字獄廷杖大臣,以立帝王權威。

政治改革

中央集權

明初沿襲元朝製度,設立中書省,置左、右丞相。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國,其中李善長為右相國,徐達為左相國。洪武元年(1368年),改為左、右丞相[45]。由中書省統六部,但不設置中書令[46]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之後,太祖罷中書省,分中書省之權歸於六部[47]。原中書省官屬盡革,惟存中書舍人[33]。至此,秦、漢以降實行一千六百餘年的宰相製度自此廢除,相權與君權合而為一,施行軍權、行政權、監察權三權分立的國家體製[48]

由於國家事務繁多,皇帝無法處理,洪武十五年九月罷四輔官,仿宋殿閣製設內閣。內閣隻為皇帝的顧問,雖無宰相之名,但有宰相之實。此外他仍沿用元朝製度,在中央設置六部。並設立都給事中六人,分六科,每科一人;此外建立五寺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仆寺鴻臚寺等五寺製度。此外他還沿襲元的監察製度,設立禦史台,有左右禦史大夫各一名;不久改為都察院,下設若幹監察禦史,負責監督各級官吏。除此他還頒布《大明律》等,對官吏管理進行規製[49]

為了加強對臣民的控製和監視,太祖設置了巡檢司錦衣衛。巡檢司主要是負責全國各地的關津要衝的把關盤查,緝捕盜賊,盤詰偽奸;錦衣衛則負責秘密偵察大小官吏活動,隨時向皇帝報告不公不法之徒。同時太祖還授予錦衣衛偵察緝捕審判處罰罪犯等一切大權,錦衣衛正式成為直屬皇帝的情報機構[50]

鎮壓貪官

太祖出身貧寒,對政治貪汙尤其憎惡,其對貪汙腐敗官員處以極嚴厲的處罰[51]。太祖在政期間,大批不法貪官被處死,包括開國將領朱亮祖,女婿駙馬都尉歐陽倫,其中甚至因為郭桓案空印案殺死數萬名官員。由於太祖的吏治嚴厲,在明初相當長一段時間,官員腐敗的情況得到有效遏製。然而,隨著大明江山逐步穩定,再加上軍事和皇室貴族戰功大,享有很高的社會特權,不少人迅速腐化變質。[52]。朱元璋開展雷厲風行的肅貪運動,曆時之久、措施之嚴、手段之狠、刑罰之酷、殺人之多,為幾千年曆史所罕見。盡管朱元璋反貪決心大、力度猛、出奇招,使腐敗現象得到一定程度的遏製,也一度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但還是未能達到徹底清除人類貪欲權位腐敗的本性[53]

誅戮權臣

廖永忠[注 1]和 朱亮祖[注 2] 先後死於非命。隨後太祖以擅權枉法之罪名殺胡惟庸,又殺禦史大夫陳寧、禦史中丞塗節等人。之後李善長亦被牽連,家屬七十餘人被殺,總計株連者達三萬餘人。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錦衣衛指揮使奏藍玉謀反,朱元璋隨即派吏部審訊。三日後,朱元璋下令將藍玉磔於市,滅族。藍玉下獄後,口供稱同景川侯曹震、鶴慶侯張翼、舳艫侯朱壽、定遠侯王弼、東莞伯何榮及吏部尚書詹徽、戶部侍郎傅友文等謀反,均遭誅連[55]。《逆臣錄》記載受此案株連被殺的高官有兩萬五千人。但紀非錄所記載太祖的兒子諸藩王犯有很多暴行,太祖則隻是輕微勸戒了事。太祖還通過設立錦衣衛(洪武二十年廢除[56])、詔獄廷杖等機構或製度,打擊功臣、特務監視等一係列方式加強皇權控製。

分封藩王

太祖遵古製,王命法:三十受兵、六十歸兵。國有三軍,所以誡非常,伐無道,尊宗廟,重社稷,安不忘危。太祖令諸藩鎮守天下,又各領兵權,這固然是親親之情,信任無以複加,卻也未必就沒有帝王心術。強藩林立,能做皇帝的卻始終隻有一個,諸藩勢力犬牙交錯,必然相互牽製,相互監視,除非朝廷中樞衰弱之極。當中樞真的衰弱至極時,就算沒有藩王,也會被權臣取而代之。自三皇五帝,以一介布衣而成天子者,唯漢高祖與太祖,其他帝王,大都是前朝重臣或一方豪強而黃袍加身。所以由自己子孫取代無能之君,也勝過將江山付與外人之手,如此可保朱家數百年江山。

頒布法律

建國伊始,太祖就在《大明律令》的基礎上製訂頒行《大明律》,緊接著又親自編定《明大誥[53]。1397年,太祖下詔正式頒布了《大明律》。《大明律》一共四百六十卷,分吏、戶、禮、刑、兵、工六律,簡於《唐律》,嚴於《宋律》。《大明律》規定:“謀反”、“謀大逆”者,不管主犯還是從犯,一律淩遲,祖父,父、子、孫、兄、弟以及同居的人,隻要是年滿十六歲的都要處決。太祖立法一為治民,二為治吏,尤其是《明大誥》對貪官汙吏的處決也十分嚴厲,可以視為反貪刑事特別法。隻要是犯有貪汙的官吏,一經查實,一律發配北方荒漠中充軍,贓至六十兩以上者梟首示眾,仍剝皮實草[50]

太祖十分重視法律宣傳,寫了大誥三編和大誥武臣,讓臣民熟悉法律,不去犯禁[57]

軍事管理

早在朱元璋起兵時,他就多次強調軍紀。他認為“攻克城池用武力,平定混亂用仁政”,殺人並非“勇猛”。要求部隊不許濫殺無辜,還給予俘虜優待;同時還要求部隊愛護百姓,不得隨意焚燒搶掠亂殺百姓,他嚴令:“掠奪老百姓財物者處死,拆毀老百姓住房的處死。”由於朱元璋部隊的軍紀嚴明,朱元璋贏得了部屬的尊重,也贏得了民眾的支持[58]

明代早期軍隊的來源,有諸將原有之兵,有元兵及群雄兵歸附的,有獲罪而謫發的,而最主要的來源則是籍選,是由戶籍中抽丁而來。除此之外尚有簡拔、投充及收集等方式。洪武十三年(1380年),太祖廢除大都督府,並改為中軍、左軍、右軍、前軍、後軍等五軍都督府。洪武十七年(1384年),太祖在全國的各軍事要地,設立軍衛,由都督府管理。一衛有軍隊五千六百人,其下依序有千戶所、百戶所、總旗及小旗等單位,各衛所都隸屬於五軍都督府,亦隸屬於兵部,有事從征調發,無事則還歸衛所[59]。軍隊來源為世襲的軍戶,由每戶派一人為正丁至衛所當兵,軍人在衛所中輪流戊守以及屯田,屯田所得以供給軍隊及將官等所需。五軍都督府有統兵權但無調兵權,兵部有調兵權而無統兵權,兩者互相製衡,互不統轄,各自與兵部直接聯係,最後奏請皇帝裁定,以避免權力過大。

明代軍戶是世襲製,一旦列入軍籍,世代都是軍人,朝廷有事要為朝廷作戰。軍丁一旦逃亡、病故、老疾或被虜,就要按軍籍所造之冊,到該軍丁原籍追補本身或其親屬,以補足原數。

外交局麵

元朝初期,元世祖曾經遠征日本,導致日本念念不忘,於是終元之世,日本不與中國同好[60]。明朝開國以後,太祖就派使臣持國書去日本高麗安南占城四國,宣告元朝已經滅亡,現在的稱霸中國是大明,應奉大明為“正朔”來朝貢。高麗、安南、占城三國太祖使赴明稱臣朝賀,惟獨日本沒有任何反應。令太祖更為惱火的是,不但日本人不來朝稱臣,而且“乘中國未定,日本率以零服寇掠沿海”[61]。同時,被太祖消滅的張士誠方國珍等殘部多逃亡海上,占據島嶼,勾結倭寇出沒海上擄掠財貨,遼寧、山東、福建、浙江、廣東,“濱海之地,無歲不受其害”[62]

後來太祖喝令“日本國王”處理倭寇,結果使者被日本人殺害[63]。消息傳回中國後,太祖大為怒火,批日本是“國王無道民為賊”的“跳梁小醜”[64][63]。麵對日本,太祖忍下了惡氣,從此以後對日本使者一概驅逐處理,朝貢也一概拒絕接受,與日本不相往來。同時,太祖把朝鮮日本大琉球小琉球安南真臘暹羅占城蘇門答臘爪哇彭亨西洋國三佛齊勃泥等15國列為“不征之國”,寫入《皇明祖訓》,告誡子孫這些“蠻夷國家”如果不主動挑釁,就不許征伐[65]

公元1370年(洪武三年)太祖派遣萊州知府趙秩遠赴日本。懷良親王經過趙秩的闡釋明處外交政策打消了顧慮。不久懷良派遣僧人祖來跟隨趙秩回明朝向進表箋。公元1371年(洪武四年)太祖派遣僧人闡、克勒等八人送日使歸國,從此明朝和日本建立了外交關係[60]

公元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七月,高麗大將李成桂發動兵變掌控高麗局勢以後遣知密直司事趙胖明朝禮部上表:“定昌府院君瑤權署國事,及今四年。瑤又昏迷不法,疏斥忠正,昵比讒邪,變亂是非,謀陷勳舊,諂惑佛神,妄興土木,靡費無度,民不堪苦;子奭癡佁無知,縱於酒色,聚會群小,謀害忠直。又其臣鄭夢周等潛成奸計,欲生亂階,乃將勳臣李成桂、趙浚鄭道傳南訚等譖於權署國事,令有司論劾以致謀害,國人憤怨,共誅夢周。權署國事尚不悛改,又謀殺戮。舉國臣民實慮社稷生靈俱被其害,惶懼失措,無可奈何,鹹以為若所為難以主斯民奉社稷。洪武二十五年七月十二日,以恭湣王妃安氏之命,退居私第。竊念軍國之務不可一日無統,擇於宗親,無有可當輿望者,惟門下侍中李成桂澤被生靈,功在社稷,中外之心夙皆歸附。於是一國大小臣僚、閑良、耆老、軍民臣等鹹願推戴,令知密直司事趙胖,前赴朝廷奏達,伏啟照驗,煩為聞奏,俯從輿意,以安一國之民。”太祖通過禮部傳達聖旨:“三韓臣民既尊李氏,民無兵禍,人各樂天之樂,乃帝命也。雖然,自今以後慎守封疆,毋生譎詐,福愈增焉。爾禮部以示朕意。”李成桂遣門下侍郎讚成事鄭道傳赴京謝恩,並獻馬六十匹。

當年八月,李成桂又遣前密直使趙琳赴京進表:“權知高麗國事臣李成桂言:伏惟小邦自恭湣王無嗣薨逝之後,辛旽子禑冒姓竊位者十有五年矣。迄至戊辰春,妄興師旅,將犯遼東,以臣為都統使,率兵至鴨綠江。臣竊自念小邦不可以犯上國之境,諭諸將以大義,即與還師,禑乃自知其罪,遜位子昌。昌亦暗弱,難以蒞位,國人啟奉恭湣王妃安氏之命,以定昌府院君王瑤權署國事。瑤乃昏迷不法,紊亂刑政,狎昵讒佞,貶斥忠良,臣民憤怨,無所控告。恭湣王妃安氏深慮其然,命歸私邸。於是一國大小臣僚、閑良、耆老、軍民等以為軍國之務不可一日無統,推戴臣權知軍國事。臣素無才德,辭至再三,而迫於眾情,未獲逃避,驚惶戰栗,不知所措。伏望皇帝陛下以乾坤之量、日月之明,察眾誌之不可違、微臣之不獲已,裁自聖心,以定民誌。”朱元璋再通過禮部複旨:“高麗限山隔海,天造東夷,非我中國所治。爾禮部回文書,聲教自由,果能順天意合人心,以妥東夷之民,不生邊釁,則使命往來,實彼國之福也。文書到日,國更何號,星馳來報。”

當年十一月,李成桂再遣藝文館學士韓尚質至明朝上表:“竊念小邦王氏之裔瑤,昏迷不道,自底於亡,一國臣民推戴臣權監國事。驚惶戰栗,措躬無地間,欽蒙聖慈許臣權知國事,仍問國號,臣與國人感喜尤切。臣竊思惟,有國立號誠非小臣所敢擅便。謹將“朝鮮”(箕子所建古國名)、“和寧”(李成桂誕生之地)等號聞達天聰,伏望取自聖裁。”太祖再通過禮部複旨:“東夷之號,惟朝鮮之稱美,且其來遠,可以本其名而祖之。體天牧民,永昌後嗣。”李成桂遣門下侍郎讚成事崔永沚謝恩,又遣政堂文學李恬送明朝頒賜的給前朝的高麗國王之印,並請更己名為“李旦”。

公元1394年(洪武二十七年)帖木兒帝國向明朝貢馬,而且致國書。第二年,明朝派遣兵科給事中傅安率領使團往報。但當傅安等抵達帖木兒帝國國都撒馬爾罕時,帖木兒打算要向東興兵,攻打明朝了,於是扣押了傅安等人,而且百般的誘惑傅安等人歸順帖木兒,傅安被扣押十三年,堅貞不屈,維護明朝的尊嚴。一直到了帖木兒死了以後,他的孫子哈裏嗣位,想和明朝和好,於是才放傅安等人回國。傅安回國以後又出使了中亞諸國[66]

公元1395年(洪武二十八年)十一月,李成桂遣藝文春秋館太學士鄭總赴京請誥命印章:“洪武二十五年七月十五日,差知密直司事趙胖奏達天庭,繼差門下評理趙琳奉表陳奏,欽奉聖旨,許允權知國事。準奉禮部來谘內雲:‘國更何號,星馳來報。準此。’即差知密直司事韓尚質齎擎奏本赴京,欽奉聖旨節該:‘東夷之號,惟朝鮮之稱美,且其來遠矣,可以本其名而祖之。欽此。’除欽遵外,洪武二十六年三月初九日,差門下評理李恬送納前朝高麗國王金印,又於當年十二月初八日準奉左軍都督督府谘,欽奉聖旨內一款節該:‘即合正名。今既改號朝鮮,表文仍稱權知國事,未審何謀?欽此。’一國臣民戰栗惶懼,鹹請國王欽遵施行。見今雖稱國王名號,竊緣未蒙頒降誥命及朝鮮國印信,一國臣民日夜顒望,仰天籲呼。伏請照驗,煩為聞奏,乞賜頒降國王誥命及朝鮮印信施行。”朱元璋通過禮部下旨拒絕:“今朝鮮在當王之國,性相好而來王,頑囂狡詐,聽其自然,其來文關請印信誥命,未可輕與。朝鮮限山隔海,天造地設,東夷之邦也,風殊俗異。朕若賜與印信誥命,令彼臣妾,鬼神監見,無乃貪之甚歟?較之上古聖人,約束一節決不可為。朕數年前曾敕彼儀從本俗,法守舊章,令聽其自為聲教。喜則來王,怒則絕行,亦聽其自然。爾禮部移文李成桂,使知朕意。”

海禁政策

明朝立國後日本因進入南北朝的大分裂時期後出現的、大量外出掠奪的武士階層為主的倭寇騷擾入侵的恐懼,明政府立國後采取了一係列針對海患的閉關鎖國政策:洪武三年(1370),明政府“罷太倉黃渡市舶司”;洪武七年(1374),明政府下令撤銷自唐以來即存在的、負責海外貿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廣東廣州三市舶司,中國對外貿易遂告斷絕;洪武十四年(1381),太祖以倭寇仍不稍斂足跡,又下令禁瀕海民私通海外諸國,此後每隔一兩年即將該海禁政策再次昭示天下[67]

整個海禁政策從太祖開始,到了明穆宗在位期間被以“市通則寇轉而為商,市禁則商轉而為寇”為由實行開關(隆慶開關);至清初又開始一連串的閉關,清高宗時更推行“一口通商”政策、直至鴉片戰爭後,通行整個明清二代的海禁政策才被徹底打破。

經濟與戶籍管理

元末(1341年-1370年),中國發生多次大規模的災荒饑饉疾病和瘟疫,及連年戰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人口大量減少,經濟崩潰。大明建立並統一全國後,太祖實行黃老治術休養生息政策[68],同時主張藏富於民[69][70][71][72]

農業

發展農業。太祖通令全國,地主不得蓄養奴婢,所養的奴婢一律釋放為良民。凡因饑餓而典賣為奴者,由朝廷代為贖身;嚴格控製寺院的發展,明令各州府縣隻能有一個大寺院,禁止四十歲以下的婦女當尼姑,嚴禁寺院收養童僧,二十歲以上的青年如果要是出家,必須得到父母和官方同意,出家後三年內還要赴京考試,不合格者潛發為民。這些政策的實施,使得社會增加了一隻龐大的勞動力大軍[71]

全國的農業生產在大規模戰爭而遭受極大破壞的背景下得到很大程度的恢複,加上太祖在位期間大規模向淮河以北和四川的荒無之地、墾荒填充移民,使人口得以穩定增長。

此外他也實行屯田政策,軍屯麵積占全國耕地的近十分之一[73]。此外,商屯也相當盛行,政府以買賣食鹽的專賣證(稱之為鹽引)作為交換,利誘商人將糧食運往邊疆,以確保邊防的糧食需求。明太祖也曾派遣國子監下鄉督導水利建設、賑災,並以減免稅賦獎勵耕作[74]。這些措施使得過去很多飽受戰亂損毀的地區恢複了生氣,使明朝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的恢複[75]

人口

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國有6500萬人,其中民戶占6175萬人,軍戶占325萬人。政府實行戶口普查,田產普查,編製各種冊籍,施行保甲法與關律法,從法律上禁止人民自由行動,強製把人民分為軍戶弓兵校尉力士)、匠戶民戶(馬戶、陵戶、茶戶、柴戶、陰陽戶、醫戶)、灶戶,不允許隨便轉換工作,匠籍、軍籍比一般民戶地位低,不得應試,並要世代承襲。若想脫離原戶籍極為困難,須經皇帝特旨批準方可。各種活動也要引憑才合法。編成裏甲,規定了路引製度,也就是通行證製度。普通百姓隻要走出出生地百裏之外,就得持有官府開具的通行證,否則就以逃犯論處。[76] “鄉村之人,至老不識城市。”[77][78][79][80]

教育與文化政策

朱元璋手跡

明朝初期實行“科舉必由學校”的政策,太祖多次強調:“古昔帝王育人材,正風俗,莫不先於學校。”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詔開科舉,對製度、文體都有了明確要求[81]。命令劉三吾等人刪節《孟子》中民貴君輕的內容,課試不以命題,科舉不以取士。[82]遭刑部尚書錢唐冒死反對。洪武年間,太祖共主持舉辦六次科考,七次發榜,共取一甲21名、二甲223名、三甲686名,合930名,平均每科取士155人,為明朝選拔輸送了大量有學識的官員,包括練子寧黃子澄解縉等一代名相。洪武三十年科舉時,因中進士者均為南方籍。太祖將試官二十餘人指為胡黨藍黨淩遲殺害,並自閱試卷,取中六十一人,皆為北方人,並於六月廷試。此外,他並將學校列為“郡邑六事之首”,以官學結合科舉製度推行程朱理學,並設立國子監等重要教育機構。由於太祖在位期間實行高壓的吏治政策,明初詩文三大家不得善終,以至於“才能之士,數年來幸存者無一二,今所任率迂儒俗使”[83],後世不乏有學者主張太祖曾實行過一些文字獄。[84]也有學者指出關於朱元璋嗜殺之事例,存有穿鑿附會的問題。[85]

社會情況

太祖崇尚簡樸,也希望老百姓也勤儉節約。他規定靴子上不能有任何裝飾。同時對於全國人民怎麽穿衣;每個階層佩戴什麽樣的首飾;蓋什麽樣的房子;出行坐什麽樣的車子以及人們的行動舉止也是朱元璋關注的焦點,因而製定了一係列規章製度,包括了生活的方方麵麵,其細致入微,可謂空前絕後[86]。“洪武二十二年三月二十五日奉聖旨:“在京但有軍官軍人學唱的,割了舌頭;下棋打雙陸的,斷手;蹴圓的,卸腳;作買賣的,發邊遠充軍。”府軍衛千戶虞讓男虞端故違吹簫唱曲,將上唇連鼻尖割了。又龍江衛指揮伏顒與本衛小旗姚晏保蹴圓,卸了右腳,全家發赴雲南。又二十五年九月十九日,禮部榜文一款:“內使剃一搭頭,官民之家兒童剃留一搭頭者,閹割,全家發邊遠充軍。剃頭之人,不分老幼罪同。””(《客座贅語》卷十)

太祖對天下老年人施以尊重,頒布《存恤高年詔[87][88]。洪武二十年,太祖怕有關部門執行不力,就又叮囑禮部尚書,要以皇帝的名義再次重申一下這項政策。在朝廷的要求和帶動下,各地形成了尊老養老的風氣,贍養老人的要求也滲透到各地家法族規之中[89]

對於社會的救濟朱元璋也十分重視,洪武時期,荒政則受到朝廷高度重視[90]。朝廷除了撥付救災濟貧款項[91],還側重加強民眾抗災自救能力。麵對天災侵襲,朱元璋積極作為,既樹立了朝廷的負責任形象,又增強了政府的凝聚力,贏得了民心。救災濟貧實為獲取民心、形成治世的重要前提,為“洪武之治”的出現夯實了經濟社會基礎[92]

為了貶抑商人,太祖他特意規定,農民可以穿綢、紗、絹、布四種衣料。而商人卻隻能穿絹、布兩種料子的衣服。商人考學、當官,都會受到種種刁難和限製[88]

宗教管理

太祖建立明朝前後,十分重視宗教問題,通過協調儒釋道三者的關係,既穩定了局麵,又爭取了人心,為鞏固明朝政權奠定了思想和群眾基礎。通過有效的宗教管理措施,把宗教的發展始終控製在適合自己的政治需要範圍內,並利用宗教教化番荑,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為明政權創造了良好的國際環境[93]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登基以後,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他在嚴厲禁止、鎮壓白蓮教等民間秘密宗教的同時,即大力提倡尊朱崇儒,確立儒家思想、並大搞神道設教,扶植佛教和道教。洪武年間,朱元璋不僅耗費大量財力和物力,修繕靈穀寺、天界寺、天禧寺、能仁寺、雞鳴寺、棲霞寺等許多佛教寺院,還修複、重建朝天宮等一批道教宮觀,“凡道家所號天帝之宮,靡不崇飾”。(注:《金陵玄觀誌》卷1,商輅:《奉敕重建朝天宮》。) 他還撥給寺觀、宮觀大量田土、蘆蕩,免除其稅糧和差役,並多次召集名僧舉辦法會,自己親戴皮弁,腰插玉圭,率領群臣頂禮膜拜,或征召道士,舉辦齋醮祈雨,自己“設槁席露坐,晝曝於日中,頃刻不移,夜臥於地,衣不解帶”,(注:《明太祖實錄》卷53,洪武三年六月戊午。)可謂虔誠至極。他還多次召見名僧、道士,賜坐講論,有些應對稱旨的僧人甚至擢為大官,充當心腹耳目。朱元璋還應僧、道之請,設立善世院、玄教院,後改為僧錄司、道錄司,以名僧、道徒總領全國的佛教、道教事務。為了擴大佛、道的影響,朱元璋又命四方名僧點校《大藏經》(即《洪武南藏》),令宗泐、如玘等僧人重新箋釋《般若心經》、《金剛經》和《楞伽經》,親自為《心經》作序;並仿效唐宋君主,親為《道德經》作注,撰成《禦注道德經》二卷,還撰寫了《周顛仙人傳》,廣行刊布。 明朝官方還多次組織刊刻卷帙浩大的佛藏和道藏。佛藏除《洪武南藏》外,還有《永樂南藏》、《永樂北藏》、《萬曆續北藏》以及藏文的《大藏經》,道藏則有《正統道藏》和《萬曆續道藏》。

在政治上,太祖推重儒釋道三教並舉的政策。他說:“嚐聞天下無二道,聖人無兩心。三教之立,雖持身榮儉之不同,其所濟給之理一。[94]”他極為重視佛教的輔政作用,將佛教事務視為朝中大事,對佛教製度、僧寺清規多方整飭,期望以此整頓僧團,去淤除垢,“振揚佛法以善世”[95]

洪武六年(1373年),太祖下詔對出家的僧尼免費發放度牒,才使得唐朝年間流傳下來使的“度牒銀”製度全部廢除[96]

整頓僧團秩序,防止僧俗混淆,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還製定頒布了影響深廣的《申明佛教榜冊》,要求各地僧司查驗清理天下僧寺,欲還俗者聽其還俗,使出家僧人恪受戒律清規,禪、講、瑜伽,各歸本宗。

太祖親自製定的“禦製至聖百字讚”以及明皇室關於修建清真寺和保護清真寺宗教職業人員的諭旨,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回族的宗教生活[97]

生殉製度

殉葬製度,在西漢初以後,逐漸在中原政權消失。朱元璋次子秦王朱樉因暴行(見《禦製紀非錄》)被宮人殺死,王妃王氏殉葬。明朝時期明孝陵以四十六妃陪葬,其中有太祖死時殺死殉葬十幾名侍寢宮人[98],這一製度沿襲至成祖仁宗宣宗代宗。直至近百年之後其五世孫英宗死前指出殉葬非古禮,仁者所不忍,才禁殉葬於遺詔,永著為典。按朱元璋創立的製度,嬪妃殉葬由皇帝親臨作別。正統初,明英宗目睹皇父嬪妃殉葬,受很大刺激。天順年間下詔廢止。殺死從殉婦女的方法為將她們縊死,或勒死,或灌以水銀毒死。[99]這些生殉的女子被稱為“朝天女”,她們的家屬稱為“朝天女戶”,並給予一定待遇。關於朝天女記載主要依賴朝鮮的第一手資料《李朝實錄金黑口述》。

評價

中華民國建立後,孫文在明孝陵祭奠朱元璋,可以看到朱元璋的畫像,但該畫像是由民間流傳的朱元璋長臉畫像發展而來,後世大多認為這畫像並不接近朱元璋實際形象
  • 《明清史事沉思錄》中記載,“傳謂男子宮刑,婦人幽閉,皆不知幽閉之義。今得之,乃是於牝(陰戶)去其筋,如製馬、豕之類,使欲火消減。國初常用此,而女往往多死,故不可行也。”對這種滅絕人性的手術,這本書的作者王春瑜評論道:“將人等同畜生處置,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 明孝陵康熙題碑:“治隆唐宋”。
  • 清朝官修正史明史張廷玉等對明太祖朱元璋最終能夠成就帝業的評價是:“帝天授智勇,統一方夏,緯武經文,為諸君所未及。當其肇造之初,能沉幾觀變,次第經略,綽有成算。嚐與諸臣論取天下之略,曰:‘朕遭時喪亂,初起鄉土,本圖自全。及渡江以來,觀群雄所為,徒為生民之患,而張士誠、陳友諒尤為巨蠹。士誠恃富,友諒恃強,朕獨無所恃。惟不嗜殺人,布信義,行節儉,與卿等同心共濟。初與二寇相持,士誠尤逼近。或謂宜先擊之。朕以友諒誌驕,士誠器小,誌驕則好生事,器小則無遠圖,故先攻友諒。鄱陽之役,士誠卒不能出姑蘇一步以為之援。向使先攻士誠,浙西負固堅守,友諒必空國而來,吾腹背受敵矣。二寇既除,北定中原,所以先山東、次河洛,止潼關之兵不遽取秦、隴者,蓋擴廓帖木兒、李思齊、張思道皆百戰之餘,未肯遽下,急之則並力一隅,猝未易定,故出其不意,反旆而北。燕都既舉,然後西征。張、李望絕勢窮,不戰而克,然擴廓猶力抗不屈。向令未下燕都,驟與角力,勝負未可知也。’帝之雄才大略,料敵製勝,率類此。故能戡定禍亂,以有天下。語雲‘天道後起者勝’,豈偶然哉。”[100] 清朝官修正史明史張廷玉等對明太祖朱元璋一生事業的評價是:“讚曰:太祖以聰明神武之資,抱濟世安民之誌,乘時應運,豪傑景從,戡亂摧強,十五載而成帝業。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漢以後所未有也。懲元政廢弛,治尚嚴峻。而能禮致耆儒,考禮定樂,昭揭經義,尊崇正學,加恩勝國,澄清吏治,修人紀,崇鳳都,正後宮名義,內治肅清,禁宦豎不得幹政,五府六部官職相維,置衛屯田,兵食俱足。武定禍亂,文致太平,太祖實身兼之。至於雅尚誌節,聽蔡子英北歸。晚歲憂民益切,嚐以一歲開支河暨塘堰數萬以利農桑、備旱潦。用此子孫承業二百餘年,士重名義,閭閻充實。至今苗裔蒙澤,尚如東樓、白馬,世承先祀,有以哉。”[100]
  • 毛澤東在1964年3月24日,在一次聽取匯報時的插話中對明太祖朱元璋、漢高祖劉邦元太祖成吉思汗的治國能力評價如下:“可不要看不起老粗。”“知識分子是比較最沒有知識的,曆史上當皇帝的,有許多是知識分子,是沒有出息的:隋煬帝,就是一個會做文章、詩詞的人;陳後主李後主,都是能詩善賦的人;宋徽宗,既能寫詩又能繪畫。一些老粗能辦大事:成吉思汗,是不識字的老粗;劉邦,也不認識幾個字,是老粗;朱元璋也不識字,是個放牛的。”[101][102][103][104][注 3] 毛澤東對明太祖朱元璋的軍事才能評價如下:“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108]:210[102] [103][104][109]
  • 趙翼曾說:“藉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盡取天下之人而殺之,其殘忍實千古所未有。蓋雄猜好殺,本其天性。”“蓋明祖之性,實帝王,豪傑,盜賊兼而且也。”
  • 商傳評價朱元璋:“朱元璋出身於一個貧苦家庭,從社會最底層的放牛娃、四處討飯的小和尚,全靠自己的奮鬥成了一個統一王朝的開國皇帝。這是中國曆史上,乃至世界曆史上絕無僅有的事情。另外,朱元璋當上皇帝後,也沒有停止步伐,他在位三十多年,成功地建立一個強大統一的明帝國”[110]
  • 廖燕:“明太祖以製義取士,與秦焚書之術無異,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一也。” [111]
  • 馮桂芬《校邠廬抗議.改科舉議》記饒廷襄曰:“明祖以時文取士,其事為孔、孟明理載道之事,其術為唐宗‘英雄入轂’之術,其心為始皇焚書坑儒之心。”
  • 顧炎武《日知錄》卷一六《擬題》:“八股之害,等於焚書,而敗壞人心,有甚於鹹陽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餘人也。”
  • 黃仁宇:明朝采取嚴格的中央集權,施政方針不著眼於提倡扶助先進的經濟,以增益全國財富,而是保護落後的經濟,以均衡的姿態維持王朝的安全。這種情形,在世界史中實屬罕見,在中國曆史中也以明代為甚,而其始作俑者厥為明太祖朱元璋。
  • 魯迅《二心集》:二十多年前,都說朱元璋(明太祖)是民族的革命者,其實是並不然的,他做了皇帝以後,稱蒙古朝為‘大元’,殺漢人比蒙古人還利害。奴才做了主人,是決不肯廢去‘老爺’的稱呼的,他的擺架子,恐怕比他的主人還十足,還可笑。
  • 錢穆:明太祖革命,驅除胡元,複興漢、唐規模,成為當時政治上共同的理想。但明太祖終是一粗人,曆史文化修養不深,他首先反對尊孟子為聖人。他在中國傳統政治史上,做了一件創古未有的大翻案,即是正式下令廢止宰相,改用內閣大學士。照法理講,內閣隻是皇帝的私人辦公廳,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內閣學士也隻是皇帝的內廷秘書,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職。於是皇帝在法理上,便變成在政府裏的真正領袖[112]
  • 顧祖禹:“太祖起自東南,奄有西北,為古今異數。嚐考其用兵之法,實一出於孫吳,攻瑕搗虛,是以所向無敵。夫有取天下之誌,而無取天下之略,自開辟以來,未見有成功者也。太祖明於先後緩急之宜,分合向背之理,始則決機於兩陳,繼直製勝於廟廊,大略同於漢高,精密媲於光武。”
  • 崔瑞德主編《劍橋中國明代史》:這位傑出的開國之君在14世紀40年代,從天災人禍和饑寒交迫的鍾離村,一躍而在1368年在南京登上大寶,他走的這條道路由於他自己的雄心壯誌和力求飛黃騰達的意識,已被有力地強行改造,而使之具有符合那些傳統形式的合理的外貌。他精通怎樣取得帝王統治之術。作為此後的皇帝,他將使這種帝王之術適應他為之著了迷的帝王大業的需要。

家族成員

[隱藏]朱元璋家族
 
 
 
 
 
 
 
 
 
 
 
 
 
 
 
 
 
 
高祖父:(追尊)德祖玄皇帝朱百六
 
 
 
 
 
 
 
曾祖父:(追尊)懿祖恒皇帝朱四九
 
 
 
 
 
 
 
 
 
 
 
高祖母:(追尊)玄皇後胡氏
 
 
 
 
 
 
 
祖父:(追尊)熙祖裕皇帝朱初一
 
 
 
 
 
 
 
 
 
 
 
 
 
 
曾祖母:(追尊)恒皇後侯氏
 
 
 
 
 
 
 
 
 
 
 
父:(追尊)仁祖淳皇帝朱世珍
 
 
 
 
 
 
 
 
 
 
 
 
 
 
 
 
 
祖母:(追尊)裕皇後王氏
 
 
 
 
 
 
 
 
 
 
 
 
 
 
太祖高皇帝朱元璋
 
 
 
 
 
 
 
 
 
 
 
 
 
 
 
 
 
 
 
 
外祖父:(追封)楊王陳公
 
 
 
 
 
 
 
 
 
 
 
 
 
 
母:(追尊)淳皇後陳氏
 
 
 
 
 
 
 
 
 
 
 
 
 
 
 
 
 
外祖母:(追封)楊王夫人
 
 
 
 
 
 
 
 
 
 
 
 
 

父母兄姊

後妃

孝慈高皇後馬氏著大衫半身像
  • 除發妻馬皇後外,朱元璋早年妾室可考證的有孫氏郭氏達氏數人。
    • 對其早期家庭生活亦有諸多傳聞。有甕妃、?妃之說,其原為元順帝宮人,生下朱棣。或說朱梓母達氏為陳友諒妾,朱梓為陳友諒遺腹子。然皆無實證。朝鮮方麵史料稱,周英讚、周誼之女為高麗進獻元朝的貢女,元順帝北逃後,入朱元璋後宮。或認為周妃是其中一人。

明朝官員劉辰所著國初事跡,濠州胡家有女守寡,朱元璋欲納之,其母不從。後聞隨軍在淮安,不曾適人,遣人以書達平章趙君用,請求之。君用以胡氏同其母送至,納之,立為胡妃。

    • 明初俞本所著《紀事錄》,至正十七年(1357年)“故元帥韋德成妻美,上令移居後庭,通而生子,名曰朱生。或諫曰:‘故將之妻,不可納。’遂於本婦配總管胡汝名,朱生隨母往焉。”此前一年七月,韋德成、邵肆領兵攻宣州未成,韋德成溺死,邵肆陣亡。韋德成即寧正養父,而俞本是寧正部屬。龍鳳十三年(1365年),朱元璋“聞相國部下宣使熊義妹色美,欲納為宮人,令都事張來釋為媒,通言於熊義母,允納聘財訖,擇日歸內。來釋啟曰:‘熊氏女許參政楊希武弟楊希聖久矣。’上怒曰:‘汝既為媒,令臣民知吾之過。’立命將士提於內橋,眾刀斫為泥,示眾,追回財禮等物,仍令與楊希聖為婚,希聖終不敢娶。”[114]
  • 朱元璋殺害了很多拘禁在宮中的女人
    • 罪惟錄》提到,朱元璋葛麗妃和李賢妃、鄗寧妃(一說即郭寧妃)用大筐盛著屍體,送出太平門外,胡充妃拋屍城外,1390年處死達定妃,1398年迫李賢妃自縊,天潢玉牒提到迫李淑妃殉葬死。
    • 紀事錄》載,洪武年間宮廷內有大量浣衣罪婦,洪武二十九年,上疑其通外,將婦女五千餘人,俱剝皮貯草以示眾,守門宦者如之。(明初,常見剝皮之刑。朱元璋反腐中常用於貪官。)
    • 朱元璋死後,以妃嬪和宮人進行殉葬。“洪武三十一年七月,建文帝以張鳳、李衡、趙福、張弼、汪賓、孫瑞、王斌、楊忠、林良、李成、張敏、劉政由錦衣衛所試百戶散騎帶刀舍人,進為本所千、百戶,其官皆世襲。以諸人皆西宮殉葬宮人父兄,世所稱朝天女戶者也。[113]

子女

太祖共有二十六子,嫡長子朱標皇太子,其餘皆分封為王,又分封一個從孫為王,使之出鎮全國險要。一部分鎮守北方以防蒙古的侵擾,稱邊王。他們東起遼東,西迄甘肅,各守據點,保衛著邊疆,如燕王朱棣鎮北平(今北京)、寧王朱權大寧(今內蒙古昭烏達盟寧城縣大明城)、穀王朱橞鎮宣府(今河北宣化)等稱為“守邊”九王。餘下則星羅棋布,分駐內地。如周王開封楚王武昌潭王長沙蜀王成都魯王兗州等。諸王中,以北方邊王的勢力最大。如寧王有甲士八萬,戰車六千。而燕王和晉王朱?權力尤高,如中央派來的宋國公馮勝、穎國公傅友德等均受其節製,甚至朱元璋允許此二王擴展其軍事勢力,軍中事大者方才奏聞,但直接導致了建文帝靖難之變。明太祖分封諸子為王,以加強邊防,藩屏皇室。諸王之中,以北方諸王勢力較強,又以秦王朱樉、晉王朱?與燕王朱棣的勢力最大。為防止朝中奸臣不軌,明太祖規定諸王可移文中央捉拿奸臣,必要時得奉天子密詔,領兵“靖難”。同時為防止諸王尾大不掉,明太祖也允許今後的皇帝在必要時可下令“削藩”。

兒子

官方所述,朱元璋前五子生母為馬皇後。曆代以來,這五子生母多有爭議,參見:朱棣生母[115]

姓名 封王 備注
長子 朱標 懿文太子 孝慈高皇後有爭議 常遇春女為太子妃;常氏逝世後,又立妾室呂本呂氏為太子妃。呂妃生其次子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後繼位為明惠宗
二子 shuǎng 秦湣王 孝慈高皇後,有爭議 王保保妹(漢姓為王氏)為正妃,鄧愈女為次妃。
三子 ?gāng 晉恭王 孝慈高皇後,有爭議 謝成
四子 朱棣 燕王 孝慈高皇後,有爭議 有說朱棣生母為?妃或甕妃,靖難之役後登基,是為明成祖。娶徐達女。
五子 朱橚 周定王,初封吳王 孝慈高皇後,有爭議 馮勝
六子 朱楨 楚昭王 胡充妃 王弼
七子 朱榑 齊恭王 達定妃 永樂朝廢為庶人。先後娶江陰侯吳良、安陸侯吳複、衛國公鄧愈之女為王妃
八子 朱梓 潭王 達定妃 洪武朝自焚死。娶於顯女。(無子)
九子 朱杞 趙王 不詳 (幼殤無子)
十子 朱檀 魯荒王 郭寧妃 湯和
十一子 朱椿 蜀獻王 郭惠妃 藍玉
十二子 朱柏 湘獻王 胡順妃 建文朝自焚死。娶吳禎女。(無子)
十三子 朱桂 代簡王,初封豫王 郭惠妃 徐達次女
十四子 yǎng 肅莊王,初封漢王 郜氏  
十五子 朱植 遼簡王,初封衛王 韓妃  
十六子 ?zhān 慶靖王 餘妃  
十七子 朱權 寧獻王 楊妃  
十八子 pián 岷莊王 周妃  
十九子 huì 穀王 郭惠妃 永樂朝廢為庶人(無後)
二十子 朱鬆 韓憲王 周妃 馮誠
二十一子 朱模 沈簡王 趙貴妃  
二十二子 朱楹 安惠王 不詳 徐達幼女(無子國除)
二十三子 jìng 唐定王 李賢妃  
二十四子 朱棟 郢靖王 劉惠妃 郭英女(無子國除)
二十五子 ? 伊厲王 葛麗妃  
二十六子 朱楠 未封王 葛麗妃 (幼殤無封)

女兒

封號 駙馬 備注
長女 臨安公主 成穆貴妃孫氏 李祺李善長 鏡靜[116]
二女 寧國公主 孝慈高皇後 梅殷梅思祖從子  
三女 崇寧公主   牛城  
四女 安慶公主 孝慈高皇後 歐陽倫  
五女 汝寧公主 寧妃郭氏 陸賢陸仲亨  
六女 懷慶公主 成穆貴妃孫氏 王寧 王貞亮王貞慶
七女 大名公主 寧妃郭氏 李堅 有一子李莊
八女 福清公主 安妃鄭氏 張麟張龍  
九女 壽春公主   傅忠傅友德  
十女   成穆貴妃孫氏   早薨
十一女 南康公主 林氏 胡觀胡海 玉華[117]
十二女 永嘉貞懿公主 惠妃郭氏 郭鎮郭英  
十三女   成穆貴妃孫氏   早薨
十四女 含山公主 高麗妃韓氏 尹清  
十五女 汝陽公主 惠妃郭氏 謝達  
十六女 寶慶公主 張氏 趙輝  

殺害駙馬而守寡者包括安慶公主、汝寧公主。臨安公主和壽春公主後人因為是朱元璋後代免被族誅斬首。

後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前總理朱鎔基是朱元璋的直係後裔,屬於朱元璋第十八個兒子岷莊王這一支,朱鎔基是岷藩十九世孫[118]

太祖朱元璋第十一皇子蜀獻王朱椿第二十世子孫朱清時物理化學家。

軼事典故

白話文聖旨

相傳明代天子常以口語發旨,並非朱元璋無能力以文言下筆,即便無能力,亦有翰林詞臣可以代為捉刀潤飾,之所以選擇白話,乃因白話簡便易懂,取其便利也。如明成祖曾將建文帝忠臣的妻子,貶為妓女,當這位女性死亡時,成祖發旨:“分付(吩咐)上元縣抬出門去,著狗吃了!欽此!”

  • 朱元璋白話文聖旨之一:朱元璋時期,某群島有倭寇來犯,地方官吏問咋辦,朱元璋一道聖旨說:“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告訴百姓每(們),準備好刀子,這幫家夥來了,殺了再說。欽此。”[119]
  • 朱元璋白話文聖旨之二:洪武三年(1370年)11月26日給戶部下發的清查登記戶口的指示:“說與戶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隻是戶口不明白哩。教中書省置天下戶口的勘合文簿戶帖,你每(們)戶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將他所管的應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寫著他家人口多少,寫得真著,與那百姓一個戶帖,上用半印勘合,都取勘來了。我這大軍如今不出征了,都教去各州縣裏下著,繞地裏去點戶比勘合,比著的便是好百姓,比不著的,便拿來作軍。比到其間,有司官吏隱瞞了的,將那有司官吏處斬。百姓每(們)自躲避了的,依律要了罪過,拿來作軍。欽此。”[120]
  • 朱元璋白話文聖旨之三:洪武年間,第一任國子監祭酒(校長)宋訥秉承朱元璋的旨意,製訂了許多嚴苛的規章條文,以至於學生中有被餓死吊死的。因此曾引發過兩次學潮。其中第二次學潮是,一位名叫趙麟的太學生,寫了一張沒頭帖子(匿名大字報)。朱元璋聞訊之後,龍顏大怒,下令將趙麟梟首示眾。事情過去十年之後,朱元璋仍然餘怒未消,就跑到國子監訓了一通話。這一通訓話,今天完整地保留在北京國子監的一塊石碑上。全文如下:恁學生每(們)聽著:先前那個宋訥做祭酒嗬,學規好生嚴肅,秀才每循規蹈矩,都肯向學,所以教出來的個個中用,朝廷好生得人。後來他善終了,以禮送他回鄉安葬,沿路上著有司官祭他。近年著那老秀才每做祭酒嗬,他每都懷著異心,不肯教誨,把宋訥的學規都改壞了,所以生徒全不務學,用著他嗬,好生壞事!如今著那年紀小的秀才官人每來署學事,他定的學規,恁每當依著行。敢有抗拒不服,撒潑皮,違犯學規的,若祭酒來奏著恁嗬,都不饒!全家發向煙瘴地麵去,或充軍、或充吏、或做首領官。今後學規嚴緊,若有無籍之徒,敢有似前貼沒頭帖子,誹謗師長的,許諸人出首,或綁縛將來,賞大銀兩個。若先前貼了票子,有知道的,或出首,或綁縛將來嗬,也一般,賞他大銀兩個。將那犯人淩遲了,梟令在監前,全家抄沒,人口發往煙瘴地麵。欽此!”
  • 朱元璋賜外甥曹國公李文忠詔令:“老舅家書付保兒:教你知道驢馬(驢馬即朱元璋之侄、大都督朱文正小名)做的人。當自從守住江西,好生的行事不依法度。近來我的令旨,為開按察司衙門,他三日不接,我言教在江上打著船,便似叫化的一般。他又差人往浙西城子裏官賣物事,及至開我令旨,不許軍民頭目來聽。密行號令,但有按察司裏告狀的,割了舌頭,全家處死。在那裏奸人家妻女,多端不仁。我禁人休去張家那下買鹽,他從江西自立批文,直至張家鹽場買鹽,江上把截的不敢擋,盡他往來。南台城裏倉與庫四處,俱各有物,其餘多等不仁不孝的勾當。我心裏悶,說不的許多。保兒且知道這幾件。你父親到時,自有話與他說也。保兒守城子,休學驢馬。你想你母親,你便休惱我。凡事依首領官行,那家好男子,他好公主的父親,以致這弟(闕)做的事。好驢馬所言。驢馬者,朱文正也。的令史都弄(此下年久損落不可考)”[121]
  • 朱元璋白話文聖旨之四:《諭西番罕都必喇等詔》:“奉天承運的皇帝教說與西番地麵裏應有的土官每知道者,俺將一切強歹的人都拿了,俺大位子裏坐地有。為這般上頭,諸處裏人都來我行拜見了,俺與了賞賜名分,教他依舊本地裏麵快活去了。似這般嗬,已自十年了。止有西番罕東畢裏巴一撒他每這火人,為甚麽不將差發來,又不與俺馬匹牛羊?!今便差人將俺的言語去開與西番每知道,若將合納的差發認了,送將來時,便不征他;若不差人將差發來嗬,俺著人馬往那裏行也者!教西番每知道。俺聽得說,你每釋伽佛根前、和尚每根前好生多與布施,麽道那的是十分好勾當,你每做了者,那的便是修那再生的福。有俺如今掌管著眼前的禍福哩,你西番每怕也那不怕?你若怕時節嗬,將俺每禮拜著!將差發敬將來者!俺便教你每快活者,不著軍馬往你地麵裏來,你眾西番每知道者!”
  • 朱元璋白話文聖旨之五:洪武八年(1375年)給西安行都衛下發的關於接待烏思藏僧人的指示:“皇帝聖旨,中書省官我根前題奏,西安行都衛文書裏呈來,說烏思藏哈爾麻剌麻卒爾普寺在那裏住坐修行。我想修行是好的勾當,教他穩便在那裏住坐,諸色人等休教搔擾。說與那地麵裏官人每知道者。”

嗜殺

明朝馬生龍所著《鳳凰台記事》記朱元璋嗜殺諸事[122]

  • 高皇微行大中橋傍,聞一人言繁刑者,語近不遜。上怒,遂幸徐武寧第,武寧已出,夫人出迎,上問:“王安在?”夫人對以:“何事、在何所。”夫人欲命召,止之。乃曰:“嫂知吾怒乎?”夫人謝:“不知。”因大懼,恐為王也,叩首請其故。上曰:“吾,為人欺侮。”又請之,上怒甚,不言。久之,命左右往召某兵官,帥兵三千,持兵來,上默坐以待之。夫人益懼,以為決屠其家也,又不敢呼王。少頃兵至,上令二兵官,守大中、淮清二橋,使兵自東而西,誅之,當時頓滅數千家。上坐以伺,返命乃興。
  • 元宵都城張燈,太祖微行至聚寶門外,見民間張一燈,上繪一大足婦人,懷一西瓜而坐,上意其有淮西婦人大足之訕,乃剿除一家九族三百餘口,鄰裏俱發充軍。
  • 洪武中,歐陽都尉挾四妓飲,事覺,逮妓急,妓分必死,大毀其貌,以往。一老胥謂曰:“予我千金,能免爾死。”妓與之半。胥曰:“上,位神聖,寧不知若曹之侈肆?慎不可欺,當如常貌,更加飾耳。”妓曰:“何如?”曰:“須沐浴靚潔,以脂粉香,澤麵與身,令香透徹而肌理,極其妍豔。首飾衣裝,悉以金寶錦繡,雖裏衣褻裙,不可以寸素間之。務窮盡妖麗,能奪目蕩心則可。問其詞,一味哀呼而已。”妓從之。比見上,上令自陳,妓無一言,上顧左右曰:“綁起,殺了。”妓解衣就縛,自外及內備極華爛,繪彩珍具堆積滿地,照耀左右,至裸體,膚肉如玉,香聞遠近。上曰:“個小妮子,使我見,也當惑了。那廝可知哩。”即叱放之。

貼春聯和吃月餅

  • 朱元璋在南京定都以後曾令“公卿士庶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123],還要求對聯所用的紙箋必須朱砂染色,名為“萬年紅”。“紅”和“朱”同義,寓意為大明王朝江山永固。[124][125][126]
  • 早在徐達攻下元大都之後,朱元璋曾命以當年起兵時秘密傳遞消息所用“月餅”作為賞賜群臣的節令糕點[124]。在八月十五中秋節吃月餅的同時還流傳著“八月十五殺韃子”的傳說[127]

喝茶講和

朱元璋起兵時,進軍徽州。當時在黃山腳下有兩個大戶人家,一個是程家一個是鮑家,兩家結怨已久,經常發生爭執。兩家聽聞朱元璋在徽州,便想由讓他主持個公道[128]

麵對兩家的各執一詞,朱元璋有心化解恩怨卻無計可施,當時跟隨朱元璋的劉伯溫獻上一條妙計。於是,朱元璋請兩家人進了軍營裏,說要請他們兩家一起喝茶。當地有好茶葉,但是軍營裏卻沒有喝茶用的茶壺茶具。朱元璋把情況告訴程、鮑二人,倆人立刻派家丁回家去取。程、鮑二人為了爭麵子拿了許多上好的茶具來,朱元璋對於每家的茶具都仔細觀摩,後又細細詢問。在一問一答間,三人把注意力放在了茶壺上,局麵一片祥和。在這樣的氣氛中,朱元璋巧妙勸說二人,讓他們重歸於好。劉伯溫在一旁突然大笑起來,稱讚朱元璋這“喝茶講壺”的辦法英明。不過,劉伯溫是浙江人,這壺字的發音從他嘴裏一出,變成了“和”字的發音。從此以後,喝茶講和的傳統,就在黃山腳下流傳下來[128]

藏寶圖

位於浙江金華婺城區雅畈鎮和安村附近山崖上,當地的驢友發現了許多神秘摩崖石刻,大大小小的文字,工整有力,但年代久遠,風化嚴重,難以辨認。聽村裏老人說,這些‘天書’是朱元璋在南山避難時留下的藏寶圖。金華市文物局專家蔣金治表示,發現一塊石頭上留有明朝的年號,該石刻大約是元末明初石刻[129]

相關爭議

相貌之爭

民間流傳的朱元璋長臉畫像

朱元璋畫像存世有兩種版本,一為明清宮中所藏禦容,方臉虯髯,一為世間所流傳的長臉版本。明朝陸容菽園雜記》卷十四稱“太祖嚐集畫工寫禦容,多不稱旨。有筆意逼真者,自以為必見賞,及進覽,亦然。一工探知上意,稍於形似之外,加穆穆之容以進。上覽之,甚喜,乃命寫數本以賜諸王。蓋上之意早有,而他工不能知也”,意指現存前一版本的朱元璋畫像曾經美化。

張萱《疑耀》則稱“先大夫令滇時,從黔國邸中模高皇禦容,龍形虯髯,左臉有十二黑子,其狀甚奇,與世俗所傳相同,似為真矣。餘值西省,始得府所藏高、成二祖禦容,高皇帝乃美丈夫也,須髯皆為銀絲,可數,不甚修,無所謂龍形虯髯、十二黑子也。”,意指現存前一版本的朱元璋畫像才是真實形象。談遷在《棗林雜俎》認為民間流傳的版本是因為“太祖好微行察外事。微行恐人識其貌,所賜諸王侯禦容一,蓋疑像也。真幅藏之太廟。”[130]
另外,明朝張瀚《鬆窗夢語》稱:“成祖之容大類太祖,但頤間多髯,二縷長垂至腹。內侍相傳,上每進膳,用金鉤掛髯於耳。又聞袁柳莊雲:‘紫髯過臍,即登九五。’太宗每自拂其須,後果至腹始即位。”,現代學者認為明清宮中所藏的方臉虯髯禦容,比較更接近朱元璋的真實形象[131]

文字獄

朱元璋曾借魏觀案興文字獄,處死詩人高啟

張宏傑《朱元璋傳》認為,李成桂以權臣篡位,極度希望得到朱元璋的承認,所以他對朱元璋一直畢恭畢敬,忍氣吞聲,極力討好。不論從哪個角度,他都不可能在表文中故意諷刺朱元璋。朱元璋鄭重其事地在外國表文中大挑毛病,隻能說明,他的心理變態已經嚴重到十分極端的程度了。

世人傳言說朱元璋因“光”“則”字殺人,但此事真實性受到學界廣泛懷疑。

徐禎卿翦勝野聞》及趙翼廿二史劄記》中記載,洪武中翰林官徐一夔在賀表裏寫到“光”字和“則”字,被朱元璋認為是諷刺自己當過和尚和反賊,於是被殺[132]。但據學者陳學霖考證,徐一夔壽至八十餘歲,死於惠宗建文二年,故以上記載當係謬傳[132]

在《大明禦製皇陵碑》裏,朱元璋本人並未隱瞞自己出家和參加起義的舊事,倒是坦承了這段在士大夫看來不堪的曆史[132]

所有跟帖: 

說他了不起是針對他那個時代來說的,評價一個曆史人物不能脫離他那個時代的背景及曆史局限性,不能用現在的價值觀去衡量曆史人物 -競選- 給 競選 發送悄悄話 競選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2/16/2023 postreply 01:13:02

殺功臣,太野蠻愚昧,不如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文明。橫向比,當時西方在搞文藝複興。何來什麽了不起? -郭大平- 給 郭大平 發送悄悄話 郭大平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2/16/2023 postreply 03:32:40

毛澤東從他得到不少啟發。可惜這麽做是有報應的。明朝到了第三代就找不到老將護駕,結果血洗宮廷。毛澤東甚至到不了第二代。 -空城之主- 給 空城之主 發送悄悄話 空城之主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2/16/2023 postreply 06:38:21

說的不正是國民黨蔣介石嘛。殺宋教仁廖仲愷鄧演達汪精衛楊永泰。 -申芝堂主- 給 申芝堂主 發送悄悄話 申芝堂主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2/16/2023 postreply 06:49:59

紅粉戴的是自製的偏視鏡。你連蔣介石暗殺幾個都看得清清楚楚,卻看不見文革上萬的係統性整肅?光屁股笑破褲子。 -空城之主- 給 空城之主 發送悄悄話 空城之主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2/16/2023 postreply 08:50:36

不要動不動給人戴帽子,蔣介石濫殺暗殺你肯定忽略的。 -申芝堂主- 給 申芝堂主 發送悄悄話 申芝堂主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2/16/2023 postreply 08:55:53

說的是各朝太祖,你扯哪去了。老蔣殺的人還不及高敬亭多,地位從來沒有統一大陸。你摸不到墳山亂磕頭,抬舉老蔣了。 -空城之主- 給 空城之主 發送悄悄話 空城之主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2/16/2023 postreply 09:06:44

你是看到墳頭就磕頭,蔣創立第二民國居然錯過 -申芝堂主- 給 申芝堂主 發送悄悄話 申芝堂主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2/16/2023 postreply 09:14:56

杯酒釋兵權,中華從此失卻漢唐雄風。 -信筆由墨- 給 信筆由墨 發送悄悄話 信筆由墨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2/16/2023 postreply 07:42:07

狡兔死,走狗烹,其實是個偽命題,無科學根據。始皇,劉邦,世明,趙宋,甚至滿清,都沒怎麽屠戮功臣。朱,毛,走了偏鋒也。 -郭大平- 給 郭大平 發送悄悄話 郭大平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2/16/2023 postreply 10:53:59

開國前英武絕倫,建國後。。。。 -彎刀月- 給 彎刀月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2/16/2023 postreply 13:21:00

朱元璋也是略輸文采。在他打敗陳友諒,張士誠後,意氣風發,渡過長江北伐元朝時,他就沒留下什麽千古名句 -f2022f- 給 f2022f 發送悄悄話 f2022f 的博客首頁 (269 bytes) () 12/17/2023 postreply 11:53:39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