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軍時期,張雲逸見戰士們生活艱苦,就連抽過的煙頭都不舍得扔,內心頗為觸動的他,便自費42元創辦第一家軍中煙廠。
在淮南抗日根據地,42元淮南幣原本可以買上一頭大肥豬,部隊因此也笑稱“一頭大肥豬換來一個大煙廠”!陳毅元帥還特意為其取了“飛馬”的名字,寓意革命發展萬馬奔騰。
1941年,葉挺將軍遭國民黨囚禁,新四軍的處境艱難。張雲逸不得不頂替葉挺將軍的位置,帶領新四軍繼續奮戰。
為了讓新四軍渡過難關,張雲逸迫不得已將戰士們的生活標準一降再降。
張雲逸直接找到供給部部長胡弼亮,和他商量在淮南軍區創辦一家煙廠,既能夠滿足戰士們抽煙的需求,還能夠借此盈利,籌集軍費。
1942年,張雲逸僅僅花費42塊大洋,就將一個二手煙廠盤下來,當時戰士們都笑稱:“一頭大肥豬的價錢換來一個煙廠,值!”
張雲逸打算給部隊的煙廠取一個響亮的名號,便找到陳毅元帥讓他出出主意。
拿著手裏的香煙,陳毅元帥直言:“這是我們新四軍淮南根據地生產的,一定要有革命意義,就叫‘飛馬’吧!寓意革命事業如同駿馬奔騰,一路向前!”
“飛馬”香煙有了名號後,戰士們“抽煙難”的問題被徹底解決。
而隨著煙廠生產逐漸步入正軌,幾乎占據了淮南一帶地煙草市場,利潤也極為可觀。
在“飛馬”香煙的大力支持下,戰士們的生活條件因此大為改善。
張雲逸前往延安開會時,毛主席還特意讓他帶上兩包,而即便是在敵占區,“飛馬”香煙也大受歡迎。
毛主席在抽過“飛馬”香煙後,也對其讚不絕口,直言:“‘飛馬’香煙是為抗戰服務,為根據地服務!”
而在日偽軍中,嗜煙如命的煙鬼並不少,聽說毛主席都對“飛馬”香煙給予極高的評價,自然也想嚐一嚐“飛馬”香煙的滋味。
按照主席的指示,張雲逸想到可以借助“飛馬”香煙換取情報。
因此,即便這些日偽軍開出大價錢,煙廠都隻有一個回應:“不賣!”
經過多方打探後,偽軍才得知“飛馬”香煙背後的靠山是新四軍,而作為生意人,新四軍不是不賣香煙,而是需要更有價值的東西置換。
在“飛馬”香煙的蠱惑下,毫無立場的日偽軍心甘情願帶著各種情報,爭先恐後地去交換“飛馬”香煙。
物超所值的“飛馬”香煙,不僅為新四軍解決了軍費開支問題,而且還讓我黨探明日寇諸多軍事部署。
而張雲逸的下一步計劃,則是把“飛馬”香煙買賣到日軍部隊中。
由於當時日寇對軍中用品把控較為嚴格,中國香煙很難進入日軍部隊流通。
經過多方打聽,張雲逸才知道日軍中流行“大英牌”香煙。
於是張雲逸便讓人四處搜集大英牌香煙的煙盒,隨後讓“飛馬”香煙改頭換麵。有了“大
英牌”香煙的保護殼,“飛馬”香煙便神不知鬼不覺逃過檢查,成功打入日寇內部。
而“飛馬”香煙的製作技術,在色、香、味、煙絲以及煙灰等諸多層麵,皆超過了當時的名牌貨“大英”牌香煙。
日寇抽上煥然一新的“大英”牌香煙後,也在驚歎香煙的口感似乎提升不少,冥冥之中為新四軍的軍費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1943年年底,在上海大行其道的“飛馬”香煙,成功在上海開設分廠,規模進一步擴大,每月的利潤也達到四五十萬,足以支持新四軍購買布匹、糧食甚至彈藥。
1944年,華北遭遇大旱災,煙廠還拿出了 1600萬巨款,幫助百姓們抗洪搶險。
從張雲逸最初42元的啟動資金,到大手一揮拿出1600萬賑災款,“飛馬”香煙僅僅用了兩年時間。
抗戰勝利後,“飛馬”香煙搬遷到山東,在濟南地區繼續生產。一部分煙廠職工被派遣到第三野戰軍,將“飛馬”香煙的製作工藝繼續延續。
直到1992年,在見證新中國成立、實行改革開放的“飛馬”香煙,風靡中國50多年後,才正式退出曆史舞台。
從最初的高檔品牌,到普通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大眾產品,“飛馬”不單單是一種香煙,而是承載了一代人情感的精神寄托,是屬於中國的寶貴回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