腥風血雨裏的南明短命王朝(六十八)

來源: 玉米穗 2023-12-04 09:45:34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5432 bytes)

孫可望投降清朝後,為了取悅於清廷,不僅提供了永曆朝廷軍事機密等各方麵的情況,獻上了滇黔地圖,還為清軍進攻提供了一批熟悉地形的向導。清廷在孫可望的大力配合下“以大兵分三路趨雲南”。雖然清廷出於種種考慮沒有讓孫可望親赴前線,但還是充分利用了他過去在大西軍和永曆朝廷中的特殊地位,加強了政治攻勢。當清兵分三路進軍時候,孫可望派人攜帶手書招降諸將帥,聲言自己已經“受王封,視親王,恩寵無比。諸將降者皆得予厚爵,非他降將比。惟定國一人不赦”。這以後,永曆政權在軍事上節節敗退,不少原大西軍係統的將領倒戈投降清廷,孫可望的現身說法無疑起到了很大的瓦解軍心作用。李定國支持的永曆朝廷的覆亡雖然源自多種原因,但清廷利用孫可望原來的地位和關係竭力進行瓦解,無疑是極其重要的原因之一。

從順治十五年(1658)起,清軍向西南的進兵頗為順利,這裏麵自然有孫可望的一份“功勞”。然而,孫可望本人在清廷的地位卻隨著永曆朝廷的衰微逐漸走向沒落,曾經紅極一時的義王越來越感到自己的日子不好過。順治十六年(1569)閏三月,有人揭發孫可望放債取利等事。順治皇帝明知這種事情在滿洲八旗中是司空見慣的,卻故意利用此事貶損孫可望的政治地位。他派內閣學士馬邇吉到孫可望的住宅宣讀諭旨,先訓斥一番,然後宣布寬假其罪。孫可望於驚懼之餘,連忙上奏本解釋自己放債的經過:“前蒙皇上賞給銀兩,臣恐花費,借與天津衛民鄧時增銀一千兩,有文約可據。緣臣初到京城,其人之賢愚,臣不得知。”接著向順治帝搖尾乞憐,陳述自己“鬱積之苦衷並所以招尤招謗之原”。他說:“臣於明季失身行伍,浪跡疆場,各處人民遷徙逃亡不無失所,此怨臣者有之;今臣叨膺寵眷,無寸功可紀,一旦錫以王爵,此忌臣者有之。再可慮者臣下文官如吳逢聖,武官劉天秀等百有餘員蒙皇上格外加恩,官爵太重。每見出入朝班,諸人睨目而視,臣知朝廷有逾分之典,眾心騰沸之端也。然怨忌即積於心,詬害自生於外,謗議之事,久知不免。”

此後,孫可望的處境益發難堪了,“神龍失勢,與蚯蚓同”。順治十七年(1660)六月,孫可望被迫上疏請求辭去義王封爵和冊印。這時,南明永曆皇帝雖然已經逃入緬甸,西南大勢已定,但以李定國為首的明軍殘部仍在邊境地區堅持鬥爭。清廷覺得把孫可望徒有虛名的義王封號撤掉並不策略,因此順治皇帝特地發布了聖旨,寬慰孫可望,保留封號。

就在這一年的十一月二十日,孫可望忽然死了。官方說法是病死,真相如何頗為蹊蹺。清初史家有說孫可望是“隨出獵被射死”的;也有說“封為義王,尋被酖”的。康熙八年清廷欲招安據守台灣的鄭經。鄭經回信不無諷刺地說:“貴朝寬仁無比,遠者不問,以所聞見之事如方國安,孫可望,豈非竭誠貴朝者,今皆安在?往事可鑒,足為寒心。”可見,孫可望死得蹊蹺在當時一定流傳得很廣。

孫可望死後,朝廷命其子孫征淇襲封義王。幾個月後孫征淇病死,弟孫征淳承襲。順治十八年(1661),吳三桂等領兵進入緬甸,永曆帝被俘回昆明縊殺。次年康熙改元,李定國也病歿於邊境。孫可望家族對於清廷而言已經失去利用價值,清廷的“恩典”也就逐步降格。康熙七年(1666)朝廷下令將義王孫征淳的年俸從五千兩減為三千兩。十一年,孫征淳病死,其弟孫征灝請求襲封。禦史孟熊飛上疏說孫可望“前有重大之罪,後無纖微之勞。我國家格外殊恩,授以義王顯爵,及伊身死,已襲替二次。------請將孫可望王爵停其襲替,或減等降封”。經議政王,大臣會議,降封為慕義公。孫征灝死後,其子孫宏相再降襲一等輕車都尉。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六月,清廷終於決定:“孫可望子孫所有世職,嗣後不必承襲。”從此孫可望家族在政治舞台上消失了最後的蹤跡。(待續)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終於看到孫可望死了。 -立竿見影-1- 給 立竿見影-1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2/04/2023 postreply 12:25:23

可以了,世襲了100多年,子孫享福了。 -hkzs- 給 hkzs 發送悄悄話 hkzs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2/04/2023 postreply 14:00:41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