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宗教大覺醒運動對美國社會的影響

來源: 狄冠元 2023-12-03 17:56:58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25807 bytes)

https://www.9marks.org/

1) https://mp.weixin.qq.com/s/WM_-sJLzMA1vGDTExhu8mA

【教會曆史】第十講:大覺醒——愛德華茲與懷特腓

三一之家 2017-04-18 20:18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健康教會九標誌 Author 健康教會九標誌

 

 

馬太福音5:14 你們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隱藏的。

 

 

導論

 

上周,我們講到有一群牧師和信徒領袖們希望從英國國教內部改革教會,使教會能夠被“淨化”和更加合乎聖經,這些人因此被稱為“清教徒”。在遭遇逼迫的時候,有一些清教徒逃往歐洲大陸,隨後又遷移到新大陸——北美洲。

 

到達北美洲的先驅者們並不僅僅是清教徒,也有商人和探險者。他們最先抵達的是今天的馬薩諸塞州(麻省)。不同的移民們建立了不同的殖民地。這些到達美洲大陸的清教徒、“朝聖者”和其他商人、探險者們對於應當如何組織社會有不同的觀點。新英格蘭地區(今天以波士頓為中心的東北部六個州)以清教徒為主,並且主張建立“聖約”的社區。

 

在整個十八世紀的後半葉,在北美洲的新教基督徒們經曆了一係列的複興,這段時間被稱為“大覺醒時期”,又稱“第一次大複興”。可以說這次複興為美洲大陸的居民們建立了共同的社會身份和宗教身份,催生了美國革命,深遠地影響了福音派神學思潮。

 

 

美國清教徒:十七世紀的生活和思想

 

一、盟約神學

清教徒對教會和基督徒生活的神學可以總結為“盟約神學”,在盟約神學中:“盟約”就是一個約定。對於個人來說,一個人得救是因為神把基督的義給予了他,代替了他所犯的罪。這是“恩典之約”,神給我們信心並且與我們立約。教會是由基督徒們彼此立約來組成的,為要事奉神和榮耀神。

 

神同樣與列國立約。如果自然災害發生,這就是神在警告那些沒有按照立約的責任而生活的國家和國民。自然災害是神在呼籲祂的百姓悔改。所以根據“盟約神學”,一個社會應當全部是由基督徒構成的。屬靈生活和世俗生活是聯係在一起的,整個社會都建立在神的百姓與上帝建立的盟約之上。在清教徒城鎮——如果你有機會去美國東部的新英格蘭地區——教堂是城鎮的中心,城鎮的布局圍繞著教堂展開。

 

那麽,進入這一整體性盟約的起點是什麽呢?是嬰兒洗禮。借著嬰兒洗禮,一個人成為教會的成員,也因為他是教會的成員,所以他有資格參與公共事務和投票。對於第一代的清教徒而言,整個體係都沒有問題,因為第一代清教徒移民絕大部分都是重生的基督徒,所以他們才付了那麽大的代價背井離鄉到美洲大陸來。但是這一情況慢慢地發生了改變。

 

二、“半途盟約”

對於主張嬰兒洗禮的清教徒來說,“洗禮”意味著恩典之約的“印記”。但是在清教徒的第二代中,很多人雖然受了嬰兒洗禮,但卻並沒有真正相信基督,他們也開始遊離於教會之外,甚至根本沒有教會生活。當他們的孩子出生的時候(第三代),清教徒們就麵臨著一個兩難:他們認為應該讓真正重生得救的基督徒加入教會成為成員。他們同時想要讓教會繼續影響社區和政府,包括影響這些第三代的孩子。

 

在1662年,他們做出了一個決定:允許教會中並未真正歸信基督的成員的孩子接受嬰兒洗禮,但是這些孩子不能夠領主餐。這被稱為是“半途盟約”(Half-Way Covenant),因為這些第三代的人並不被真正看作是基督徒,但同時仍然是教會成員。這樣,個人、教會和社會仍然是聯係在一起的。“半途盟約”帶來了很多的後續問題,這讓我們看到清教徒們建立的社區很快受到世界的影響並向世界妥協。

 

三、教育

對英國的清教徒運動而言,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非常重要,這兩所大學為清教徒運動培養了大量人才。當清教徒們來到美洲大陸的時候,他們也充分重視教育的重要性。清教徒們意識到,要讓後代敬虔,他們首先要能看聖經,他們要能看聖經,就需要普及的基本教育和訓練傳道人的高等教育。

 

在1636年,清教徒們在馬薩諸塞州的劍橋建立了哈佛大學。哈佛大學是“山寨”了劍橋大學的以馬內利學院(Immanuel College),連地名都拷貝了英國的地名。建立哈佛大學目的是訓練和裝備傳道人。但是哈佛大學很快被世界影響,開始接受自由派神學的影響,偏離了純正的基督教信仰。清教徒們認為建立另一間大學、多一些選擇會更好。於是在1701年,康乃狄克州的清教徒們建立了耶魯大學。耶魯大學建校時的校規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這間學府在建立之初時的目的是什麽:

 

所有的學者都要按照神的話語敬虔地、無可指責地生活,他們需要殷勤地閱讀聖經——聖經是真理之光的泉源,也需要持續地參加公開或私下的敬拜。……本校的每一位學生都要在行為和言語上對自己的教師顯出足夠的尊敬和敬畏……任何情況下都不得使用爭競的、不尊重的語言或是對抗教師。

 

四、約拿單·愛德華茲(1703-1758)

 

1. 愛德華茲·簡介

愛德華茲是耶魯最早的畢業生之一。他十三歲進入耶魯學院,接受嚴格的人文課程訓練。他精通拉丁文、希臘文與希伯來文,所寫的自然科學論文顯示他具有罕見的觀察輿分析能力。而神學方麵,他對牛頓和洛克的思想特別感興趣,他們對他的影響在日後產生了深遠的意義。人們普遍認為他是北美洲最偉大的一位學者和思想家,他是一位神學家、一位哲學家,他同時也是一位傑出的心理學家和自然科學家。他的生活和思想很好地反映了十八世紀美國的基督教神學。

 

2. 愛德華茲·早期生活

愛德華滋於1703年10月5日在美國東岸康乃狄克州的溫莎鎮(Windsor)出生,在十一兄弟姊妹中排行第五,但卻是唯一的兒子。父母都是出身於敬虔清教徒後代的家庭:父親是公理會的牧師;母親是北安普敦(Northhampton)極具影響力的教牧領袖斯托達(Solomon Stoddard)牧師的女兒,他自幼在家受虔誠的宗教教育熏陶。

 

愛德華茲從小就顯現出恩賜,他花很多的時間在田野裏、在鎮外,思想創造和創造主。1716年,也就是13歲的時候,他進入耶魯學院,四年後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1720年畢業,繼續在校研讀神學,同時受聘服侍於紐約的一間小教會——蘇格蘭長老會。

 

3. 愛德華茲·在耶魯(1716-1721)

在耶魯的時候,他對神學和聖經研究、聖經語言、啟蒙運動所推動的科學和哲學都非常感興趣。他也注意到啟蒙運動給傳統的基督教信仰帶來的挑戰,為了回答這些挑戰,他深入地學習正統的基督教神學。然而他在人的罪、神的恩典和主權這兩件事情上有很大的掙紮,無法確信。

 

在1721年,也就是愛德華茲18歲時,根據他的自述,神在情感、理性和靈性上都給他特別的帶領,讓他認識到他需要救恩,以及神已經在他的心裏工作來拯救他。愛德華茲默想提摩太前書1:17所說的:“但願尊貴,榮耀歸與那不能朽壞、不能看見、永世的君王,獨一的神,直到永永遠遠。”這段經文讓愛德華茲對神有了全新的認識,他在日記中這樣寫道:“我的靈裏好像有什麽東西滲透了進來,一種神聖的榮耀進入我的心中,這是一種我以前從未有過的感覺。”

 

從某種意義來說,愛德華茲其實使用他的餘生都在默想、反映和擴展這種神聖的榮耀,他幫助人們認識神的偉大、神的超越和神的榮耀。

 

4. 愛德華茲·北安普頓

應外公斯托達(Solomon Stoddard)牧師主理的教會之邀,愛德華茲於1727年開始在馬薩諸塞州的北安普敦出任聖公會副牧師。

 

斯托達是康乃狄克河峽穀當之無愧的、最有影響力的屬靈權威,也受到信徒們的愛戴。北安普敦在波士頓的西郊,這間教會在新英格蘭地區也頗有聲望。愛德華茲在那裏作為副牧師服事了三年,並在1729年斯托達去世後升任主任牧師。

 

5. 愛德華茲·第一次大複興

斯托達講道有能力,聲譽也很好,卻主張“半途盟約”(Half-Way Covenant)。如此一來,信與不信的界限無形中消失、混雜了,既然聖與俗仿佛一體,基督徒也就沒有必要分別出來過聖潔生活,以致信徒反應淡漠,而更大多數是不冷不熱。愛德華茲和當地其他的牧師都感受到教會昏睡的情形,不隻信仰生活,就連道德生活也鬆懈不堪,他因對人的靈魂極其關心,多次想改革這種情況。

 

在愛德華茲開始牧會後,教牧事工占據了他幾乎全部的時間。從早上4點或者5點開始,他一天用十三個小時學習、回複信件、寫作,以及預備自己的講道。他認為宣講神的話語是他作為牧師對教會最重要、最基本的服事。他的講章和作品迅速地傳播開來。

 

從1731年到1734年,他看到人們對屬靈的事物開始感到興趣,好像複興的火在那個地區蔓延開來。愛德華茲對此感到興奮,並在給朋友的信中提到了這一現象。後來在1737年,他將屬靈複興現象的觀察和報導,寫成一本書,是《神奇妙工作的忠實記述》(Faithful Narrative of the Surprising Work of God),同時在倫敦和波士頓出版,到1738年末,已經再印了許多版。此書被普遍傳誦,為“大覺醒運動”作了準備。他這樣描述當時的屬靈複興:

 

在整個鎮上,人們都迫切地關注信仰所揭示的偉大事情,他們也關心未來永恒的世界。無論年齡、無論文化程度,那叫枯骨複活的聲音在他們當中回蕩。所有其他的信仰和其他的“屬靈”觀點都被迅速地丟棄,所有的談話都建立在上帝的榮耀和永恒之上,除了那些必須的日常對話以外。其他跟宗教信仰無關的話題都很少被提到或聽到。人們的思想和意念都奇妙地從世界轉離開,世俗生活對我們似乎已經沒有什麽吸引力。

 

6. 愛德華茲·《聖靈將神超自然之光直接照徹人心》,1733年傳講,1734年出版

這是當時最重要的一篇講章。這篇講章的首要關注是:分辨基督徒經曆的真正核心,特別是要分辨知識主義和情感主義。在這篇講章中,愛德華茲解釋說,神使用一種直接的方式與祂的百姓溝通,這種溝通是超越理性的,是單單依靠理性無法企及的。

 

一個真正重生的人,神也給他一個全新的能力,讓他能夠理解跟神有關的事,能夠理解基督的美麗和基督的偉大。這種能力是不信的人所不會擁有的。

 

愛德華茲在這篇講章中做了這樣的一個比喻,他說“這就像你知道蜂蜜是甜的,擁有這一理性知識,和你嚐過蜂蜜的滋味、感覺過它的甜,這兩者是不一樣的。”所以,被聖靈重生的信徒“不僅僅在理性上知道神是榮耀的,而且在心裏還品嚐到神的榮耀是什麽滋味的。”

 

由於愛德華茲忠心的布道,他的講道很快地傳遍了北安普頓和周邊的小鎮,很多人或者因為他的講道而重生、成為真基督徒並嚐到這種真信仰的滋味,或者原本冷淡退後的信仰得到了更新。

 

7. 愛德華茲·北安普敦複興的冷卻

雖然知道基督最後必然得勝,但是愛德華茲也明白撒旦在竭力地攪擾和播撒稗子,而撒旦的目的很簡單,就是停止福音的傳講。

 

在1735年6月,愛德華茲的一位叔叔Joseph Hawley,因為對自己的罪充滿絕望,也對救恩充滿疑惑,最後選擇了割喉自殺。Hawley是教會的成員,也是北安普頓的一位德高望重的領袖。愛德華茲心情沉重地寫道:“這一消息很快給我們帶來了沉重的打擊和影響。”這一事件也給這位年輕的牧師帶來困擾,他很努力地想要理解這件事情,他稱之為“神可怕的護理。”雖然Hawley的自殺幾乎結束了北安普頓的複興,但是愛德華茲卻仍然忠心地在教牧的崗位上服事。這一悲劇成為愛德華茲的一個重要提醒和警告:一個敬虔的複興很可能變成隻是一個過度的情感經曆而已。

 

8. 愛德華茲·“大覺醒”

康乃狄克峽穀和北安普頓的複興很快地影響了北美其他殖民地,甚至影響到了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士等地。也湧現了其他的複興布道家,包括長老會的坦能特兄弟(Tennent Brothers)和塞繆爾·戴維斯(Samuel Davies)。

 

大覺醒的幾個要素:巡回布道家、簡單易懂的信息,卻紮根於福音、既用理智分析吸引人,也用真實的情感影響人、帶來教會成員數量的增長、同時也強調個人與神之間的關係。

 

五、喬治·懷特腓(1714-1770)

 

1. 懷特腓·簡介

懷特腓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超過了其他的布道家,也超過了愛德華茲。喬治·懷特腓是英國人,也是聖公會(英國國教)的牧師。他畢業於牛津大學,是衛斯理兄弟的好朋友。懷特腓在英格蘭的布道激勵了很多人悔改、離棄罪中的生活,並信靠基督得救恩。

 

懷特腓的聲音非常響亮,他的講道往往有非常戲劇化的表現能力,也對失落的罪人宣講福音極有激情。在英格蘭,他很有爭議,因為他直接批評很多聖公會的傳道人是沒有重生的。同時,他選擇不僅僅在教堂布道,而且也在野外、在田地裏、在露天廣場甚至市場裏布道。

 

他有一個折疊的講台,無論到哪裏他都會帶著,以便隨時站上去講道。聽說懷特腓要講道,數千人會跑去參加,有的時候甚至會有兩三萬人聚集聆聽他的講道。在那個時候沒有擴音器,他完全靠自己的聲音布道。有的人是出於好奇來聽道,有的人是出於靈性的饑渴而來聽到,還有一小部分人是為了製造麻煩而來聽道。

 

有一次,他在英格蘭的一個公園布道。有人帶著石頭、臭雞蛋和死貓來聽道,並且在他講道時扔到懷特腓的身上。懷特腓勇敢地講完了自己的信息,並帶領很多人——包括一些暴徒——歸信了基督。

 

2. 懷特腓·來到新大陸

1738年,懷特腓在佐治亞州建立了一間孤兒院。1739年,懷特腓來到賓夕法尼亞州和其他南方殖民地開始布道。可以說,懷特腓是美國第一個“名牧”:很多人跋涉數裏地來聽他講道。報紙報道和預告他的行程,並且會有記者到場采訪和發稿。懷特腓很好地利用各種傳媒工具,因為他非常希望更多的人能夠來聽到福音的信息。

 

3. 愛德華茲與懷特腓

愛德華茲開始讀到年輕的懷特腓所取得的成就。在1740年,愛德華茲寫信給懷特腓,並且邀請他在新英格蘭布道的期間能夠來一趟北安普頓。懷特腓讀了《神奇妙工作的忠實記述》一書之後,欣然同意前往。在1740年10月17-19日,懷特腓來到了北安普頓並且被招待住在愛德華茲家裏。

 

撒拉·愛德華茲,是愛德華茲的妻子,是一個有學識、敬虔並且對家庭忠心的好姊妹。撒拉養育了十一個孩子,同時也是她丈夫事工的好助手。當時懷特腓還沒有結婚,他住在愛德華茲的家中的時候非常震驚於這個家庭的敬虔。他看到撒拉有個安靜和謙卑的靈,她總是信靠神,並且是丈夫的事工好助手。懷特腓回憶說,他被撒拉的服事所吸引,並且好幾個月努力地向神禱告,求神賜給他一個亞伯拉罕的女兒作他的妻子。

 

懷特腓1740-1741年的新英格蘭之旅成為大覺醒運動的高潮。每一次都有數千人聚集來聽他講道,並且以熾烈的情感回應福音信息。由於確信自己的罪和神的審判,他們會向神哭喊、尋求救恩。很多人轉向基督,大量的人加入教會。

 

懷特腓和愛德華茲的區別所在:愛德華茲很少在教會以外的地方布道,而懷特腓則一生都在公共的場所而非教會裏布道。愛德華茲是一個牧師,也是一個神學家。他的著作涵蓋了很多領域。而懷特腓則是一個單純的布道家。

 

4. 本傑明·富蘭克林與懷特腓

美國的建國元勳本傑明·富蘭克林是懷特腓三十年的好友,他們的友誼一直持續到懷特腓1770年去世。富蘭克林為懷特腓印刷講章,最後還籌款為懷特腓設立了賓州大學。

 

 

大覺醒之後的愛德華茲

 

一、《宗教情操真偽辨》

 

懷特腓為“大覺醒”提供了聲音,而愛德華茲則為“大覺醒”提供了思想。

 

在新英格蘭的很多地區,複興開始變得失去控製。有的地方人們在聚會時尖叫、大笑、精神恍惚、看見異象等等,甚至抽搐、混亂也很常見。有一些傳道人運用語言和情感的渲染力在有意識地製造這種熱烈場麵。波士頓地區的很多牧師和教會對這種情況開始感到警覺,並且很快走向另一個極端:反對複興。由於他們的反對,愛德華茲要寫一本書來為複興運動辯護,同時也要批評複興運動中的亂象。

 

在1741年,他在耶魯大學的畢業典禮上發表演講,題目是“區別上帝之靈工作的標記”,這篇講章後來擴充為他的名著《宗教情操真偽辨》在這本書中,愛德華茲首先講到十二個標記是不能夠作為聖靈工作的充分證據的,包括超自然的經曆、對宗教的興趣,甚至是在知識上和理智上理解聖經,他認為這些都是不夠的。在這本書的後半部分,他給出了十二個標記他認為是足夠證明聖靈工作的,包括愛上帝、尊榮基督,以及一個敬虔的、公義的生活。

 

二、北安普頓的麻煩(1744-1750年)

 

最後,是一個神學問題導致了愛德華茲和北安普頓教會之間的紛爭和衝突。他的外祖父斯托達認為,主餐是一個帶來改變的聖禮。他教導說,餅和杯能夠把福音真理傳遞給接受的人,所以沒有信主的人也能夠領主餐。愛德華茲則認為,唯獨在基督裏宣告真實可信信心的人才能夠領主餐。當愛德華茲想要教導教會和改變教會做法的時候,會眾非常反對。在經過長時間的辯論和教導之後,在1750年6月22日,教會的會眾投票解除了愛德華茲的牧師職務。

 

三、成為向印第安人傳福音的宣教士(1751-1757)

 

愛德華茲被解職之後,就去到馬薩諸塞州的斯托克布裏奇(Stockbridge)擔任宣教站的牧師。在那裏,他寫下了大量作品,包括《原罪》、《論自由意誌》、《上帝創世的目的與真美德的本質》(未寫完)等。

 

四、擔任普林斯頓大學校長(1758)

 

在1758年2月16日,愛德華茲開始擔任新澤西學院(即現在的普林斯頓大學)校長。愛德華茲對科學探索很有興趣,在1758年2月23日他自告奮勇接種一種新的天花疫苗,但是實驗失敗了。愛德華茲死於1758年3月22日。

 

愛德華茲一生最關注的是什麽?在寫給狄波拉——一位在大複興中悔改歸主的姑娘的信中,愛德華茲這樣鼓勵這位初信徒:

 

雖然我們充滿罪惡,但是我們有一位從天父那裏來的好朋友:就是耶穌基督這位義人。他的寶血,他的公義,和他的愛與信實,都足夠地、無限地蓋過我們的罪所堆成的高山。

 

作者:國會山浸信會眾長老

2) https://mp.weixin.qq.com/s/SbSI6WANC2wVM9waX3ASBQ?

清教徒改變了美國——大覺醒運動與國家認同,不了解宗教就不可能理解美國的政治

 老王閑話2018 老王閑話2018 2020-06-09 20:16

Image

來自英格蘭的清教徒,作為美洲大陸最早的建設者和定居者,為這片新大陸帶來了歐洲文明和基督新教。但隨著北美殖民地經濟、貿易和商業的發展,來自英國其他教派以及德國、荷蘭等地的新移民開始湧入北美大陸。

與先輩們相比,新移民們似乎更重視對財富和生活的追求,而不具有第一批到達北美的清教徒,所具有的那種崇高而神聖、充滿激情的宗教信仰。此時的北美大陸上,各種宗教團體之間互相競爭和排斥。按這樣的趨勢發展下去,北美大陸的不同地區很有可能演化出宗教爭端、政治鬥爭乃至群雄並起的局麵,甚至可能成為歐洲大陸在大西洋對岸的翻版。

麵對這種局麵,一些教會人士深感失望與痛心,紛紛奔赴各地開展布道活動,以期喚醒民眾、複興教會,重新激起廣大教徒的宗教熱情。始於18世紀三四十年代的這場運動被稱為“大覺醒”運動。

Image

 

在這場運動中,牧師和傳教士們打破了過去隻在教堂和定期禮拜的時間內才舉行布道的慣例,倡導和實行野外布道、巡回布道、即席布道、集會布道等布道新模式。為了實現宗教複興,他們行走於鄉村、城鎮和曠野荒地,向人們宣講虔誠悔改、皈依上帝的道理。

大覺醒運動持續了近半個世紀,直到18世紀70年代才漸漸平息。從新英格蘭、新澤西、弗吉尼亞、卡羅來納到佐治亞,大覺醒運動把基督教的影響,深入到北美的窮鄉僻壤,使新教世俗化、大眾化,成為北美殖民地的主流文化。這場宗教傳播運動結束之時,新教被各殖民地普遍接受,成為各殖民地共同的曆史記憶。作為“上帝的選民”,在上帝“應許之地”建造“新以色列”或“新耶路撒冷”,期盼“千年福國”的降臨,成為教會、布道家和民眾的共同話題。

大覺醒運動的影響並不局限於宗教領域,它不僅使人們紛雜的基督教信仰,統一到由清教徒所倡導的新教思想和倫理道德上來,而且使得在獨立戰爭前,北美殖民地在人種、民族屬性和宗教信仰上,都漸漸成為一個高度同質的社會。不少北美殖民地民眾已不是僅僅崇尚和依賴歐洲文化,而是在不斷改造歐洲觀念的基礎上創造新的理念,從而在思想上逐漸擺脫“我是大英帝國臣民”的文化認同,逐漸形成了“我是美國人”的文化心理。

Image

發起人牧師愛德華滋

 

因為北美新教徒們認為,“上帝的選民”有拯救世界、建立基督王國的神聖使命,而北美大陸是被“上帝挑選的實現這一理想的地方”,上帝對新英格蘭的恩惠“預示了美國輝煌的未來……它受托把自由和宗教之光帶給整個地球,促使偉大的千年福國的到來,那時戰爭將停止,擺脫罪惡束縛的整個世界,將為沐浴在上帝的光芒之中而歡欣鼓舞”。這樣的地方怎能受英國的統治和歐洲的束縛?

美國最高法院第一任首席法官約翰·傑伊說道:“感謝上帝,給了我們國家如此團結一致的人們,他們有共同的祖先,講同樣的語言,信仰同一宗教,遵從同樣的治理原則,習俗、風尚非常相近,通過共同的協商、戰鬥和努力,肩並肩地打完了漫長的流血戰爭,高尚地贏得了自由和獨立”。

約翰·傑伊這番話隱含了北美殖民地執意要從大英帝國獨立的原因,英國對殖民地的高稅收政策,往往被視為美國獨立戰爭的直接原因,但這隻不過是迫使殖民地民眾揭竿而起的導火索而已。美國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曾意味深長地指出,獨立戰爭打響之前,北美人民的原則、觀點和思想感情方麵的劇烈變化,才是真正的美國革命。

Image

 

大覺醒運動還使得宗教在美國的政治生活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北美大陸會議的大多數成員都是虔誠的新教徒。他們在通過大量的政治決議時,都表現出強烈的宗教熱情。大陸會議的每一次會議開始時都需要舉行祈禱儀式,大陸會議鼓勵和支持向軍隊派遣牧師,在全軍印發《聖經》,向印第安人傳教。

美國建國後,基督教思想構成了美國民主和人民自治思想的深厚基礎,憲法背後的基督教價值觀,被建國之父和同代人視為理所當然。托克維爾在其《論美國的民主》一書中說:“在美國,宗教雖然不直接參加社會的管理,但卻是政治設施中最為重要的設施。”美國政治學者海茨克也說:“不了解宗教就不可能理解美國的政治。”

“五月花”號抵達北美,到北美十三個殖民地結成政治實體獨立,經過了近一個半世紀。盡管北美殖民地的成員中也有人企圖利用奴隸製建立等級社會,但這種企圖始終被多數清教徒們所抵製。馬克斯·韋伯在其傳世之作《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指出:

Image

 

在北美殖民地,投機家企圖利用契約奴仆的勞動建立種植園,以過上封建貴族的生活願望,與清教徒們明確的中產階級世界觀形成鮮明的對照,貫穿了北美殖民地的早期曆史。

在清教徒所影響的範圍內,在任何情況下清教的世界觀,都有利於一種理性的資產階級經濟生活的發展,這點當然比僅僅鼓勵資本積累要重要得多。它在這種生活的發展中是最重要的,而且首先是唯一始終一致的影響。

清教徒的理念和信仰影響力,並沒有局限在經濟和社會領域,而是擴散到政治領域,滋養出美國政治文化的核心理念。雖然此後美國還須經曆多次曲折的考驗。如19世紀的第二次對英戰爭和美國內戰,但美國政治文化的多數標誌性概念,如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在很大程度上已由數百年來基督新教思想的世俗化和社會化所決定。

Image

 

新教倫理認為,每個人都是造物主按照自己的形象創造的,因此人人都會得到造物主的恩賜,無一例外。在上帝的眼中,沒有階級之分,沒有種族之分,沒有歧視,也沒有壓迫,人人平等。換言之,在上帝麵前,沒有人比其他人擁有更多的權利,也沒有人比其他人低人一等。

新教中“人人平等”中的“人”雖然隻是指基督教徒,但這一理念為世人追求所有人的平等提供了依據。美國的《獨立宣言》開宗明義地宣布,“所有人生而平等”是“不言而喻的真理”。《美國憲法》也明確禁止政府授予任何人貴族頭銜。同時,《獨立宣言》中有四次提到上帝。

在新教文化中,人是根據上帝的形象創造出來榮耀上帝的,這就意味著人被創造成一種獨立的、自主的存在,每個人都有上帝賦予的自由和權利,人生來就有崇高的尊嚴和價值,亦即“天賦人權”。因此,人的自由和權利、尊嚴和價值必須得到充分的保護。

Image

聖經

 

既然“人”是目的而非手段,那麽人類社會的一切建製要以為人服務為目的,任何製度和組織的合理性和合法性,隻能從人獲得的福祉來評價。在人與國家的關係上,基督教強調個人高於國家,國家是實現個人安全和福利的手段,國家的目的是承擔和完成個人在群體生活中的公共事務,如維持秩序、提供安全感。

早在北美殖民地時期,弗吉尼亞州頒布的《權利法案》中就寫道:“政府是為了或者應當是為了人民、國家或社會的共同利益、保障和安全而設立的;在所有各種形式的政府當中,最好的政府是能夠提供最大幸福和安全的政府,是能夠最有效地防止弊政危險的政府。”

《獨立宣言》中也再次重申了已經被殖民地的民眾視為天經地義的理念:“政府之正當權力,是經被治理者的同意而產生的。當任何形式的政府對這些目標具有破壞作用時,人民便有權力改變或廢除它,以建立一個新的政府;其賴以奠基的原則,其組織權力的方式,務使人民認為唯有這樣,才最可能獲得他們的安全和幸福。”

Image

美國憲法

 

這就是用法律的形式賦予人民擁有可以推翻政府的權力,這在當時的滿清就是謀反罪,要誅連九族,滿門抄斬的,確實不可思議。美國四年一次的選舉,就是人民用選票對政府進行選評,滿意可以再連任一屆,不滿意就廢除它,換新的政府《美國憲法》所確立的有限政府、分權製衡、代議製民主、法治和憲政也充分體現了這一原則。

可以說,在漫長的美利堅建國曆程中,新教的影響力一直就沒有缺席過,北美殖民時期,英國任命的總督隻是在殖民地的層次上進行治理,地方長官由居民自己選舉產生。這是新教會選舉的延伸,因為新教最大的特點之一是教會自治,信徒們自願立約組成教會。移居北美的新教徒將教會自治原則引入世俗政府,民眾依據共同協商規則來選舉和更換長官。

所以,北美大陸上13個殖民地的出現及後來美利堅合眾國的誕生,從本質上講是宗教改革和新教倫理的產物。在這樣憎惡君權統治,認同協商自治的宗教和政治氛圍中,華盛頓不稱帝就再正常不過了。

所以,美國今天的偉大,是美國的知識分子,即清教徒長期的、不懈努力的結果,而不是靠一兩個偉人、聖人,救萬民於水火之中。

 

3) https://mp.weixin.qq.com/s/bY7wLVuEJLNtVomf9f2YrA

宗教大覺醒運動對美國社會的影響:增強北美居民宗教觀念,推動了各階段倡導的平等、自由理念

滿萬文館 2022-09-11 23:55 

北美的宗教大覺醒,是北美獨立戰爭爆發前的一場宗教風暴,它發生於18世紀20年代到獨立革命發生前,是一場以信仰複興為核心的宗教改革運動,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人們的宗教熱情,改善北美居民宗教觀念日漸淡漠的狀況,以幫助北美改變社會現狀,擺脫英國殖民統治。

《獨立宣言》是在宗教覺醒的風暴中產生的,其思想受到大覺醒運動領袖喬治•懷特菲爾德,和喬納森•愛德華茲的深刻影響,甚至成為《獨立宣言》得以問世的思想源泉。大覺醒出現的原因中,宗教、經濟因素起到了推動作用。

Image

在宗教方麵,一方麵,英國移民進入北美之後,帶來了不同形式的基督教信仰,宗教在北美日常生活中占據了重要地位。

與此同時,隨著清教徒殖民地統治地位的確立,也出現了“清教悖論”現象,清教徒處在“山巔之城”的理想,和嚴酷現實的無法調和之中。清教徒作為英國宗教迫害的受害者,本應在北美實行宗教寬容,包容各種教派,但是,清教徒為建立政教合一的神權政體,實行高壓統治,排斥異己,實行獨裁。

Image

清教牧師協助北美政權製訂《賽布魯克綱領》,意欲建立北美的集權政治,這引起了北美人民的不滿,牧師與人民的宗教感情日漸冷漠,教會統治權威下降,牧師在人民中的威信全無。

另一方麵,清教的聖徒盟約模式遭到瓦解。在北美清教徒建立“山巔之城”的行動中,聖徒資格是非常重要的。英國神學家拉莫斯為此提出了“恩賜盟約論”,宣稱“上帝通過盟約的方式行拯救之事,而且隻拯救那些與他有盟約關係的人;每個靈魂都可加入這種盟約關係,每個特殊的靈魂,必與上帝達成一種特殊的聖約關係,舍此便不能永生。”

Image

而可以加入這個盟約,成為“可見聖徒”,與上帝達成聖約關係的人是有非常嚴格的標準的,一是遵循古老的方式接受了受洗,二是向牧師指出一種蒙受聖恩的特殊經曆,即“應選證明”,包括應選、實踐、正名、核準和讚美五個階段。

標準之嚴苛,程序之複雜,導致能通過篩選成為“可見聖徒”的人數隻有當時總人口的1/5。

信徒數目的減少,使完成上帝使命的壓力大增,教會經過長久激烈的討論,決定實行“折中盟約”:孩提時受過洗禮,之後尊奉同一信仰學說的教會成員,如果生活中沒有什麽汙點,便可通過儀式加入盟約,成為“未完全加入盟約者”。

Image

“未完全加入盟約者”的嬰兒歸屬於教會,有權接受洗禮,但是在成年之後,必須要求其明確自己的信仰,進行懺悔,以取得成為會眾的資格,有權參加聖餐裏並在教會會議上投票,未明確信仰的“未完全加入盟約者”則沒有資格參加聖餐禮。

“折中盟約”的出現,暫時緩解了清教會眾人數減少的趨勢,使新一代的年輕人得以加入教會,穩定社會,增強教會的力量。但是,從長遠來看,“折中盟約”的出現造成了各地教會,為爭奪會眾不斷降低入會標準的狀況,信眾對教義的篤信,對教會的忠誠度大打折扣,“聖徒-盟約模式”瀕於瓦解。

Image

伴隨著經濟的繁榮,北美人民宗教熱情銳減,先輩們苦心經營的宗教體係成為了新一代年輕人嘲弄的對象。新一代年輕人身處經濟發展繁榮期,貪圖安逸享樂,人心不古,與移民先輩們所秉持的宗教“禁欲”態度和建立“山巔之城”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馳。

大覺醒的發展曆程主要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8世紀20-30年代的發動階段。喬治•懷特菲爾德、喬納森•愛德華茲等大覺醒運動核心人物,在布道中宣揚平等觀念,反對特權,要求實行信仰和傳教的自由,宣傳人民主權思想。

第一階段的宣傳布道,使北美人民意識到自身宗教生活的不足,人們的思想開始突破現實困境的束縛,產生了飛躍。

在大覺醒的第二個階段,受眾麵擴大,北美整個社會都卷入了這場聲勢浩大的信仰複興之中。懷特菲爾德改變官方教會在教堂傳教的固定模式,深入到北美殖民地的各個角落,窮鄉僻壤,直接向人們傳教。

Image

他在1740年新英格蘭傳教的過程中,73天走了800英裏,傳道130次,受到了熱烈的歡迎,許多人甚至感動的“臉頰上熱淚滾滾”。

在他和愛德華茲等人的不斷傳道中,大覺醒運動達到高潮。成千上萬的人加入到運動中來,抨擊官方教會的教義,驅逐官方牧師,倡導新的宗教、社會理念。

第三個階段從18世紀40年代,一直持續到獨立戰爭爆發。在這一階段,殖民地政府介入,宣布禁止非官方宗教的傳教活動。這種行為沒有遏製住大覺醒的發展,卻適得其反地增加了大覺醒的影響力。新的教派如新邊與舊邊,新光與舊光,分離派出現,促進了大覺醒的深入開展。

Image

大覺醒運動的開展,使北美殖民地人民在思想上完成了一次革命,形成了平等和反權威的思想。

愛德華茲在布道中宣稱,得救與否同知識和地位無關,對信仰的虔誠才是得救最重要的因素。無論你出身如何、受教育程度如何、財富多寡、社會地位如何,所有人在信仰麵前都是平等的。

同時,官方教會牧師,並沒有淩駕於全體殖民地人民之上的權威力量,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Image

大覺醒運動的不斷推進,宗教大覺醒運動中各個階段所倡導的平等、自由理念開始內化為社會意識深處的思想泉源,深深地影響了《獨立宣言》起草者和簽署者的信念,啟示他們將“人人生而平等”、“生命權、自由權”等設定為“不言而喻的真理”而加以宣揚,成為美國觀念的一部分,對美國社會產生持久的影響力。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北安普頓現在是女同性戀的大本營。 -chufang- 給 chufang 發送悄悄話 chufang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2/03/2023 postreply 18:23:26

那時,北美地廣人稀,互助精神的宗教幫助了人們的精神需求。 -太宇- 給 太宇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2/03/2023 postreply 18:30:10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