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鄧小平力主紅二代退出高層,有人反對:還是自家孩子可靠
在老一輩領導集體紛紛讓位的情況下,鄧小平推動的領導幹部年輕化,終於取得了重大成功。
此時的鄧小平開始考慮從一個全新的問題,紅二代官位太高,加上權力世襲最終導致出現門閥氏族,鄧小平提出,要讓紅二代退出決策層。然而,毫不意外的,他的提議遭到了極大的阻力。
明確表示反對的人,是大名鼎鼎的陳雲同誌,他的觀點十分簡單,當時的時代正是處於一個變革之中的時代,國內國外環境都微妙且複雜,隨著改革開放的全麵開啟,如何提防紅色江山變色的問題,成為了一個艱巨的挑戰。
如何能夠杜絕此類問題的發生,就成為擺在國家決策層麵前的一個重大問題,幾經比對之下,很多人得出一個最終的結論:“看來還是我們的孩子可靠”。
盡管沒有任何資料記載了鄧小平當時的回複內容,但是,從目前的實際情況可以清楚看到,當年的鄧小平也是綜合考慮之後,選擇了默認。
鄧小平想要讓紅二代退出決策層,有自己的考慮,陳雲認為“我們的孩子可靠”,也有自己的各種理由。
當時的外部環境,可謂是相當惡劣,美國等西方國家利用中國改革開放的時機,借機進行滲透,幾乎已經成為公開的秘密。
因此,在選拔任用幹部的過程中,“政治可靠”、“根正苗紅”,就成為了選拔標準的重中之重。但與此同時,也帶來了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權力壟斷以及暗箱操作的問題。
在羅援等“紅二代”看來,他們對於這種人設標簽並不認可。他們認為,這種標簽實際上是把幹部子弟強行變成了一個群體,甚至是直接看作是既得利益的代表,這是不公平的。
假如非要將某些人稱為紅一代,那麽,在淮海戰役期間,為了人民解放軍推上小推車,冒著槍林彈雨運送給養物資的百萬民工,是不是紅一代?為了掩護紅軍傷員,而被白軍屠戮的農家是不是紅一代,當年的堡壘戶又算不算紅一代?
在戰爭年代,他們為了革命的勝利,承擔的風險不亞於戰場上衝鋒陷陣的戰士,但是在革命勝利之後,這些群體中的絕大多數人,又回歸平凡。
假如說當年的“紅一代”參加革命,就是為了能夠革命勝利之後封妻蔭子,保證自己的家族實現階級的躍升,這些人就不能算是革命者,充其量隻能算是農民起義軍。
事實上,這種想法的人雖然確實存在,但是絕大多數革命先輩,都是抱著崇高的理想投入了革命的浪潮,等到勝利之後,他們自然理所應當獲得更加重要的職務。
讓很多人沒有想到的是,他們的子弟逐漸演變成為了一個新的群體,那便是紅二代。在毛主席時代,幹部子弟的特權被極大限製,包括毛主席他老人家自己的子女,都過著十分清貧的日子。現在想來令百姓唏噓,也讓很多人如鯁在喉。
一直以來,在普通百姓眼中,充滿神秘色彩的紅二代,是普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存在,他們天生自帶難以想象的政治資源,仿佛隻要他們願意,就能夠獲得高官顯爵。隨著很多紅二代主動走到台前,普通百姓才能一窺這些紅二代的內心世界。
此前,擔任中國戰略文化促進委員會常務副委員長兼秘書長的羅援少將,曾經接受了《環球日報》的采訪。
在這次采訪中,羅援少將可謂是暢所欲言,他表示,紅二代有責任有權力保衛父輩的成果,同時也承認“紅二代”作為一個曆史符號,必然會留下自己的曆史印記,也將成為曆史的過去,終究要走完屬於自己的曆史過程。在此期間他特意強調,幹部子弟搞特殊化是錯誤的,同時,歧視幹部子弟也是不對的。
所謂的紅二代,就是因為父輩在戰爭年代曾經立下了功勳,為共和國的建立,不同程度上做出了貢獻。
而他們自己也獲得了相應的職務與榮譽,他們的子弟後代也相應得到了一定的政治資源,有些人開始利用這種便利,為自己謀求更多的權力。
在過去的很多年中,紅二代這個詞,一直算是一個相對敏感的詞匯,就連一些紅二代自己,也不讚成使用這樣的稱謂。
在這些人看來,他們身居高位是理所應當,他們也發自內心認為“江山是父輩打下來的,也有責任來保衛父輩們的革命成果,絕對不能給父輩臉上抹黑”。
這種想法已經算是比較中性的看法,與陳雲當年的意見如出一轍,很明顯,這種思想在某些特定群體內部,已經成為了顛撲不破的硬道理。
紅二代這個概念,從曆史角度看,本身就是存在非常嚴重的問題,是一個“政治偽稱”,他極大束縛了後代人解讀曆史的格局與視野。
甚至有個別所謂的紅二代,因為父輩曾經遭受過“不公”,因此就開始糾結曆史恩恩怨怨,甚至為自己父輩的功過得失鳴不平。但是,如此行徑,最終丟失的不僅僅是這些人父輩的榮光,還有他們自己的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