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50年代,由於漢族人口壓力造成的糧食緊張,草原被局部開墾成農田,政府為發展畜牧業而鼓勵打狼,打狼在70年代結束
【譯文】
今年2月初(2021年),中國公布了調整後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動物保護主義者對這一期待已久的名錄感到歡欣鼓舞。新名錄的長度幾乎是原來的兩倍,列入近1000種野生動物。喜歡蛇的人慶祝莽山烙鐵頭蛇進入名錄,被稱為“微笑天使”的長江江豚的粉絲們也感到高興。不過,有個入列成為受保護對象的動物或許最令人意想不到,那就是狼。
狼在中國許多地方都不受待見,直到不久前仍被視為有害。20世紀50年代中國還曾發起有獎勵的打狼運動,上一次1988年製定相關(受保護動物)名錄時打狼運動還流行呢。但如今,打狼人會麵臨高額罰款,甚至可能入獄。
與在其他文化中類似,狼在中文語境裏受到不公平的對待。它們出現在描寫串通勾結、殘忍(比如狼心狗肺)、名聲不好和貪婪(比如狼子野心)的詞語中。好色之徒還被稱為“色狼”。《中山狼》是一則在中國家喻戶曉的寓言故事,講的是一名書生幫助一隻狼躲過獵人的追蹤,但忘恩負義的狼事後卻試圖吃掉書生。當“中山狼”,就是以怨報德。
但2004年中國一部暢銷書顛覆了有關狼的負麵看法。《狼圖騰》直指中國是個羊性國度,急需恢複狼性。故事講的是“文革”時期一名學生去蒙古族牧民中生活,迷上捕食牲畜的狼的故事。小說哀歎農耕文明對草原的破壞,以及人們未能認識到狼在保護當地生態方麵發揮的積極作用。該書吸引了一些官員、軍人和企業家的注意,他們以此來激勵手下人。意誌堅強、重視群體的狼成為榜樣。此後,以狼做比喻的作品開始在華興起。2015年愛國主義影片《戰狼》上映,展現了一個自信和受尊重的中國。
與狼有關的文學作品還帶動了許多描寫可愛的狼的新故事。動畫片《喜羊羊和灰太狼》就很受中國孩子和中產女性歡迎。《狼愛上羊》也成為轟動一時的流行歌曲。文學作品還啟發一些年輕人與真正的狼一起工作,這些人盡管為數不多,卻在不斷增加。北京大學的李曉雨(音)就是其中一員,她研究的是青藏高原上的人狼衝突(如今這種衝突已減少)。李認為,近些年來中國人對狼的(逐漸)接受是這種動物(最終)獲得法律保護的一個重要因素。(張旺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