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初,日軍因在太平洋戰爭中節節失利,使得海上交通線被美軍切斷,不但滯留在南洋的數十萬日軍與本土失去了聯係,甚至連本土都受到了美軍的嚴重威脅。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改變了戰爭策略,將主攻方向從太平洋戰場移至中國戰場,先後從黃河南岸至信陽,湖南嶽陽至越南諒山,衡陽至廣州集結了51萬部隊及250架飛機,意圖打通中國境內由北到南的交通線,建立一條聯係南洋的陸上通道,該戰役由於交戰地點大多位於河南、湖南和廣西三省,因此也被稱為豫湘桂戰役(日軍稱一號作戰)。
此時的中國,已經進入到全麵抗戰的第十三個年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麵爆發也已經曆時五年,經過十幾年的戰爭洗禮,國軍的官兵大多早已不是抗戰初期時連飛機、坦克都沒見過的生瓜蛋子。
尤其在1944年以後,得到了大批美、蘇武器裝備支持的國軍,在火力上也已經可以和日軍不相上下,甚至在炮兵方麵還要壓過日軍一頭,完全可以與日軍展開大規模的炮戰。
就是有著這麽多美蘇援助的裝備,又手握雄兵400餘萬(包括收編的偽軍),蔣介石才對國軍的實力異常自信,也想在盟軍各國節節勝利的時候打出一場漂亮的大勝仗,為自己日後在新的國際形勢中贏得更多發言權。
於是,在他的組織下,國軍針對來犯的三路日軍,製定了一整套防禦方案,以第一、第四和第九戰區擔當主要防禦任務,參戰部隊更是多達130餘萬。
在這場大戰中,國軍幾乎凝聚了華中、華南地區的所有部隊,兵力上是日軍的2.5倍且處於守勢,本應占有絕對優勢,甚至在大戰開始前,蔣介石等國民政府軍政高官已經開始計劃,此戰要一舉將日寇由西向東全部殲滅,實現醞釀已久的全麵大反撲。
可事實卻完全與他們的預期相反,看似占有絕對人數優勢,又配備了大量美、蘇裝備的國軍卻被日軍打得節節潰敗,三條戰線全部吃緊,最後不但沒收複一寸土地,反而喪失了4個省會、146座城市(豫中會戰37天失38城)、7個空軍基地和36個飛機場以及20多萬平方公裏的土地,導致6000萬人民無家可歸。
中共方麵

1944年7月25日,中共中央發布向河南敵後進軍的部署命令。在華北大掃蕩中蟄伏已久的八路軍趁機對日軍展開了聲勢浩大的1944年局部大反攻,中共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縱隊各部,在華北、華中、華南敵後對日、偽軍普遍發起了局部反攻,主要是攻擊敵占城鎮,拔除日、偽軍在中共占領區周圍的據點,大量消滅日、偽軍,恢複並擴大中共占領區。
在一年的局部反攻中,中共各邊區、軍區共作戰11000多次,殲滅日、偽軍近20萬人,俘日、偽軍6萬多人,爭取偽軍反正3萬多人
- 晉察冀邊區軍民收複村莊9900多個,擴大了北嶽區,鞏固了平北與平西區,堅持了冀東區恢複了冀中區
- 晉冀魯豫邊區軍民收複縣城11座,解放人口500多萬,改變了中共占據地區被分割的局麵
- 晉綏邊區軍民收複村莊3100多個,綏西、綏南恢複到1942年前的局麵
- 山東軍區軍民攻克縣城八座,解放人口500餘萬,形成了渤海、膠東、魯中、魯南、濱海五個鞏固的根據地,鋪陳了後續山東軍區1945年對日大反攻。
- 中共華中解放區軍民收複國土7400多平方公裏,並把華中解放區先後調整為淮北、淮南、蘇北、蘇中、蘇南、皖中、浙東和鄂豫皖八個中共占據的解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