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抗戰時,哪怕是遲到3年內戰(解放戰爭)期間的中期,歸俘經過甄別,一般都會分配工作使用,不少還得到重用。
參加朝鮮戰爭的高級幹部就有幾個曾經的歸俘, 9兵團副司令陶勇(張道庸),15軍軍長秦基偉, 這倆是西路軍的歸俘, 被俘時是團級。
16軍軍長尹先炳, 長征快到陝北時被俘, 那時是連長,關在西安,西安事變時放了出來。 賀龍在回顧2方麵軍長征史說過,國民黨軍那時是衝斷了他的2方麵軍隊伍,2方麵軍損失不小,他怪罪於張國燾,說要不是4方麵軍的30軍過黃河,是不可能有這樣的損失,賀還特別提到,紅30軍那個88師能打仗,戰鬥力很強。
朝鮮戰爭時的40軍119師師長徐國夫, 抗戰時在冀南被俘,當時是團長, 被日本人送到煤礦做苦工後逃出。
武警部隊前政委李振軍, 抗戰時在冀中被俘,送到東北做苦工後來逃出。
解放戰爭期間,劉鄧6縱18旅, 就是肖永銀那個旅的旅部,在大別山王家寨, 被國民黨軍王牌18軍的18旅先頭部隊掏心,旅部政治部幾乎全部被俘,肖永銀沒敢救,帶他的部隊落荒而逃。還好,國民黨正規軍對戰俘還是不錯的,隻要不反抗,不打不殺, 這些營級幹部後來都從國民黨軍俘虜營裏逃出歸隊,當時沒怎麽樣,但後來在曆次運動中屢受衝擊和批鬥。
這個時間是個點,歸俘已經開始區別對待了,之後的金門歸俘,基本上就跟朝鮮戰爭歸俘一個待遇了。
應該是勝利了或臨近勝利了,黨不缺人了, 就需要嚴格教義,搞寧死不屈那套了, 要是被俘沒死,就是對黨不忠,甚至是叛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