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個內陸的曆史都市,距離海很遙遠,也沒有像樣的河流穿行其間,這在世界大都市中是較為少見的,因此水景相比之下不多。我們知道的有頤和園的昆明湖,市中心的北海公園,玉淵潭等就十分盛名了。然而北京還有一個著名的水景是南郊的陶然亭。可是,這裏的水的來曆卻不如其他景點正宗。以前這裏屬於京郊野外,明清年間城裏大興土木的時候缺少土石,就來這裏挖土。長久以往,使得這裏的地勢越來越低。水往低處流,許多生活汙水也被排放到這裏並逐漸形成了一個長有蘆葦的大水坑。葦塘對麵隻有荒涼的墓地和一些有一定年頭的宗教建築。散布在這裏的建築群中有座慈悲庵,康熙年間,工部的江藻在這裏蓋了一個“陶然亭”。取名時用的是白居易的詩句“更待橘黃佳釀熟,與君一醉一陶然”的最後兩個字。因為主持修建的人姓江,人們也把它稱為江亭。(網上截圖:今日陶然亭)
因陶然亭而得名的附近一大片區域中有許多是帶著各種傳說的墓地。其中的“香塚”和一個愛情故事有關:一位進京趕考的舉人與一位京城的青樓女子海誓山盟,男子在南歸後返京的路上因故耽擱了一段時間,以為戀人變心的癡情女子因此抑鬱而死。男子抵京後悲傷不已,遂立此塚以葬香魂。也葬在這一帶的賽金花是青樓中的另一位奇女子,她先嫁給了一個狀元,並伴隨出域外交。據史書記載,其後八國聯軍入侵京城時,遊說過聯軍頭目瓦德西不要騷擾老百姓。
如今仍可以看到的一座合葬墓,墓地內埋葬的是民國年間的一對青春愛侶高君宇和石評梅。高君宇是著名的學生領袖,年輕有為的革命誌士們多次在陶然亭聚會,商討救國救民事宜。高不幸因病英華早世,故去時年僅二十九歲。石評梅也是民國時期一位才女,這位情感細膩的女性因自己的戀人去世,過度悲傷,不久也黯然離世。從此她就再也不必冒著風雪來看他了,因為她也長眠於此並伴在心愛的人身邊。這些人香消玉損之後在這片瀟灑的土地上留下了眾多淒美的故事。
然而,使這片曾經荒野之地成為人文人雅士聚會之所的根本緣由是被很多人痛批過的科舉製。那時,官方隻給三年舉辦一次的進京應試者報銷上京的路費,卻不管他們是否有錢回去。考中了的自然是財源滾滾,很多落榜的考生則要考慮到來回車馬費太貴,不少人幹脆就留在京城南邊的會館中複讀。自然風光並不出眾的這裏恰好離會館雲集的地方不遠,當年又隻有這些地方不要門票。所以,這裏常能見到許多失意潦倒的文人們的身影。他們或品茗,或飲酒,或登高,或憑吊,留下了不少抒發失意落魄潦倒心態的詠歎之作。伴隨其中一些優秀作品的廣泛傳播,陶然亭的名聲也越傳越遠。
在那個割據戰亂的年代,偏僻的地方還很適合進行革命活動,與悲故人/歎命運的那些文人不同,參加民眾運動的革命者還有實幹家也常常到此結會討議救國救民。五四運動前後,李大釗,毛澤東,周恩來等人都曾經來到此地進行秘密的革命活動。前述的石評梅的戀人高君宇也是參加會議的成員。(下圖:參加會議的毛澤東,鄧中夏等人)
今日的陶然亭早已不再是昔日的荒涼偏僻之地,而是城區內二環以內的一座熱鬧氛圍的公園。來這裏的人也許是為了遊玩,或許是為了休息,知道或關心與這裏有關的史實與傳說的人也沒有以前多了。老北京城中的這些自然景觀大多如同這座古城一樣,或多或少都經過了人工的雕琢。在沉醉其間,憑欄遠眺時,我們也應該可以懷古共陶然,四麵涼風伴著我們不妨了解一點往事,因為使得這些半人工的自然之景擁有更為久遠的魅力是曆史留給她的內涵之所在。
有興趣請參考:古人高考場貢院@昔日京城掠影(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