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24th Infantry Division in 1951 Spring Offensive – I
第九兵團在長津之役中“大傷元氣”,以至於20軍和27軍無法參加第三次和第四次戰役。但經過大量的人員和武器補充,“在鹹興修整期間...已是兵員充足、建製健全、裝具改善”( 袁家新p113)。據1951年3月6日東北軍區高崗、賀晉年電柴成文並誌司、第九兵團:“九兵團四日來電稱…全兵團人數,在這次補充新兵後,每軍約五萬五千人,加上每軍民工一個團,共六千人,兩個軍[20軍、27軍]共計十一萬六千人。兵直包括四分部、炮十一團、工兵三團及民工三千人,共二萬八千人。以上共計十四萬四千人。”即每師1.2萬以上,每步兵團3000以上。
為了參加第五次戰役,3月20日,20軍自鹹興地區南下,4月13日進至平康以北洗鋪裏為中心地區集結(袁家新p113)。此次第九兵團除本兵團所轄3個軍外,還負責指揮第39軍和第40軍,並配屬炮兵第1、第2、第7師等部共約5個炮兵團,展開於鐵原、金化地區,擔負西線左翼作戰任務。據4月18日21時彭電各軍:“我春季攻勢,決以殲滅北漢江以西美軍三個師(欠一個團),英、土三個旅,偽一、六兩師[共五個師又三個旅]為目的…預定部署如下:…(二)九兵團(附三十九軍、四十軍);九兵團三個軍,首先集中絕對優勢兵力、火力,迅速殲滅英二十七旅,以一部牽製美二十四師,割裂英二十七旅與美二十四師聯係;得手後直插機山裏、萬世橋裏、抱川,由東南向西北攻擊,會殲美二十四師、二十五師。”
第20軍的作戰任務為:在陽地村至伏主山一線突破,向機山裏、抱川方向實施主要突擊,殲滅美第24師(後勤戰例選編p407)。20軍兵多將廣但正麵攻擊寬度非常狹窄,從陽地村到伏主山僅為9公裏。但別以為9公裏就算少了,27軍發起正麵從地境洞到鶴沙裏隻有8公裏;而王近山的三兵團在九兵團西麵,三個軍從三串裏排到新興洞,滿打滿算全兵團共三個軍正麵隻有15公裏。20軍以59師在西、60師在東為第一梯隊;吸取了長津之戰第二梯隊遠在70公裏外的教訓,這次58師緊隨60師為第二梯隊。4月20日,60師179團、59師176團接替40軍在伏主山以西、新術峴以東的防禦陣地(《20軍兩年在朝作戰陣中大事記》)。20軍東側為40軍118師,西側為27軍80師。4月22日宋時輪發出指示,每個軍爭取全殲美軍一個整團(宋時輪傳p302)。 *****
為了加強火力,除了軍屬炮17團外,20軍還附加了炮1師第26團,炮7師第11團一部[2個營](齊德學p197)。4月22日17時,炮兵群向上海峰、712、547.4等高地實施猛烈炮火準備。17時30分,步兵發起衝擊。60師179團攻占547.4、712高地後向縱深穿插。經荷吾峴、儉丹裏、三台洞、孟岱,沿磻岩裏、得丙穀、道馬峙前進;至23日3時30分搶占道馬峙,5時30分占領加裏山附近(但最後還是撲空)。59師176團突破正麵陣地後,於23日拂曉進占697高地,175團攻占834.2高地。23日上午以兩個團[175R+177R]經廣德山、樸達峰向白雲洞、都坪裏方向前進,以一個團[176R]經腳歇峰、向都坪裏北449高地攻擊,以60師主力[178R+180R]經國望峰、道城峴直插機山裏;58師隨60師後跟進(袁家新p113-4)。 *****
39軍軍座吳信泉在1951.9.1《入朝作戰基本總結》中稱:“第五次戰役[第一階段中]兄弟部隊,包圍了十一股敵人...都被敵人衝破突圍了。”應該是除了雪馬裏的英Gloucestershire營,其餘十處全被美/英/土/菲軍突圍了。齊德學《運動戰若幹問題研究》p60列出了這十處包圍的時間地點番號,其中所列第4處即稱20軍59師24日於龜汀洞包圍美24師一個營被其突圍。事實上因美軍退防比20軍意料得更快,59師在都坪裏-龜汀洞並未形成合圍。59師175團由於受到834.2高地之敵的牽製,攻擊該敵耽誤了時間,未能按時插向長明莊[長明裏],致使自等裏地區的敵人得以南逃(錢一鳴)。師座戴克林…當偵悉龜汀洞南有敵 1 個營防守時,指揮第 175 團插至遠坪、萬家岱地區斷敵退路,以第 176 團正麵展開突擊。但因穿插部隊未能及時到位,雖經激戰,被圍之敵仍突圍南逃(人物誌Vol.1 p508)。 *****
20軍正麵之敵為韓6師19團在西、美24師5團(2個營)在3A公路兩側,美24師21團2個營在都坪裏-龜汀洞作預備隊。韓19團被60師輕易擊潰,但美5團和21團並未被20軍成功包圍攔截。由於原計劃在長明裏、龜汀洞、機山裏等各處的穿插陸續落空,24日20軍令60師繼續向西坡方向前進;以59師自龜汀洞地區南下,向機山裏發展進攻,以58師截斷機山裏至永陽裏公路(袁家新p114)。 *****
從4月22日至24日,美24師共死亡約112人,其作戰對象為9兵團的4個師(59、60、80、81師),平均每師每日戰果為不到10個美軍,距離宋時輪要求的每軍“全殲美軍一個整團”的目標相差甚遠。美軍陣亡人員中,於4月22日第一晚獲得一等功DSC的有:5團2營H連機槍排長Leonard Kalani Warner 於陽地村565高地,5團1營D連Darrel D. Council 於芳花洞,5團1營B連James Weldon Riddle 於芳花洞834高地。此外5團1營B連排長Charles Edward Brannon也於芳花洞獲得他的第一枚一等功,在下一篇“江口洞”將獲得他的第二枚一等功,因此Brannon成為朝鮮戰爭中用時最短連獲兩枚一等功的戰鬥人員。 *****
20軍的逐日按番號陣亡名單顯然仍是機密。已知的人員有: * 貴州黔東南州《三穗縣誌》p630:“楊佐友,侗族,三穗縣等溪鄉人,20軍五九師一七五團八連通信員,1951年4月22日犧牲在朝鮮。”
* 江蘇《連雲港市誌》p2687:“李祥元,海州區西門鄉人,1928年生,二十軍五十九師一七五團戰士,1951 年 4 月在朝鮮戰場犧牲。”
* 上海《長興縣誌》p837:“沈建章,1917年生,二十軍五十九師一七五團戰士,1951.4 朝鮮戰場犧牲。”
* 貴州《遵義地區誌》p391:“何維義,遵義務川縣人,176團戰士,1951年4月朝鮮戰場犧牲。”
* 河北邢台《內邱縣誌》p980:“田振中,1926年生,內邱鎮大良村人,二十軍五十九師一七七團戰士,1951.4 朝鮮戰場犧牲。”
* 浙江《剡溪英烈傳》p247:“竺維政,浙江省嵊州市黃澤鎮蘭洲村人,第二十軍六十師一七八團某連班長,1951年 4 月在朝鮮犧牲。”
* 安徽阜陽《臨泉縣誌》p495:“姚孔文,1924年生,臨泉縣李王樓村人。第二十軍六 十師一七九團戰士,1951年4月22日犧牲在朝鮮。”
* 貴州《甕安縣誌》p738:“陳友貴,1929 年生,下司街鄉人, 60 師 180 團 8 連戰士,1951 年 4 月在朝鮮江原道戰鬥中犧牲。”
從這份隨機摘錄的名單來看,原本兵源來自華東的第20軍人員構成在長津之後已經有了顯著變化,8人中即有3人來自內陸貴州,雖然未必具有統計意義。
4月25日清晨5時,雙方尚未意識到美軍一個整連已經被20軍一部隔斷。美第8遊騎兵連作為一個偵察中隊早先自3月起直屬於美24師。4月23日16時該連(約百人)受偵察任務從忍穀前往1168高地國望峰試圖與韓6師取得聯絡。當夜該連先到達628高地道城峴,24日18時到達1010高地後受阻。25日清晨5時受命向南朝己方靠攏,然而前夜道城峴已被占領(可能是180團或172團)故退路已斷。第8遊騎兵連在道城峴附近受到攔截後,連長和一名排長首先負傷。在副連長Lt. Alfred J. Giacherine的指揮下,呼叫空襲壓製並組織突圍。終於在第6坦克營C連某排5輛坦克的接應下,大部得脫,僅僅陣亡2人 [Cpl. Paul E. Snavely Jr. 和Cpl. Henry C. Trout Jr.],並有21人戰傷,其中一人52d野炮營觀測員Cpl. Otto T. Perkins後來傷死(Bowers Chpt 6; Black Chpt 14)。 *****
20軍後部雖然白白放走了美軍一個建製連,終於在25日下午於西坡以北的江口洞-上烽燧裏之間山穀攔截到正在撤退的美24師第5團的一部。
貼主:宋阿毛於2023_07_04 20:03:22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