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的全軍授銜,是人民軍隊曆史上的第一次大規模軍官授銜儀式。當時評出的開國上將有55人,後來又單獨補授了兩位;開國中將則有177人。當時評出的上將裏麵,有一些人知名度並不特別高,甚至不如一些中將和少將。 *****
![](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d41ffc8bccadd647.webp)
舉幾個例子。梁興初抗美援朝時指揮38軍連夜狂奔上百裏,直插三所裏、龍源裏包圍美軍,在第二次戰役時立下奇功,被彭總褒獎為“萬歲軍”。萬歲軍軍長梁興初的名氣非常大,但軍銜卻是中將。秦基偉堅守上甘嶺,率領15軍頂住美軍狂轟濫炸,是誌願軍中的名將,但他55年的軍銜也隻是中將。王近山在解放戰爭時指揮過襄樊戰役,是二野虎將,在《亮劍》電視劇中還是李雲龍的原型之一,他的軍銜也隻是中將。
![](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fe4cbebbd5a8ad51.webp)
上麵幾位將軍,在軍民之中的知名度都非常高,卻沒獲得開國上將軍銜。而在上將裏麵,像王平、周桓、傅鍾、李濤等人,相對來說名氣不大,甚至普通老百姓都沒怎麽聽說過這幾人的名字。怎麽回事呢?
![](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0887cde2b8913c2c.webp)
這裏麵牽扯到一對很關鍵的詞匯:就是“資曆”與“戰功”。1955年評銜,主要參考的是三段戰爭時期的經曆和貢獻,即土地革命戰爭、抗戰和解放戰爭。而土地革命戰爭,也就是紅軍時期的資曆最為重要。如果在紅軍創建早期有較大貢獻、或擔任較高職務,那麽評銜時是非常占優勢的。一些在解放戰爭中才逐步嶄露頭角的名將,往往不如紅軍資曆出眾的人軍銜高。
![](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07b6f4fda321018e.webp)
比如傅鍾上將。他在紅軍時期的資曆比大部分的上將都要深,職務非常突出,當過紅四方麵軍的政治部副主任,抗戰時是八路軍政治部副主任。王平在紅軍時當過27軍政委,是絕大多數開國中將比不了的。上文提到秦基偉等人,紅軍時期最高職務是師長,梁興初甚至隻是團級幹部,距離前麵的幾位上將有明顯差距。
![](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9a882229bfd7f556.webp)
很多朋友覺得這幾人的名氣大,那是因為他們是一線指揮型將領,而為普通百姓所熟知的往往就是將領的戰功,並非資曆。越是這一類戰將,通常在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時表現搶眼,因為紅軍時期軍事力量還不強,論戰績很多早期將領不如後進者那麽耳熟能詳,但兩者的資曆卻有較大差別。軍隊授銜是綜合性的工作,考量因素很多,是對將領軍事生涯貢獻的一種評定,而不是根據他們的名氣大小來評給普通老百姓看。
![](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02d1fb9f762a9e09.webp)
一些從事後勤、政治類工作的高級將領,往往功勞不顯,更加不出名。但他們同樣是軍隊的基石,沒有他們的組織和保障工作,前線部隊是打不了勝仗的。其實不光在開國上將中有這種情況,大將裏麵也有政工幹部。像曾在井岡山上擔任過毛主席秘書的譚政,他連槍都打不好,沒有指揮過什麽戰役。但因為政治工作領域中的突出貢獻,被授予了大將軍銜,他的情況跟粟裕、陳賡、徐海東等人完全不同。
![](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679f3938f4bb731c.webp)
還有一個影響因素,那就是將領的後期發展狀況。1955年授銜,並不是這些開國將領們軍事生涯的終點。當時大多數授銜將領都隻有三、四十歲,後續有很長的發展之路。一些開國中將如吳法憲、秦基偉、李作鵬、張震等人,後來逐步獲得提升,成為了副國級的領導幹部,遠非一些開國上將尤其是副兵團級上將能比。再比如丁盛,在建國初期隻是少將軍銜。但1962年對印反擊戰他卻大放異彩,很多上將的名氣都沒有他大,後來丁盛還出任過多個大軍區的司令員職務。
![](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a7f06216af57e088.webp)
有正向的,就有反向的。一些開國上將,因為在建國後的曆次事件中遭遇挫折,導致官職下降,甚至離開軍隊。像鄧華、洪學智、周桓等人都曾經有過類似的情況。降職後的周桓將軍甚至還負責主管過遼寧省的文化藝術工作,導演多場歌舞劇,這是55年授銜時很多人想不到的。這個因素,也會使得將軍們的知名度發生變化。
![](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7b64e21fab9748fb.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