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羅榮桓元帥逝世後,毛主席感慨至深。有一天晚上,他老人家睡不著,與自己的保健護士長吳旭君嘮起了家常。
聊著聊著,不知毛主席想到了哪件往事,突然對吳旭君說道:“我死的時候,一定不要你在我跟前!”
吳旭君對這句突如其來的話大吃一驚,然後笑著說道:“您老別開玩笑了,假如真有那麽一天,我怎麽會不在您身邊呢?”
可就在毛主席逝世的前兩年,吳旭君果真離開了中南海,回到地方工作。 *****
01
1932年7月,吳旭君生於福建泉州德化縣,小時候的她跟著父親來到上海生活。
1946年,吳旭君考入上海國防醫學院護理科,於新中國成立前夕畢業。畢業後,吳旭君在上海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醫院內科任護士長。
她工作認真,對患者可愛和藹可親,且擁有一定的黨政覺悟。1953年,剛滿21歲的吳旭君被有關部門選中,進入北京中南海豐澤園擔任毛澤東主席的護士長。
她的主要工作職責就是為毛主席的身體健康服務。 *****
*****
獲此殊榮的吳旭君內心忐忑不安,毛主席可是一代偉人,別說長期陪伴在他老人家身邊,若能親眼見上一次毛主席,都足以讓許多同誌激動得難以入眠。
激動歸激動,吳旭君還是毅然接受了這項光榮的任務。
當她第一次與毛主席見麵時,情緒非常緊張,胸有丘壑的毛主席故意拿吳旭君的名字開玩笑,比作諧音“無細菌”,化解了尷尬。
在之後的工作相處中,吳旭君通過點點滴滴的細節發現,毛主席不僅寬宏大量、不拘小節,對身邊的工作人員也從不擺架子,這一點與江青形成鮮明的對比。 *****
02
看到毛主席個性溫暖平和,少女心性的吳旭君也就逐漸活潑起來,甚至還經常與毛主席開上一些無傷大雅的玩笑。
有一次,毛主席和工作人員在中南海邊走邊聊天,恰巧經過了一片橘子園,被一群嘰嘰喳喳的鳥叫聲打擾了談話。
吳旭君就開口對毛主席說道:“主席,您看這些麻雀都在歡迎您。”
毛主席看了一眼這個調皮的小丫頭,說道:“我看,這群小鳥是在歡迎你,當初我提出要除的四害裏麵就有它們,那怎麽可能是歡迎我呢?”
1966年,毛主席回韶山老家視察,吳旭君作為護士長一同前往湖南。 *****
一天,毛主席心情大好,就和吳旭君談論起工資的問題。
當得知吳旭君與丈夫每月加在一起的工資是210元時,他老人家笑著說道:“200多塊著實不少,你的薪酬不低,給你適當減一減薪酬好不好?”
吳旭君明知他老人家在開玩笑,於是就順著毛主席的話說下去:“全中國比我工資高的人多了去,要減大家一塊減。”
毛主席何等聰明,他清楚吳旭君這番話是另有所指,於是故意裝出害怕的模樣:“這一軍都將到我的頭上來了,要減大家就一塊減。”
由此可見,吳旭君與毛主席之間的關係雖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她能與毛主席相處二十餘載,是許多人都豔羨不已的寶貴經曆。 *****
03
既然毛主席與吳旭君感情深厚,二人就像是沒有血緣關係的親人,那為何毛主席卻讓吳旭君在自己去世之前就離開中南海呢?
事情還要從1963年羅榮桓元帥逝世後開始說起。
那年的12月16日,開國十大元帥之一的羅榮桓因病逝世,毛主席親自前往北京醫院,向老戰友羅榮桓遺體進行告別。
這件事來得過於突然,羅榮桓可是毛主席的得力幹將與摯愛戰友,年紀又不是很大,對於毛主席來說,老戰友的離世算得上是一個較大的打擊。
毛主席還寫出了一首《吊羅榮桓同誌》的七律詩詞,其中有兩句是這麽寫的:君今不幸離人世,國有疑難可問誰? *****
沒過多久的一天,毛主席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覺,吃了安眠藥也無濟於事,於是和吳旭君聊起天來。
或許是觸景傷情,抑或者是有感而發,毛主席首先向吳旭君談起了他的母親文七妹:“我很喜歡我的母親,她是個善良的農村婦女,待人誠懇,盡管不懂搞群眾關係,但卻為人很好,受人尊敬,死的時候來了好多鄉親,跟我父親死的時候根本不一樣,我總忘不了這件事情。”
毛主席又詢問吳旭君:你對母親的印象好不好?
吳旭君回答道:“我母親死得早,在我8歲時她就一命嗚呼!所以我對母親的印象不深。”
吳旭君看到毛主席打開了話匣子,情緒也非常高漲,她把珍藏在心底一個很久的建議向他老人家說了。
“主席,我有自己的一個想法,不知對不對,我認為我們黨的政策應該要改,對一個人真好,就在他活著的時候好好對待他。如果生前對他不夠好,等他死了又辦酒席又大辦白事,這一套對死者沒有什麽好處,隻是為了給活著的人看,裝裝樣子罷了。” *****
毛主席萬萬沒有想到,自己身邊這個活潑單純可愛的護士長,居然對生死有如此高的見解。
他老人家沉吟了一下,說出了自己的看法:“在革命隊伍裏必要的追悼會還是要開的,這是為了寄托哀思,但不像老百姓那樣大操大辦紅白喜事,你的問題我可以考慮一下。”
說完,毛主席繼續大口抽著煙,又過了一會,他突然冒出一句:“吳旭君,我死的時候你不要在我跟前!”
吳旭君對這句突如其來的話大吃一驚,笑著說道:“假如真有那麽一天,我怎麽會不在您身邊呢?”
話還沒說完,毛主席就打斷了她,一臉嚴肅地繼續說道:“我死的時候一定不要你在我跟前。因為我母親死前我對她說我不忍心看她痛苦的樣子,我想讓她給我留下一個美好的印象,所以我現在要給你一個完美的印象,不讓你看見我的痛苦。”
吳旭君看到毛主席態度這麽堅決,她隻好點了點頭,隨後把這一話題岔開。 *****
毛主席卻繼續說道:“別人越要回避的事情,我越要挑明來說,在戰爭中我有好多次都要死了,可我還是沒死。有生就有死,有勝利就有失敗。人一生知道兩件事情,無非是生死,隻有研究好了生與死,才能更好地把精力放在工作和學習當中。”
吳旭君又說了許多寬慰毛主席的話,這才讓他老人家心情感到舒暢。
這一老一少聊著聊著天就快要亮了。接下來,毛主席又和吳旭君探討了許多關於生與死,甚至自己遺體火化,或者骨灰撒向哪裏的問題。
因為毛主席曾經發過話,不讓吳旭君看到自己的死狀,於是在1974年,經過反複煎熬和慎重思考後,吳旭君離開了敬愛的毛澤東主席。
1976年9月9日,世紀偉人毛澤東與世長辭,第二年毛主席紀念堂建成,毛主席的遺體一直在用特殊方法進行保存,供人民瞻仰。 *****
但這種做法,卻不符合毛主席生前的意願。鄧小平在1980年回答意大利女記者法拉奇采訪時回答道:“毛主席提議所有的人死後都火化,隻留骨灰,不留遺體,而且不建墳墓。但是,在不同時期不同曆史階段,任何一件大事都可以有好幾種做法。”
因此,鄧小平同誌不認為保存偉人遺體一事是忤逆了毛主席的遺願。
而離開中南海後的吳旭君,對毛主席的生死觀一輩子都記憶猶新。正如他老人家說的那樣,毛主席留給了吳旭君一個完美的印象。
每逢毛主席的生日與忌日,吳旭君都會穿著鮮豔的花衣服或紅衣服懷念他,讓他老人家看到自己是在履行諾言。 *****
毛主席的生死觀,既吸收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有關生死問題的積極內容,還包含了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同時也糅合了他極具人格魅力的特征。
從他讓吳旭君在自己逝世前離開中南海的舉動,就能看出毛主席樂觀奮鬥的生死觀的價值取向。既不刻意回避死亡這件事情,同時盡可能為周圍人或者為後人留下一些做出榜樣。
斯人已逝,山河為之同悲!
但毛主席從來都沒有離開他心愛的人民,他所心愛的人民也永遠不會忘記他。
參考文獻:
[1]散木.毛澤東慨然麵對生死[J].黨史博覽,2016(06):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