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年印度吞並錫金,中國拒絕錫金的求助:有四原因

1982年1月29日,長期流亡在美國紐約的錫金老國王去世了。

29歲的王儲繼位了,並向世界宣告他是新一代錫金國王。可是,錫金王國在哪裏呢?早就在印度的肚子裏,成了印度的一個邦了。

於是,年輕的錫金國王欺騙著自己:終有一天錫金回來。他譴責著印度,他不承認印度對錫金的主權。

所做的這一切,其實無濟於事。

不承認印度是錫金主權國的,還有我們。
1、錫金這個古老的國度,曾和我們很有淵源

錫金,多麽富裕的一個名字,有錫還有金,可是他們是個悲催的小國,雖然有著悠久的曆史,卻未能避免各種浩劫。

往曆史的長河中追溯,錫金在1642年建國。

從建國後起,他們就被各個鄰居“欺負”,基本上是鄰居尼泊爾和不丹輪換著欺負。

先是小國不丹欺負更小國錫金。後來,在十八世紀晚期,尼泊爾開始欺負錫金,得手後,又向西藏進發。

危險將至,當時在西藏的班禪、達賴向大清尋求救兵。

作為十全老人的乾隆,怒發衝冠,派出了福康安率領的大軍前來,痛揍尼泊爾的廓爾喀軍。

1792年,尼泊爾成為大清的附屬國,而與此同時,錫金也成為了大清的附屬國。

那時,中國周邊的小國,以大清附屬國為榮,這就是有了大靠山。

進入十九世紀後,一切慢慢地變了,那個所謂的日不落帝國跑馬圈地,在全球進行沒有下限的殖民,尼泊爾和錫金、不丹等,先後成了英國的殖民地。

 

1890年後,錫金等國,和大清沒有了關係,這些小國成了沒娘的孩子。

這是多大的絕望啊!

可是大清羸弱不堪,隻能看著藩屬國一個個被英國殖民了。

那一刻,錫金一定很失望,他們眼中的老大,終究被西方國家痛揍。

二戰後,屬於英屬印度旗下的各個區域紛紛要求獨立,錫金也是要求獨立的國家之一。他們這群獨立國家的大哥就是印度。

說實話,對一個小國來說,從來就沒有能力好好掌握自己的主權,正所謂: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這次,前來欺負錫金的國家是一個龐然大物,它就是“印度”。
2、印度是如何巧取豪奪霸占了錫金?

從印度獨立之後起,野心就開始在領導人的內心成長。

當時第一任印度總理是野心勃勃的尼赫魯,他在上任後,第一時間派人到了錫金,先是派專員,後是派軍隊。

1950年,印度和錫金簽訂了協議,主要內容有:錫金完全自治,但是對外的外交權、進出口貿易權、銀行、郵政、國際救援、紅十字會等,都屬於印度控製。

說白了,錫金成為了印度的殖民地。

如此一來,錫金王國剛出狼窩,又進虎穴。

可是又有什麽辦法呢?錫金唯一的錯,就是太小,注定了生來就受欺負。

鄰居當中有沒有不欺負小國的大國?也有,那就是中國。

錫金有些人,對中國有著種種美好的向往,無奈,被印控製,無法投入大中國的懷抱。

如果我們打開地圖,就可以發現一個大問題:

順著錫金往下,有著巨大的俯衝,再往前就是西裏古裏走廊。

這個走廊最窄處隻有20公裏,這對印度的國防安全有著極大的影響。

這個走廊將印度的東西兩段攔腰斬斷。

如果中國掌控了錫金,這走廊也會被中國掌控,印度的東部就成了一塊巨大的飛地,獨立出去的概率非常高。

而恰好在1968年,爆發了一個大遊行,這是爆發在錫金首都甘托克的反印示威,要求廢除《印度錫金和平條約》。

一切說明,錫金人要獨立當家做主的民族情緒日益高漲,印度人有些後怕了,萬一錫金丟了呢?萬一,錫金跟著中國跑了呢?

於是,印度覺得“自治”不保險,有了強行霸占錫金,並將錫金裝入口袋的野心計劃。

1973年,印度伸出了野蠻的爪子,對錫金進行軍事管製。

這就行了嗎?

當然不行,進行軍事管製的目的就是要全權掌握管理權,所以,很快,印度威逼利誘讓錫金改憲法,妄圖將錫金變成印度的一個邦。

錫金人能這樣認慫了嗎?

不,他們國家的一些黨派,一些愛國人士,開始積極和聯合國溝通,和國際上的大國的外交部門溝通。這些所謂的國際機構仿佛耳朵不好使,左耳朵進右耳朵出,不當回事。

錫金人也曾求助於中國,希望中國能阻止印度的霸占。

但是,終究中國還是沒有給予幫助。
3、中國沒有答應錫金求助的原因

很多年後,很多國人說起錫金求助中國的事情,依然有些遺憾,認為應該幫助錫金,然後占住“交通要道”。

其實,沒那麽簡單。

第一,當時的中國,正處於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

不用我說,大家都知道,1966--1976是中國的一段艱難曲折之路,麵對時代的浩劫,國家受傷很嚴重,經濟並未恢複,社會秩序也沒有回到正軌。

我們也處在逐漸回血的時刻。

所以,在那個時候救助錫金,實在是能力有些欠缺。

第二,當時的國際局勢較為複雜,不適合救助。

1974年的國際局勢較為複雜,美國尼克鬆雖然已經訪華了,可中美之間依然沒有正式建交。

這邊,和歐美關係還沒有恢複到一個最佳狀態,那邊,和蘇聯老大哥的關係早已惡化,並在1969年打了一場珍寶島戰役。

問題是,印度雖然有些不堪,但左右逢源的本事不差,和美國、蘇聯兩大國關係非常不錯,如果中國和印度在錫金幹起來,蘇聯自然是會支持印度,而美國也不會支持中國,如此,中國非常被動。

第三,錫金對中國的認可度,可能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麽高。

錫金雖然曾經當過大清的附屬國,但是,錫金和印度是鄰國,受印度的影響非常大,和新中國的交集並不多。

錫金突然之間的求助,是因為想用中國製衡印度,在兩國的矛盾之下玩個中立,找到生存的空間。

說白了,是想借中國這把刀對付印度。

關鍵是,錫金的所謂民族黨並不是執政黨,而是在野黨。一個在野黨單方麵升起的紅旗意義實在不大。

別說是一個黨派了,就算是國王親自升起紅旗,中國都很難做到出兵。

第四,中國不想因為錫金,和印度再度交惡。

中國在1962年曾經痛揍了印度。

雖然,當時的戰績很理想,但過程絕不簡單,在艱難的補給之下,解放軍發揮神勇,可背後的付出實在不少。

1962年之後,印度動不動和中國鬧點衝突。

以1974年的情況,領導人並不想和印度再次交惡。

可以這樣說,中國對錫金的救助意義並不大,但如果中國要救助,印度一定會死拚,因為敗了他們會被攔腰斬斷,這代價太大了。

而中國為了這塊不屬於自己的區域,翻越喜馬拉雅山去遠征,實在不是良策。

更重要的是,印度在錫金民眾中,其實是有著一定的支持率的,錫金並不是鐵板一塊。

1975年,錫金王室的衛隊被解散,錫金國王流亡海外,錫金正式成為印度的一個邦。從此,錫金這個小國消失在地圖中了,取而代之的隻是“錫金邦”了。

據說,錫金隔三差五的民族獨立情緒還是有的,隻是被印度牢牢控製了。

1974年,對於印度強行霸占錫金,中國譴責了多次,直到現在,仍然不承認印度對錫金擁有主權。

很多人的遺憾很容易理解,但當時的情況之下,從各個方麵來說,中國都不適合出手,譴責可能才是最好的方式。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