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2023-04-18 15:41·曆史有點冷
1969年,這座坐落在邊境的小島珍寶島上,曾經的蘇聯老大哥和新中國撕破了臉,在這裏發生了軍事摩擦。
在這次軍事衝突中,蘇聯為了取得戰爭的勝利,除了派出最新型的T62坦克,還將從沒有在戰場上露麵的冰雹火箭炮首次投入了實戰。
盡管人們都知道T62坦克被解放軍所繳獲,但是卻很少知道引起世界關注的冰雹火箭炮也曾經一度被解放軍的炮火覆蓋性打擊。
冰點下爆發的珍寶島
珍寶島,並不是小說故事中那種滿是珍寶的孤島,而是我國黑龍江的一座小島,因為形狀酷似元寶而得名“珍寶島”。
我國和蘇聯之間的邊境線,始終都是以烏蘇裏江主航道為分界線,珍寶島的位置在主航道靠近我國的一側,自古以來都是我國固有的領土,0.74平方公裏的島上一直都有我國漁民在居住和從事漁獵活動,新中國成立之後我國的邊防軍也在島上進行巡邏任務。
可是,中蘇之間關係的逐步惡化,卻打破了這片土地上的寧靜。
中蘇之間的淵源由來已久。早在大革命時期,蘇聯就是我黨和我軍的堅實後盾,許多紅軍、八路軍的軍事將領都曾經在蘇聯進行過進修、療養,閻寶航、唐鐸、毛岸英等人還直接參與了蘇聯的衛國戰爭。
新中國在成立之初,無論是生活物資還是工業生產物資,都十分缺乏,當時作為共產主義陣營老大哥的蘇聯,及時地向我國伸出了援助之手,不僅提供生活和生產的必需物資,而且還派出一大批專家對我國進行援助,同時還向我國提供了接近百億的貸款援助。
這些援助雖然都不是無息的,但是對當時的新中國來說,這已經解決了很大的問題。可以說,在那一段時間裏,兩國的關係真的是“親如兄弟”。
然而,當蘇聯領導人斯大林去世、赫魯曉夫接替了斯大林的位置之後,中蘇之間的關係則急轉直下,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兩國的意識形態已經發生了改變。
赫魯曉夫上台之後,在很多方麵都否認了斯大林的貢獻、推翻了斯大林的決定,同時提出“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和平發展”的觀點。當時毛主席就對赫魯曉夫的觀點予以駁斥,這讓一向以社會主義陣營領袖自居的赫魯曉夫下不來台,中蘇兩國之間的裂痕至此產生。
赫魯曉夫
1958年,蘇聯向我國提出一個要求:共管長波電台和所有艦隊。這樣的要求任憑哪個國家都不會答應,因為這就意味著是將國家的通訊交給別人,幾乎沒有什麽秘密可言。對於蘇聯提出的無理要求,毛主席當即給予嚴辭拒絕。
蘇聯想以自己為中心,把所有的社會主義國家都圍在他周圍綁在一起,不僅是在經濟上要以蘇聯馬首是瞻,還要在軍事上聽從蘇聯的指揮作蘇聯的馬前卒,這樣的行為已經完全暴露了蘇聯的霸主意識。
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國頻頻向蘇聯說“不”,蘇聯眼見中國“不給麵子”,於是便“撤梯子”,停止了援助、撤回了專家、要求我國提前結清貸款,同時通過在邊境上不斷增加軍事部署,並且不斷增加摩擦。
1968年12月,蘇聯百餘名全副武裝的軍人乘坐著裝甲車、卡車等機動車輛穿過淺灘闖入珍寶島。當時我國在島上巡邏的軍人隻有少數持有輕武器的步兵,與蘇聯的機動部隊遭遇後,遭到了蘇聯軍人的推打。我軍在極力保持克製的情況下選擇暫時撤離,隨後立即向中央進行匯報。
盡管我國一直都在試圖和蘇聯通過外交途徑解決,但是蘇聯方麵卻一直不予理睬,一直到1969年2月底,已經在珍寶島附近多次進行武裝挑釁,並且打傷我國軍民數十人。
針對這一情況,黨中央和中央軍委做出批準,允許布置反擊作戰。
兩個國家之間的衝突,就這樣在全天溫度還在零下的珍寶島上爆發了。
陳列館中的T62
1969年3月2日,蘇聯方麵再次出動了70多人,乘坐軍車兵分兩路突入珍寶島,有預謀地對我軍在珍寶島上的巡邏隊進行包抄、夾擊。我軍本著“不開第一槍”的原則,用木棒和槍托進行抵抗。
然而,蘇軍一個士兵的機槍走了火,讓這場原本保持冷兵器交鋒的衝突變了性質。
“哪裏有槍聲就打掉哪裏。”這是巡邏之前部隊首長特地囑咐的,現在既然已經開槍,就沒有必要再顧忌什麽“老大哥”的麵子了,巡邏隊當即開槍予以還擊。
當時我方巡邏隊分成了一隊和二隊,二隊在聽到槍聲後馬上向一隊方向靠攏。盡管我方很快就做出了反應,但是由於人數上的劣勢,在趕走蘇軍的同時我軍也付出了傷亡6人的代價,而蘇軍則被擊斃31人,還有被擊毀的一輛裝甲車。
這次衝突的時間雖然隻有一個小時,但是卻打破了中蘇之間數十年的和平。
蘇聯方麵這次動用了輕重機槍和單兵爆炸物,雖然在人數上占優,但是卻被解放軍頑強地擊敗,這無疑是給一向以“霸主”自居的蘇聯響亮地一記嘴巴。作為回應,蘇聯在幾天之後用更為強大的兵力和火力卷土重來。
3月15日,300人在武裝直升機、火炮的掩護下,乘坐全摩托化的裝甲車再次向小小的珍寶島發起了攻擊。
相比之下,我軍的人數和火力完全無法相比。沒有空中支援、沒有裝甲車,人數隻有100人,其中還有一部分炮兵和工兵。
盡管蘇軍有火炮和飛機的掩護,能夠對島上的掩體狂轟濫炸,但是卻始終沒有達成預定作戰目標,反而被我守島官兵用近身攻擊的方式對蘇軍進行切割,嚴重地限製了蘇軍的火力優勢。
這次戰鬥持續了九個小時,我軍在完全劣勢的情況下硬是頂住了蘇軍六次進攻,並且還將蘇聯最先進的坦克打成癱瘓,而擊毀坦克的功臣則是工兵。
當時蘇軍派出了最先進的二代主力坦克T62,我軍的火力不足,從正麵對坦克很難造成致命傷害。工兵科長孫征民想了一個辦法,用白布口袋裝上反坦克地雷,在上麵淋上水之後凍成和冰麵一樣的顏色,在坦克必經之路上布下了足足72顆之多,就等著坦克自己撞上來。
其實當時蘇軍對第二次作戰的準備還是不足的,因為他們誤以為中國不會與他們交戰,所以當時很多士兵並沒有做好進攻的準備,連坦克上機槍的槍衣都沒有摘掉、車上的小篷布都沒有拆掉就倉促開上戰場。
蘇軍伊曼邊防總隊的隊長裏昂諾夫上校乘坐的指揮坦克因為受到了我軍的阻擊,當時正巧開到了那一片地雷陣上。隨著一聲巨響,先進的T62坦克履帶被炸斷,前主動輪被炸壞,整車在一陣顫抖後停止了前進,裏昂諾夫上校在驚慌失措之餘,被隨後趕過來的同伴救到了車上,卻沒想到被一顆流彈穿透胸膛,沒等回到營地便已經沒有了呼吸。
這次戰鬥雖然我們再次取得了勝利,但還是暴露出許多問題,比如對敵人坦克加入作戰的準備不足,導致當時沒有重火力對付坦克、打壞了坦克不知道應該怎麽處理等問題。
蘇聯方麵得知一輛T62被打壞之後十分著急,擔心我們能夠從中得到重要的數據,於是命令前線馬上想辦法搶回、或者銷毀T62。
蘇軍前線曾經派人想偷偷潛回坦克上,但是被我軍哨兵發現及時製止,蘇軍又想在車上裝炸彈炸毀坦克,同樣也被我軍發現而未能得逞。最後蘇軍隻能從遠距離用火炮對坦克周圍的冰麵進行打擊,最後把冰層打碎,坦克掉進了深深的烏蘇裏江中。
但是蘇聯沒有想到,我軍潛水員頂著刺骨的寒冷潛入還沒有解凍的烏蘇裏江中給坦克掛上了牽引繩,從岸上直接把坦克拽了上去。
如今這輛編號545的T62坦克,已經被陳列在我們的軍事博物館中,作為蘇軍對我國領土侵略行為的有力證明。
冰雹也曾遭受火力覆蓋
蘇聯除了派出最先進的T62,還將他們的秘密武器:從沒有在戰場上露過麵的BM-21型火箭炮,也就是被稱為“冰雹”的火箭炮拉上了戰場。
冰雹火箭炮的前身,就是曾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大放異彩的BM-13喀秋莎火箭炮。原有的火箭炮隻裝有8-16枚火箭炮,射程也不過10公裏,遠遠不能滿足蘇聯軍方的要求,於是經過多年的反複試驗和改造,最終生產出來冰雹火箭炮。
冰雹火箭炮有著其他型號火箭炮難以相比的40管122毫米火箭發射筒,射程增加到20公裏以上,方向射界也達到了240度,再加上堅實的底盤和能夠提供機動靈活的多組輪胎卡車,讓冰雹火箭炮具有“火力猛、麵積廣、高機動”的傑出性能。
冰雹在摧毀輕型裝甲以及對炮兵陣地、指揮所等機構範圍性打擊方麵,具有很強的優勢,如果能與地麵的坦克部隊相配合,則能產生極大的效果。從1963年宣布服役開始,冰雹就已經被世界各國所矚目,並且有許多國家紛紛上門采購。
冰雹火箭炮在經過幾十年的改裝、升級之後,在現在這種以高精尖武器為主流的時代裏,依然是許多國家“壓箱底”的殺器。
1979年的阿富汗戰爭中,蘇軍用冰雹火箭炮的改良型,對阿富汗遊擊隊的營地、指揮所進行了多次毀滅性打擊,導致阿富汗經常在作戰時突然失去指揮,繼而作戰屢屢失敗。
2010年,韓國在軍事演習時向朝韓爭議地區進行了射擊,導致了兩國之間炮火對轟,韓國自主生產的K9和朝鮮方麵的冰雹火箭炮進行了對決,結果是韓國方麵的K9用80多發炮彈炸了朝鮮的白菜地,換來朝鮮的200多枚冰雹火箭彈炸毀了延坪島上的一片民居。
在去年的俄烏衝突中,俄羅斯和烏克蘭雙方都動用了冰雹火箭炮,雖然烏克蘭方麵還有北約提供的“海馬斯”,但是仍然選擇了使用了“老家夥”冰雹火箭彈,隻不過烏克蘭對冰雹的使用熟練程度明顯不如俄羅斯。
然而,就是這樣至今仍然能夠在現代戰爭中一顯身手的冰雹火箭炮,在珍寶島的首次實戰中卻被我軍打了一個措手不及。
在3月2日的首次衝突中,我軍隻有少量的單兵武器和無後坐力炮,在首次成功驅趕蘇聯部隊之後,馬上進行了戰鬥總結會。為了防止蘇軍再次反撲,沈陽軍區緊急派出85加農炮和122加農炮、37高炮組成的三個炮兵營趕往珍寶島。
3月15日,蘇軍再次對珍寶島發動進攻,我軍島上的守軍在75無後坐力炮、40火箭筒和反坦克手雷從近距離對蘇軍進行打擊,蘇軍在地麵上有坦克、天上有飛機的情況下,開始調用火炮對我軍防禦陣地進行轟擊。
我軍炮兵營此時也已經做好了準備,一麵利用樹林作為遮擋物對戰場上的坦克、裝甲車進行攻擊,另一麵開始尋找對方的炮兵陣地。
當時我國並不知道蘇聯調用了哪些炮兵,認為著名的“喀秋莎”一定會被蘇聯布置在前線上。炮兵很快就在珍寶島西側無名高地有人頻繁活動,認為那裏不是臨時指揮所就是敵人的炮兵陣地,於是便集中炮火對無名高地進行了一番猛烈的攻擊。
炮兵們並不知道,他們剛剛炮擊了蘇軍的炮兵陣地。蘇軍被我軍猛烈的覆蓋性炮火攻擊下亂了方寸,倉皇地放棄原有的部署選擇了撤離。沒有了火箭炮的掩護,蘇軍地麵部隊遭到我軍炮兵的沉重打擊,沒有多久便在我軍頑強地反擊下無功而返。
我軍炮兵在15和17日的兩次戰鬥中,一共消耗了炮彈3196發,在珍寶島這樣狹小的空間裏顯得密度很大,尤其是戰鬥時間很短,所以我軍火炮的發射頻率也是極快,這在我國戰爭史上都是極為罕見的。
不過,當時由於我國對冰雹火箭炮的性能並不是很了解,所以在戰後的報道中並沒有著重報道,但是不久之後軍方對冰雹火箭炮的機動性和炮火密度產生了興趣。
1971年,我國通過從其他國家購買到一批冰雹火箭炮之後,開始了拆解、研究、仿製、超越,如今我國通過模塊化技術對122毫米火箭炮進行了深度改進,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炮火打擊群體係,打擊能力已經和原始的冰雹火箭炮不可同日而語。
結語
蘇軍在裝備、武器都要優於我軍的情況下,在珍寶島上多次被我軍擊退,其實就是和當初美軍敗在誌願軍一樣,不是敗在了裝備的先進程度,而是敗在了“道德”和“精神”基本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