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節目的主持人,香港叫做“司儀”,顧名思義,關係到禮儀,司賓---符合禮儀之邦的傳統吧?
70年代初,隨著亞洲四小龍的經濟起飛,香港的電視也從黑白進入彩色,各種大型娛樂節目層出不窮,司儀的人才,一時難求。
看慣了國內呆板的節目主持,香港人言論自由的環境和廣府人灑脫鬼馬(搞笑、幽默)的習性----任何風格的司儀都看得我這個祖國大陸的“大鄉裏”笑口常開、五體投地。
老一輩的司儀都有點粵劇戲曲底子,言語較戲劇化,典故也生動,適合普羅家庭男女老少。不過,也許因為過多的平民化戲棚走碼頭的演出的經驗,雖然沒有粗言爛語和不得體-----某些江湖習性和急速發展的現代節奏好像有點“不接軌”。
一位中學的體育老師何君,在電台講解足球比賽中,獲得了電視台的青睞。他灑脫,但不失穩重;他明快,但很少犯錯;他愛說笑,但絕不低俗;他嗓音一般,但勝在自然 ; 他不帥,大絕對大方,有親和感,有公信度---如鄰家大哥。
當初每年最受關注的大型節目當屬香港小姐選舉的盛事。這個節目的司儀基本上都是男士為主,責任重大,備受注目。
與何君搭配的劉君,來頭不小 。六十年代留洋,回歸後在電視台新聞部當主播 。他相貌堂堂正正 ,成熟有韻,中英文俱佳,字腔圓正;他音量帶有中氣,卻沒有拿腔拿調;他談吐溫文,但 不失鋒銳,他幽默,但不刻薄,他知識豐富,但不作顯擺;笑起來,老抿著嘴,一派新潮紳士-----他倆一動一靜,一土一洋,互不挑釁,互相映輝,各領風騷,在幾十個養眼的佳麗各式各樣的表演麵前,他倆也成了城中的一道風景。
普羅家庭的觀眾,較欣賞出鏡娛樂節目較多的何軍;知識分子和白領,較傾向劉君偶然做司儀的形象和作風--劉君在每天重要新聞主持的首席地位,一時間,無人可代。
1976年9月10日,劉君在報道毛澤東主席去世的新聞之後,突然說:。。。全港市民深切哀悼。。。電視台馬上收到無數投訴和抗議;次日,除了左派的兩份報紙外---幾乎所有報紙和專欄作家都對劉君強奸香港民意的公開行為提出不同程度的批評、指責和抗議。
劉君從此在電視屏幕上消失。。。轉而開設英文補習學校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