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奌雜貨鋪 |2023-03-05
01
2020年的3月5日,方方在日記裏寫到了一個人,“他叫遇羅克,他隻活到27歲”。
……有一個人,恐怕業已被人遺忘,或者在有些人的記憶裏,根本沒有存在過。他叫遇羅克,他隻活到27歲。像我這種恢複高考的大學生,幾乎沒有人不知道他的名字。我們曾經因為他的命運,而思考民族的命運國家的命運和我們自己的未來。……
遇羅克是一個曾經家喻戶曉的英雄,今天是他的忌日。我想寫一篇文章紀念他。
02
遇羅克是北京人,1942年5月1日出生。中學畢業後曾當過學徒工,後做過代課教師等多種臨時工。
在那個年代,出身歧視曾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有一個著名的口號是:“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反動兒混蛋”(即“血統論”)。
遇羅克根據常識判斷,認為“血統論”是荒謬的。當其他人在聲嘶力竭喊各種口號時,遇羅克站了出來,發聲質疑。
他以“家庭出身問題研究小組”為筆名,寫了很多文章,最著名的就是1967年1月18日《中學文革報》第1期刊載的《出身論》。
遇羅克認為,“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反動兒混蛋”是絕對的錯誤,它的錯誤在於:認為家庭影響超過了社會影響,看不到社會影響的決定性作用。說穿了,它隻承認老子的影響,認為老子超過了一切。
而且,遇羅克得出了一個與血統論完全相反的結論,“(朋友、領導、報紙、書籍等)社會影響遠遠超過了家庭影響,家庭影響服從社會影響。”
即使是家庭影響,也不能機械地以出身來判定:
父母都是英雄,子女卻流於放任,有時更糟糕。父母思想好,教育方法如果簡單生硬,效果也會適得其反。同樣,老子不好,家庭影響未必一定不好……
遇羅克的文章刊發後,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很多被出身影響不能招工、上學等的年輕人,覺得這篇文章說出了他們的心聲。
遇羅克收到了很多來自全國各地的讀者來信。他與他們同病相憐,常常讀著來信流淚,他說:“為了他們,值得去死。”
沒過多久,上級發文,批判《出身論》。
1968年1月,遇羅克被捕。
1970年3月5日,也就是五十一年前的今天,在北京工人體育場,在排山倒海的“打倒”聲中,年僅27歲的遇羅克被宣判死刑,立即執行。
03
遇羅克去世九年零八個多月後,1979年11月21日,北京市中級法院宣告遇羅克無罪。
1980年7月21日和22日連續兩天,《光明日報》發表了一篇詩情澎湃的萬字長文:《劃破夜幕的隕星——記思想解放的先驅遇羅克》。
幾千年來,我們中華民族的英雄豪傑,似群星燦爛,彪炳於曆史的太空。
那些扭轉乾坤、功昭日月的巨星,那些有創造發明、能利國福民的名星,將永遠被人們稱頌。然而,人們也不會忘記,當銀漢低垂、寒凝大地,我們民族蒙受巨大苦難的時候,那拚將自己全部的熱,全部的力,全部的能,劃破夜幕、放出流光的隕星。雖然看來它轉瞬即逝了,卻在千萬人的心頭留下了不熄的火種。
恰似長夜的十年動亂中,被殘酷殺害的青年遇羅克,就是這樣一顆過早隕落的智慧之星。
文章發表後,被人民日報、南方日報等多家報紙轉載。
詩人北島對遇羅克的遭遇深表同情,他寫過兩首詩獻給遇羅克,一首是《結局或開始》,一首是《宣告》。
在《宣告》中,詩人用第一人稱的口吻來敘述,以遇羅克的視角來審視這個世界:
宣告——獻給遇羅克
北島
也許最後的時刻到了
我沒有留下遺囑
隻留下筆,給我的母親
我並不是英雄
在沒有英雄的年代裏,
我隻想做一個人
寧靜的地平線
分開了生者和死者的行列
我隻選擇天空
決不跪在地上
以顯出劊子手們的高大
好阻擋自由的風
從星星的彈孔裏
將流出血紅的黎明
04
在提出《出身論》的觀點時,遇羅克就已經抱著必死的決心。
根據2010年4月14日《南方都市報》刊載的文章《在死刑號的日子》,遇羅克的獄友張朗朗說他本來是可以不死的:
客觀地說,遇羅克根本不用死,他是自願去赴死的。他經常跟我說,他最喜歡的詩是“莫道書生空議論,頭顱擲處血斑斑”。他有種盜火者的心理,覺得像他們這樣所謂出身不好的人,缺少犧牲的勇氣。他想做這樣一個先例。
遇羅克是完全自願去赴死的,他是在為理想獻祭。
張郎郎很佩服遇羅克的才學和膽識,曾問他:“你為一篇《出身論》去死,值得嗎?”
遇羅克回答:“值得。”
從寫下《出身論》那時起,遇羅克就意識到自己的使命,也意識到了自己的宿命。他說:“我一定要記住兩件事:一、死不低頭;二、開始堅強最後還堅強。”
在遇羅克的遺物裏有一件嶄新的白背心。
由於家庭條件不好,遇羅克很少穿新衣服。他在獄中穿的背心已破爛不堪,就寫信讓家裏人買件新的。但在他收到母親給他買的新背心時,他已預感到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人世了,便決定把新背心留給弟弟,自己穿著一身舊衣服上了刑場。
05
2009年清明節,遇羅克雕像在北京通州宋莊美術館落成。雕像的底座是不鏽鋼的,上麵刻著北島題獻給遇羅克的詩句:“我並不是英雄/在沒有英雄的年代裏/我隻想做一個人”。
但年輕人知道遇羅克的越來越少了。
一位名校畢業的年輕法學博士在參觀宋莊美術館時,指著雕像問學者於建嶸:遇羅克是什麽人,人們為什麽要為他獻花?
於建嶸深感意外,他對遇羅克這麽快被人們遺忘深感遺憾,便撰寫了文章《請記住那些曾仰望星空的人》。於建嶸說,正是遇羅克的故事,讓一代人理解到獨立思考的價值和艱難。
這個出身普通的年輕人,之所以讓千萬人為之動容,是他獨立思考的自覺和能力,是他表達和捍衛自己觀點的熱血和勇氣,是他信仰和追求光明的“天真”。人們在他身上,看到了思想和精神所具有的偉大力量。
……可以說,正是讀過他們的著作、聽過他們的故事之後,才使我認識到中國現代史的沉重,理解到獨立思考的價值和艱難。
於建嶸說,一個民族需要記住那些曾經仰望過星空的遇羅克們,如果沒有他們的鮮血,如果沒有他們的犧牲,我們今天的生活就不會如此美好。
如果不知道遇羅克的年輕人占絕大多數,這不僅僅是一種知識的欠缺,更是一種精神的失落。
06
今天的時代已經進步很多,今天的人們也比遇羅克要幸運很多,紀念遇羅克還有意義嗎?
前幾天,鄰國一位19歲女孩被槍殺,她是華人,我們的同胞。昨天,有很多人在緬懷,為她的不幸去世感到悲痛。
有人在我的朋友圈惡毒地留言:“這個19歲的死*全家,不能隻死她一個”“都是美國給工資的”。然後甩下一句惡恨恨的“我想舉報你”。
雖然對於“舉報”之類的威脅已經見怪不怪了,但是竟然有人會對一個在異國他鄉遭遇不幸的同胞,如此冷血惡毒,這讓我很震驚。
我並不恐懼,隻覺得悲涼。有些東西,我們以為已經遠去,但其實並沒有消失,也許一直就在我們身邊,正在尋找卷土重來的機會。
曆史不可忘記,紀念遇羅克仍然具有深遠的意義。
人們需要記住這位為追求真理、堅持真理而把生命永遠定格在27歲的年輕人,像他那樣冷靜的思考、明確地生活!
我寫下這篇文字,是一個寫字的人向前輩的致敬,也是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