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為什麽能在中國狂飆?zt

來源: 頭發與財富成反比 2023-03-02 08:09:19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5111 bytes)

 

 

1492年8月3日,哥倫布駕著3艘帆船開始橫渡大西洋,去尋找神秘的中國——在馬可波羅的筆下,遙遠的東方世界是絲綢、瓷器和香料的故鄉。

兩個多月後,哥倫布來到美洲巴哈馬群島中的一個島嶼,這裏被他命名為“聖薩爾瓦多”。他堅信自己到達的是亞洲的印度,故把當地居民稱為印第安人。可是,這裏並沒有想象中的那般富庶,也沒有“黃金遍地,香料盈野”的景象。

但這次航行卻有一個意外的發現:當地人有一個習俗,他們吸入由某種植物製成的微微燃燒著的東西散發出來的香氣,之後他們的身體便失去了知覺,像是喝醉了一樣。

這就是煙草。

隻不過,當時哥倫布一心撲在黃金上,對此不以為意。他不知道的是,這種小小的東西是繼香料、燒酒、茶葉與咖啡之後的又一影響全球的“興奮劑”。哥倫布之後,全球迎來物質交換的大浪潮。原產於美洲的馬鈴薯和玉米,進入歐洲和亞洲,使得人口暴增;來自歐洲的傳染病,如天花和麻疹等,奪走了數百萬美洲原住民的性命,死亡人口則由歐洲人和非洲人填補。

煙草的花朵。圖源:攝圖網

一開始,在歐洲人眼裏,煙草隻是一種稀奇的植物、異國的癮品,充其量也就擺在宮廷裏以供觀賞。法國駐葡萄牙大使尼古特用它治好了法國太後的頭痛病,於是,太後便愛上了聞鼻煙,還倡議在法國大麵積種植,煙草也因此被命名為“太後草”而身價倍增。為紀念尼古特,人們把煙草中具有特殊功效的煙堿命名為“尼古丁”。

後來,遠行歸來的水手們將吸煙草的習慣傳入社會底層,自那以後,煙草迅速成為一種賺錢的作物。從西班牙、葡萄牙傳播到歐洲各地,再經過歐洲傳播至西非、中東和東南亞,然後進入中國、日本,就像一塊石頭扔進水中激起的漣漪那樣,一波波擴散出去。

全世界都開始對這個玩意上癮了。

煙草的征服之旅

美洲煙草征服中國的時間,大約在明末。

撰成於明朝萬曆三十九年(1611)的《露書》記載了煙草傳入的情況:“呂宋國出一草,曰: 淡巴菰,一名金絲醺,煙氣從管中入喉,能令人醉,亦辟瘴氣,搗汁可毒頭虱。初,漳州人自海外攜來,莆田亦種之,反多於呂宋。”

這段話清晰地介紹了煙草傳入中國的早期情況:產自菲律賓,又名“淡巴菰”,有藥用價值,由海外商貿而來,在中國福建種植。

16世紀中葉,因為明朝的海禁,煙草無法名正言順地進入中國。隆慶元年(1567),明穆宗才宣布有限製地解除海禁,允許漳州月港開放“洋市”。於是,漳州成了外國商品的集散地,跟呂宋島、交趾、日本、朝鮮、占城、馬六甲、暹羅、柬埔寨、爪哇等地區皆有貿易往來。

一個可能的情況是,雄心勃勃的福建商人在看見自己的水手吸煙草之後,立馬發現了商機,果斷購買了“淡巴菰”的種子,將其帶回福建。江南是福建農產品的主要消費市場,煙草很快借商人之手來到了經濟腹心之地。不過,旅程並未結束,它繼續沿著大運河向北擴散,在山東、河南等地留下了足跡,最後進入帝都。

居住在北京的官員楊士聰發現並記錄了一個情況:煙草已經完全占據了北京的集市!據他的觀察,這種“盛況”離不開軍隊的影響。當時遼東有戰事,明朝軍隊調動頻繁,或許是士兵們想要緩解旅途的勞頓,便用吸煙來放鬆自己。一旦這種風氣成型,那麽煙草就會隨著士兵的腳步跨越數省,“漸傳至九邊”。在漫長的長城防線上,少量的煙草便可值一匹馬,因為在軍隊中流行的“寒疾”,非煙草不可治。

遼東則是煙草占領中國的第二個橋頭堡。它從日本出發,經由朝鮮,進入了女真人的地盤。當然也有少量的煙草,會從明朝的要塞流出走私到遼東,以換取貂皮和人參。因此,滿洲的貴族很早就迷戀上了吸煙,不論男女,以至於皇太極頒布了禁煙的命令,但還是無疾而終。

煙草傳入中國示意圖。圖源:劉傑《煙草史話》

煙草也侵入了西部邊疆。在西南,經由緬甸,煙草和它的美洲同伴紅薯、玉米一起來到了雲南。在西北,蘭州很早就以切成細絲的“黃花煙”聞名,這種煙隻能用水煙筒吸食,又被稱為“水煙”。

可以看出,中國在明清時期並非是一座孤島的狀態,煙草征服中國的多線攻勢依仗的就是一張全球性的貿易大網絡。航行在南海的水手,大運河的販夫走卒,戍守邊疆的士兵,追逐利益的走私商人,行走在西北綠洲或是西南山地的旅行者,他們連接著帝國與境外、邊緣與中央,成為這個巨大網絡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傳入中國伊始,煙草以藥用價值聞名——驅寒解毒辟瘴氣,提神醒腦除疲勞。但很快,它就成為一種沒有階層壁壘的大眾嗜好品,受到了所有人的喜愛。無論你是商人、士兵、販夫走卒,還是貴族、士大夫、皇帝,都無法抵抗它的魅力。

清朝大學士紀曉嵐就是一個著名的大煙鬼。他嗜煙如命,煙量驚人,人稱“紀大煙袋”。某日,紀氏正在編修館吸煙,正巧皇上召見。紀曉嵐忙將未滅的煙袋插入靴中麵聖。紀曉嵐與乾隆帝聊的興起,煙袋內的餘火已經燒破襪子並殃及皮肉,紀曉嵐疼痛難忍,不禁嗚咽流涕。

乾隆帝詢問出了什麽事,紀氏回答:“臣靴筒內‘走水’。”皇上聽後,即令其出宮。紀曉嵐出宮之後,連忙脫靴,靴內先是一陣濃煙,隨即竄出火苗,燒得紀氏腳頸肌膚焦爛。很長一段時間,都無法正常走路,被人嘲諷為“李鐵拐”。

 

 

理性的農民

吸煙風氣席卷中國之後,遭到了明末清初幾位皇帝的禁止。

禁煙的理由大致有三點:害身靡財以及傷農。明末崇禎禁煙之時已是天下大亂,禁煙根本不起效果。而皇太極禁煙,隻禁平民,不禁貝勒,一紙禁煙令形同虛設。

說到底,煙草的魅力實在是太強了。隻要點上一根煙,便可以獲得短暫且充足的快樂。吸食之後,人人都會對煙草產生耐受性,原來吸一根煙的快樂很快就要用兩根煙才能滿足,吸煙的需求就如同人們的欲望一樣不斷放大。身體的傷害、錢財的損失,在煙氣吸入肺中之後,都不值一提了。對於統治者來說,與其花費巨資防範人民上癮,還不如向享用這些快樂的人收稅。

倒是乾隆認認真真推行了禁煙令,因為他認為種植煙草與農業爭地,會影響農業生產,對民生毫無裨益;而種煙又要挑選肥沃之地,農民為了獲取高額利潤,勢必把好地種上煙草,使得人們吃飯成為問題,所以要予以禁止。然而這一場嚴禁,也不過持續了十年。

乾隆畫像。圖源:網絡

農民是理性的,對於作物的價格尤為敏感。明人早就意識到,煙草“一畝之收,可以敵田十畝”。清初,趙古農《煙經·題詞》中收錄這樣一首詩:“村前幾稜膏腴田,往時種稻今種煙,種煙市利可三倍,種稻或負催租錢。”如此大的利潤,農民怎麽可能不前仆後繼、爭種煙草呢?

說起中國的農業,人們首先想到的是“精耕細作”“自給自足”。明清以來,人口增加,土地相對不足,迫使農民不得不在有限的農田上投入更多的人力以獲取生存所需的收益。自給自足的田園牧歌不複存在了,耕作需要愈發的精細。因此,種植經濟收益較高的作物,就成為一種最好的選擇。

福建則充當了煙草在整個中華帝國傳播的中心。當地居民最早專門種植煙草,並通過移民和商人擴散至全國各地。清政府的幾次禁煙令都特別關照福建地區,甚至到了禁煙過急,百姓便會造反的程度。

永定縣(今福建龍岩永定區)的條絲煙被很多人認為是當時最好的煙草,得到了皇家的喜愛。清初,永定的煙商紛紛前往江南開拓市場,他們每日身背水煙袋、旱煙筒,請人吸食品嚐,被當地人戲稱為“煙鬼”。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到揚州微服私訪,看到人們吸煙,親自品嚐後非常滿意,便對店主說:“你們的煙真是好極了,但店名‘煙鬼’,稍嫌不雅,不如改一改,叫做‘煙魁’如何?”

店主連忙道謝,又親自相送出門。誰知幾天後,府衙突然派人送來一塊匾額,要店主叩拜迎接,匾額上赫然印有“煙魁”二字,店主這才知道來人竟是乾隆皇帝。從此永定條絲煙就得了“煙魁”的雅號,價格一漲再漲,成為最昂貴的煙。

隨著技術的擴散,全國各地出現了不同的煙草品牌,比如衡煙(出湖南)、蒲城煙(出江西)、油絲煙(出北京)、青煙(出山西)、蘭花香(出雲南)、奇品煙(出浙江)、杜切煙(出鬆江)、水煙(出甘肅)等。

當然,商品化也意味著更多的風險。民國初年,山東有個農民種了許多煙草,後來因為煙葉賣不出去,沒有飯吃,便四處去借錢,結果還是空手回來。他回到家裏,肚子餓極了,看見廚房裏熱騰騰的,趕緊揭開鍋子一看,卻是煮著一大鍋的煙葉。

他奇怪極了,去問老婆,老婆惡狠狠地罵道:“叫你不要種煙,你偏要種煙,現在煙葉賣不出去,隻有煮給你吃!”那個農民又氣又恨,衝出門投河死了。

煙葉。圖源:攝圖網

什麽是時尚

吸煙在中國的傳播,是一個向內滲透和向上蔓延的過程。邊疆的士兵、水手、商販、強盜是它的第一批顧客,然後才進入到陽春白雪的精英世界。

一開始,很多士人對這種自下而上的新習慣比較排斥,斥之為低俗。不過很快,他們便找到了一種精致的吸煙方式,從而將自己與下層民眾區分開來。

馬德清在《清宮太監回憶錄》裏描述小太監侍候主人吸煙時說道:“主子吸水煙的時候,你得跪在地上,把仙鶴腿水煙袋,用手握緊,小水煙袋你得站著捧在手裏,隨時裝煙,吹紙煤兒……那時候清宮裏的主子抽水煙、旱煙成了生活中的常事。一般是飯後抽水煙,平時抽旱煙,用不著主子吩咐,到時候得準備好,捧上去。”

煙草也很好地融入了文人的社交圈子。原來文人聚會,吟詩作對,品一品茶,喝一喝酒,已是快事。現在又多了一項:抽煙袋。陸耀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出版了一本《煙譜》,堪稱上流文士之吸煙指南。哪怕是下層文人如蒲鬆齡,也煙不離手。在蒲鬆齡的陪葬品中,有他使用多年的煙袋,煙管大約長2尺,在煙嘴下垂著一個裝有煙絲的煙布袋。

清代的上層婦女流行吸水煙。圖源:網絡

一旦上流社會開始接受煙草的魅力,那麽,整個社會就會流行吸煙。

社會地位較低的人急於獲得地位提升的符號,就抄襲上流社會的行為模式。可是,每當下層開始模仿上層之後,上層社會便會產生一種焦慮,他們會立馬拋棄舊的習慣,轉向一種新的時尚,以保持上下涇渭分明的情況。

上流永遠在製造壁壘,而下流永遠在追逐。這恐怕就是時尚永遠在變的原因。

於是乎,精英們很快放棄了用長煙筒抽旱煙的習慣,開始改用進口的鼻煙。1719年,葡萄牙人向康熙皇帝贈送了48瓶葡式鼻煙,後來向皇室贈送鼻煙成了慣例。澳門議事廳每年向清政府支付地租的時候,都必須加上鼻煙。同時,葡萄牙人也會向廣東的官員贈送鼻煙,以獲得與十三行進行貿易的機會。

鼻煙作為一種稀少的商品而顯得珍貴,隻有精英才能接觸到,這就是一個天然的壁壘。因此,帶有異國情調的鼻煙變成了優雅的代名詞,旱煙的煙袋則代表著粗俗。

《紅樓夢》第 52 回中,寶玉給晴雯治病,便是讓麝月取來一個金鑲雙金玻璃小扁盒兒,“裏麵是個西洋琺琅的黃發赤身女子,兩肋又有肉翅,裏麵盛著些真正上等洋煙……晴雯用指甲挑了些,抽入鼻中,不見怎麽;便又多挑了些抽入,忽覺鼻中一股酸辣,透入腦門,接連打了五六個嚏噴,眼淚鼻涕登時齊流。晴雯忙收了盒子,笑道:‘了不得,辣!’”

乾隆款畫琺琅西洋人物圖鼻煙壺。圖源:故宮博物院

對於廣泛的下層士紳和富裕百姓來說,吸食水煙則是頗受歡迎的生活方式。與旱煙不同,水煙袋需要潔淨的水,產生的煙氣也比較涼爽。一個鄉村大家庭中,通常隻擁有一個水煙袋,家裏所有的吸煙者共同使用,隻有稍微富裕點的人才能獨自享有一個煙袋。

至於底層百姓,抽旱煙已經是很高的享受了。

商戰還是國戰

20世紀初,精英們再度拋棄了鼻煙,迷上了機製的卷煙。

卷煙的背後,是中國人癡迷的“現代”因素——公司經營、標準化生產、科學與技術、廣告銷售等等。卷煙恰好在中國的財富和權力跌入穀底的時候傳入中國,也印照了當時華夏大地的真實處境。

1902年,英美資本家共同出資600萬英鎊設立英美煙草公司,總公司設在英國倫敦,其分支機構遍布全球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儼然構成一個煙草王國。中國亦是其主要市場之一。這家跨國公司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從來沒有跌過55%,基本上一直處於60%—80%之間。

英美煙草公司打入中國市場依靠的是中國的經銷商,這些人熟悉整個煙草行業,而且在當地都有關係。因此,從上海大都市到犄角疙瘩的小村莊,你都能看見它的商標和傳單。一名中國記者在1934年寫道:“許多村民不知道孫中山是何許人,但幾乎沒有地方不知道‘大英牌’香煙的。”

英美煙草公司。圖源:網絡

正當英美煙草公司開始壟斷中國煙草市場的時候,中國的民族資本勢力開始興起,其中尤以南洋兄弟煙草公司發展最快。在1905年抵製美貨運動的一片“不用美國貨,不吸美國煙”的口號聲中,廣東南海的華僑商人簡照南、簡玉階兄弟創辦了廣東南洋煙草公司,資本10萬元,地址在香港。跟英美煙草公司一比,這就如同站在巨大城牆下麵的小兵。

但,商戰就這樣開始了。

英美煙草公司幾乎無所不用其極,有些屬於正常的手段。1914年,它將原價250元一箱的GoodBeam煙降低一半價格在市場上拋售。一旦發現南洋公司出產的某種牌號暢銷時,它立即趕製出一種價格相當而煙味更好,或煙味相當而價格更低的新牌子進行競爭。

不正常的手段就更多了。比如,利用自己的權勢多次誣陷南洋煙草公司抄襲、“影射”,使其連年虧損,最後拍賣重組。它甚至還利用中國人的民族情緒,在中國人抵製日貨運動的時候,借口南洋公司總經理簡照南曾加入日籍,並引進日本機器設備,聘用過日本技術人員等理由,誣稱南洋公司為“日資”“日貨”。

當時,由於中國的國際地位低下,海外華僑得不到本國政府的保護,為了生意和事業的需要,“不得已寄名外籍”是極普通的事情。而一個外國牌子,以“支持國貨、抵製日貨”為由,打壓中國的民族企業,也算是曆史的一大奇景。

麵對高牆的巨大壓力,南洋公司的實業家們並沒有屈服。英美煙公司的卷煙銷售到哪裏,南洋公司的生意也必須發展到哪裏。英美煙公司沒有占領的地方,南洋公司更要搶先一步,先去占領。

麵對“日資”的指責,南洋公司首先將問題公諸社會,請求調查,澄清事實真相。經兩次調查證實,公司從上到下,都是華人。簡照南自己也把當年經商日本時不得已加入日本國籍的原因、經過公諸於眾,並公開宣布:在此國難當頭的時候,脫離日本國籍,經批準“回複國籍”。

煙草大王簡照南。圖源:網絡

一係列公關之後,南洋公司贏回了民心,便開始準備反擊。他們指出英美煙草公司最忌憚的就是國貨二字,所以不惜費盡心力也要將其汙名化。光是香煙一項,中國一年的銷售額就達到七八千萬。利潤之大,幾乎都被外商壟斷。自南洋公司出現,與其競爭,還沒有奪回十分之二。

為了表明南洋公司反對西方列強經濟侵略的決心,簡照南宣布將公司“公諸全國”,公開招股1000萬元,增資達1500萬,使“國人得共同享受其權利”。如此一來,南洋煙草公司反倒浴火重生,更進一步了。

南洋煙草公司用來生產的原料、機器和技術全都是進口的,可以說完全是一個西式的公司。然而它誕生於抵製美貨的運動中,又時刻都在爭取群眾的支持,它的成功已經不是單純的商業邏輯了。

而南洋公司的經曆,就像每一個中國人蹣跚而行邁向“現代”的步伐:學習西方,打倒西方;癡迷西方,警惕西方;崇尚西方,鄙夷西方。

卷煙:道德的焦慮

20世紀30年代,中國似乎分裂成了兩個世界:極少部分的“現代”都市,和廣泛的“傳統”鄉村。

數百萬農民背井離鄉來到大城市,希望在工廠裏找到一份工作。定居的市民鄙夷地打量著來自鄉下的“土包子”,擺出一副傲慢的姿態。還有成千上萬的百姓依舊在農村沉淪,找不到容身之地。

吸煙也出現了地域性的差異。城鎮之中,機製卷煙是人們的最愛,如果不夠富裕,煙絲是更為經濟的選擇。廣大鄉村依然流行著抽煙袋的習慣。煙袋本來就是一種舶來品,而它卻早已降格成了地道的中國農村的形象,被認為是傳統的遺跡。

“西方”的卷煙勢必要取代“中國”的煙袋,這背後是技術的進步,也是道德的墮落。

當時,許多作家都感受到這種緊張。老舍自小生活在北京,一個與上海完全不同的傳統城市。在他著名的《駱駝祥子》中,我們便可以看到傳統的衰落與絕望。

底層的吸煙者。圖源:網絡

祥子年輕時來到北京,那時的他強壯、勤奮,從來不吸煙。他希望能靠這一身力氣,給人拉黃包車,換取一個美好的未來。為了達到這一個目標,他不得不放棄享樂,遠離喝酒、賭博、吸煙。

三年後,他終於買到了自己的黃包車,卻被如同強盜的士兵給綁架了,連車也抓走了。此後,祥子不斷努力向上,卻無法擺脫生活的牢籠,不幸接二連三地發生。最後,他墮落了。他開始拚命地喝酒抽煙,即便不是真正的享受:“越想越恨,淚被怒火截住,他狠狠地吸那支煙,越不愛吸越偏要吸,把煙吸完,手捧著頭,口中與心中都發辣,要狂喊一陣,把心中的血都噴出來才痛快。”

漸漸地,絕望變成了麻木。“煙卷可是已吸上了癮。一坐在車上,他的大手便向胸墊下麵摸去。點著了支煙,他極緩慢的吸吐,眼隨著煙圈兒向上看,呆呆的看著,然後點點頭,仿佛看出點意思來似的。”

一個正直的農民,在擁抱城市,擁抱黃包車,擁抱現代之後,他得到了卷煙,也得到了惡習,卻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沈從文也在小說《丈夫》中表達了同樣的焦慮。

故事發生在一個小鎮。一個農民隻靠種地無法糊口,就讓自己的妻子去河邊的船上做妓女,以維持生計。當男人來看望妻子的時候,會驚訝於妻子的城市化麵容,一切都與鄉下來的他格格不入。當男人拿出煙管來吸煙的時候,妻子會一把奪過這些土氣的東西,給他手裏塞上一根“哈德門”香煙。每當他妻子做生意的時候,他都在吸“哈德門”。最後,這個農民無法忍受這種生活,拿起自己的煙管,帶著妻子一起回家。

英美煙草公司出品的“哈德門”是當時的時髦貨。圖源:網絡

在這裏,“卷煙”代表了墮落。

矛盾的是,這些作家在寫小說的時候,手裏拿著的可都無一例外是卷煙。尤其是老舍,更是一個離開了卷煙就無法寫作的人。這並不是說,老舍他們是偽善的。或許他們的內心同樣掙紮於現代與傳統之間,無法找到一個平衡。

退一步說,能夠掙紮的知識分子總還是要比那些被命運強奸的底層百姓要過得好些,而如何讓百姓能夠優雅地抽上一根卷煙,而沒有墮落的危險,是那個時代必須要麵對的問題。

吸煙的老舍。圖源:網絡

一位曆史學家曾說過:“事實上,任何文明都需要奢侈的食品和一係列帶刺激性的‘興奮劑’。12和 13世紀迷上香料和胡椒;16世紀出現燒酒;然後是茶、咖啡。”

再然後就是煙草,抑或是更具有刺激性的鴉片、嗎啡等癮品。

它們對於生理的作用,或刺激、或麻醉,就如同它們在曆史中的角色——見證一個族群或國家的欲望與沉淪。

從這個角度來說,煙草是窺視中國明清以來曆史的一麵鏡子:一個身處全球化浪潮的大國,迷惘,抗爭,焦慮,掙紮,她在尋找出路,也在尋找歸宿。

所有跟帖: 

謝謝轉帖。我一直以為煙草“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特產,沒想到是舶來品。 -delta2020- 給 delta2020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3/02/2023 postreply 13:59:08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