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看見城裏的“幾曾回首”壇裏有一篇“跟隨斯大林步伐阿爾巴尼亞在霍查手裏什麽樣”的文章,使我想起了曾經“同誌加兄弟”的中-阿兩國。
阿爾巴尼亞和中國在上個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曾有過一段極為親密的關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中阿兩國遠隔千山萬水,我們的心是連在一起的。我們之間革命戰鬥的友誼,經曆過急風暴雨的考驗!” 記得這是“毛語錄”。當時年幼的我們也得背誦、熟記,所以對我們這一輩人來說也許至今還可以朗朗上口。
這其實是一首“語錄歌”,是毛澤東在1966年10月25日簽署的致阿爾巴尼亞勞動黨第五次代表大會的賀電中的幾句話。電文把阿國形容為“歐洲的一盞偉大的社會主義明燈”,把阿勞動黨讚揚為“聳入雲霄的高山”,把中阿關係比喻成“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賀電的有關內容和段落被編成了“毛語錄歌”,在中阿兩國傳唱。據大人們講,當時中國在自己經濟困難的情況下,還是向阿爾巴尼亞提供了大量的援助,由中國援建了阿爾巴尼亞的許多工業設施。
在本人少兒時期的記憶中,阿爾巴尼亞電影《第八個是銅像》《廣闊的地平線》,當時在我國長時間公映。對這兩部電影,應該可以說是家喻戶曉、老少皆知。但年幼的我在看過之後,卻不知所雲,感覺 boring。隻是那《廣闊的地平線》中好像有一個閃速而過的接吻場麵,這個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嗬嗬 (這種劇情在那個時期的電影中是首次出現)。後來,還記得又上演了《寧死不屈》電影,也許到後來國外的進口電影已經開始多了,比如來自蘇聯的、朝鮮的、南斯拉夫的,等等,看的多了,所以對該電影的情節也已經毫無印象了。
下圖是在本人收藏的郵集裏發現的兩張60年代的為阿爾巴尼亞而發行的郵票。上麵的1962年發行的一張是為阿爾巴尼亞成立50周年紀年,下麵的是1964年發行的“慶祝阿爾巴尼亞解放二十周年”。中國郵政的這些郵票的發行足可佐證那個時期的兩國“同誌加兄弟”的特殊關係。
據史,都是因為蘇聯的原因,阿爾巴尼亞同中國發生了這麽密切的關係。在50年代後期到60年代初,阿爾巴尼亞和中國這兩個國家都同蘇聯發生了政治上的衝突。 在這種情況下,需要阿中兩國建立這樣的友誼,共同對付蘇聯。同時,作為小國的阿爾巴尼亞,也急需掛靠一個大國,以得到經濟上的支持。也就是說是蘇聯把阿爾巴尼亞同中國推到了一起。然而,這種特殊的“同誌加兄弟”關係在1970年代突然破裂。那到底發生了什麽?
據2010年的BBC中文網記者對阿爾巴尼亞國家前領導人拉米茲·阿利雅的采訪時說,(阿中)兩國的密切關係一直保持到1977年。但是由於政治原因,兩國的關係開始急劇冷淡。什麽樣的政治原因呢?就是中國開始同美國接近,建交。當時的政治情況讓阿爾巴尼亞很著急。原因是,中國當時提出了“三個世界”的理論。也就是支持世界各國的解放鬥爭。但是,中國和美國,和第一世界的國家結成聯盟,承認美國這個國家,同它建立關係。那麽第三世界這個理論不是已經被中國拋棄了嗎?阿爾巴尼亞當時認為中國的做法背離了它自己提出的第三世界的理論,意味著中國已經拋棄了世界解放鬥爭,中國已經背叛了,所以就和中國決裂。據阿利雅說,和中國的決裂並不是非常的敏感。因為阿中兩國沒有很多老百姓方麵的來往。在中國學習的留學生也不多。當時在阿爾巴尼亞的中國的專家也是相對封閉的,同阿爾巴尼亞社會沒有什麽接觸。在自己的範圍內,他們還是按照中國自己的生活方式在阿爾巴尼亞生活。所以和中國的決裂在阿爾巴尼亞老百姓當中並沒有引起巨大的反響。但是阿爾巴尼亞經濟所受到的經濟損失是非常巨大的。同中國決裂後,阿爾巴尼亞經濟就一直走下坡路。
“相比之下,之前同蘇聯的決裂對阿爾巴尼亞來說是最關鍵,最重要的。因為同蘇聯決裂的時候,當時在蘇聯學習的阿爾巴尼亞留學生有成千上萬。還有許多軍隊的專家也在那邊學習。蘇聯同阿爾巴尼亞的接觸非常頻繁,學校裏學的也是俄語。在戰爭期間,蘇聯也向阿爾巴尼亞提供了巨大支持,是個偉大的民族。所以和蘇聯決裂對阿爾巴尼亞來說是很困難的決定,也是很大的悲劇。”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