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既沒有某些朋友說得那麽不堪、一文不值,也不是十全十美、亙古不變。哪一個字能夠代表、概括中華文化的精髓呢?
中華文化,猶如一個寶庫。其中,有很多精髓,比如:易經的變化哲學;孔子的君子之道;老子的辯證法;莊子的認識論,孟子的民本主張;荀子的學習之道;孫子的軍事韜略;韓非子的法術勢;鬼穀子的權謀之術;禪宗的禪悟;朱熹的格物致知與陸九淵、王陽明的發明本心等等。
中華文化也包含很多精神。比如,做人方麵的道德精神,講究善良、仁義、剛毅,不屈不撓,自強不息,以及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君子精神;處理人際關係方麵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嚴以律己,寬於待人、講信修睦精神;政治生活方麵的公道、舍生取義精神;物質生活方麵的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精神;學習方麵孜孜不倦、持之以恒、不恥下問的精神;實踐方麵與時俱進、敢為天下先的創新精神;治理國家方麵反對暴政的“愛民”精神;國家外交層麵熱愛和平的“非攻”精神;還有在天人關係層麵上的畏天、事天、人定勝天的精神等等。
唐代以後,中國逐漸實現了儒、釋、道並存。儒家是出世入世的必備法門,佛家是為人做事的心法,道家是修煉人生的境界。天道結合人倫,天人合一,不盲目崇拜,也不盲目自大。
將以上內容概括,中華文化精髓的就是“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勇”。就算朝代更替,外族入侵也從未動搖過,反而深入中華兒女的骨髓,外族人就算占領了中國的土地,但最終也被中國的文化吸納同化。近處講,就算五四運動,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號,文革十年浩劫,毀掉了不少文物,後來直接發動了“批林批孔”運動,但改變了中華文化的內核了嗎?我認為,這一切也是過眼煙雲,中國人還是中國人,中華文化還是中華文化,觸及到了皮毛,影響不了實質。
中華文明的一切哲學根源,一切神髓,源自《易經》。而這一部曠古奇書,影響至今。一個“易”字,可以代表、概括中華文化。為何是這個“易”字呢?
易,是漢語一級字,最早見於甲骨文,本義為將容器中低熔點的錫注入模具,鑄造新器皿;由《列子·湯問》:“寒暑易節。”引申之義為換,交換;由《易·係辭下》:“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引申之義為替代。
易經,是闡述天地世間萬象變化的古老經典,是博大精深的辯證法哲學書。包括《連山》、《歸藏》、《周易》三部易書,其中《連山》、《歸藏》已經失傳,現存於世的隻有《周易》。
《易經》被譽為諸經之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總綱領。含蓋萬有,綱紀群倫,是中華文化的傑出代表;廣大精微,包羅萬象,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其內容涉及哲學、政治、生活、文學、藝術、科學等諸多領域,是各家共同的經典。
“易”包含變易,簡易,不易之意。
變易:不認死理,順勢而為,隨機應變,根據形勢生存下去,這是核心。
簡易:天下大道,適者生存。
不易: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進一步理解為,有所變有所不變,有絕對的相對,有絕對的絕對。矛盾是絕對的相對,統一是絕對的絕對。變和不變、絕對和相對,既矛盾又統一。
別的文明,要麽認死理,始終不變,而滅亡;要麽缺乏不易的定力而變味,最終被別人同化也消失。隻有我中華文明變中有不變,不變中有變,傳承五千年而不壞,雖世殊時異,其致一也。這要歸功於“易”的道理。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