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三國時期對諸葛亮之評價[編輯]
以下是三國時期對諸葛亮之評價(未標注來源均來自《三國誌》):
- 劉備:“我有諸葛亮,就如魚得水一樣。”、“丞相諸葛亮知道朕的心意,從來都沒有對朕怠慢詆毀,並幫助(大漢)宣揚重建光複,照耀天下四方。”、“你(諸葛亮)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一定能安定國家,最後能完成複國大事。如果我的嗣子能接受你的輔助,就輔助他;但如果他還是不成才,你可以自做裁決。”[2]
- 徐庶對劉備推薦:“諸葛亮這個人你需要親自去見他,不能由其他人去做,還委屈將軍您坐車去拜訪他。[3]”
- 劉曄:“諸葛亮治國明確才做得起相國的。[4]”
- 諸葛亮逝世後民間有諺:“死者諸葛亮使走生者司馬懿。”[5][6]
- 賈詡:“諸葛亮很擅長管理國家。”[7]
- 孫權:“丞相諸葛亮受遺命輔政,使國家富裕、刑法清正,雖然有伊尹格外於皇天,周公光披於四表,也無以遠過。”、“丞相諸葛亮道德威望遠著,翼戴本國,操典戎旅在外,信義感陰陽,誠心動天地,重新恢複結盟,廣大誠意約誓,使東吳西漢士民鹹共聞信得知。”[8]
- 司馬徽:“我這儒生是淺俗士人,怎麽會懂時勢事務?知道時勢事務的人都是英俊豪傑。在這地方,有臥龍(諸葛亮)、鳳雛(龐統)兩人。”[9]
- 孟獲:“諸葛亮,天降威靈呀,南方人不會再反啊。”[10]
- 馬謖失街亭被諸葛亮斬首前:“明公您視馬謖如同自己的孩子,馬謖亦視您為父親。希望您能仿效堯誅鯀而用禹之義,也不枉我們平日的交情,馬謖雖死也無恨於黃泉。”[11]
- 劉禪街亭之戰後下詔:“街亭之戰的事情,都是馬謖的錯,而你自己借用這些過失來貶抑自己,亦有違背你想要的意思來順從這些倫常。你上一年才出兵斬殺王雙,今年你又再帶兵曹魏,把郭淮打跑了,並收降氐、羌兩族,又收回二郡,展示你威武鎮壓凶暴,令你功績相當顯眼。而現在天下還在動亂,我國的元凶還沒被除去,你麵臨這樣大的任務,還身為國家最主要的人物,而你因為這樣貶抑自己,不是為我們發揚光大的好方法,這次再恢複你丞相的職位,不要拒絕。”[12]
- 司馬炎:“那好呀!如果我有諸葛亮來幫助我,現在怎麽會這樣辛苦啊!”[13]
魏晉南北朝對諸葛亮之評價[編輯]
陳壽[編輯]
- 西晉陳壽是《三國誌》作者,父親在街亭一戰打敗仗,受到剃光頭刑罰,諸葛瞻也看不起陳壽;可是,陳壽寫完諸葛亮傳記後,對他評價如下:“諸葛亮年少時就有超逸眾人之才能,英雄霸者之材器,身長八尺之軀,儀容相貌甚為偉,時人異焉。……當時左將軍劉備以諸葛亮有特殊器量,乃三顧諸葛亮於草廬之中;諸葛亮深深稱謂劉備英雄姿態傑出,遂解韋帶出仕,深厚相結交。……孫權既一直佩服仰慕劉備,又觀諸葛亮奇雅,甚為敬重……及劉備殂亡,嗣子劉禪幼弱,事無大小,諸葛亮皆專任事。於是……立法施展公度,整理戎馬兵旅,工械技巧,物盡其用,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當此之時,諸葛亮之素誌,進欲像龍驤虎視,包括四海之內,退欲跨陵邊疆,震蕩宇內。又自以為無身之日,則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國者,是以用兵不絕,屢耀其武。然而諸葛亮才幹,於治戎狄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才幹,優於將略。而所與對敵者,或值人傑,加眾寡不侔,攻守不同,是故雖然連年動眾,未能有克。昔日蕭何推薦韓信,管仲舉王子城父,皆忖度自己之長處,未能兼有之故。諸葛亮之器能政理,是管仲、蕭何之亞匹,而當時之名將無王子城父、韓信,是故使功業陵遲,大義不及耶?蓋天命有歸分,不可以智力爭。……至今梁州、益州之人民,谘述諸葛亮者,言辭猶在耳邊,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遠譬。……論者或怪諸葛亮文彩不豔,而過於丁寧周至。臣陳壽以為咎繇大賢,周公聖人,考之尚書,咎繇之謨略而雅,周公之誥煩而悉。為何?因為咎繇與舜、禹共談,周公與群下矢誓。亮所與言,盡是眾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指及遠。然而其聲教遺言,皆經事綜物,公誠之心,形於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補於當時世局。”[27][25];“諸葛亮做相國時,安撫百姓,建立儀容法度,製約官僚職權,依從權力製度,開誠意正心,布公正法道;歇盡忠心、有益於時者,雖是仇家,必定賞賜;觸犯法規、怠工慢事者,雖是親信,必定受罰;心服認罪、輸誠下情者,雖然重罪,必可釋放;浮遊辭藻、巧言飾辯者,雖然罪輕,必遭刑戮;為善不因微小而不予賞賜,為惡不因纖薄而不予貶職;庶務事處理精練,即物窮理其根本,依循名謂責罰實情,虛假作偽不齒所為;終於國邦境域之內,都敬畏而崇愛他,刑罰雖然嚴峻而無人怨恨,因為他用心公平而規勸警戒明察。可說是認識治國之優良人才,可以和管仲、蕭何相匹敵。然而連年勞師動眾,未能成功,大概應變將兵戰略,不是他所善長罷!”[28]
裴鬆之[編輯]
- 劉宋裴鬆之:“察觀諸葛亮與劉備君臣相遇,可說是千載一時,由始至終以至分離,誰能離間他們?……關羽為曹操所虜獲,禮遇甚為優厚,可謂出盡其所能用者,猶存忠義不背棄本誌,可說諸葛孔明不會及不上關羽。”[29]
常璩[編輯]
- 東晉常璩:以禮治國民眾無怨聲,不濫用私刑,沒有尚餘泣。……諸葛亮雖有英雄霸主之資質和能力,而入主非中興之國,欲以區區之蜀漢,假已經被廢之天命,北伐吞並強魏,抗衡上等大國,不是十分難嗎。像宋襄公稱霸嗎?然而諸葛亮對內修政理民,對外揚威振武[30]。
習鑿齒[編輯]
其他[編輯]
- 嵇康:“近觀諸葛亮不逼迫徐庶以入蜀漢,華歆不強求管寧以出卿拜相,這可以說是能相始相終,真是相知交呀。”[34]
- 山濤:“諸葛亮父子(同諸葛瞻)在蜀漢,雖然不明白天命,卻也是凡事盡心。”[35]
- 西晉梅陶讚陶侃:“你像魏武帝(曹操)一樣神機妙算,懂得看人;又像諸葛亮(孔明)一樣忠心服從及勤勞。”[36]
後人對諸葛亮之評價[編輯]
隋唐[編輯]
- 王通:假使諸葛亮沒有死,禮樂有望複興[45]。
- 唐太宗李世民:“身為一個天下君主,以天下為公事,不私用任何物品。以前諸葛亮身為小國丞相,還說“我心就像公秤,做人不能輕重不分”,何況我今天治理大國[46]!”
- 王勃:於是諸葛亮適在軍中,向來命令帷幄有謀,軍容宿練,包攬左車之際,運籌田單之奇,曹魏懸兵數千,夜行三百。不繼軸重,不聞聲援,可不一戰而禽?坐以十萬之眾,而無一矢之防備,何有異於驅犬羊之群,餌入豺虎之口?故知應變將略,不是諸葛亮所長,此言相近[47]。
- 李世民:“漢、魏以來,諸葛亮為丞相,亦甚平直,嚐表廢廖立、李嚴於南中,立聞亮卒,泣曰:‘吾其左衽矣!’嚴聞亮卒,發病而死。故陳壽稱‘亮之為政,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卿等豈可不企慕及之?”(《貞觀政要 卷五 公平第十六》)
- 虞世南:“彼孔明者,命世之奇才,伊呂之儔匹。”(《長短經 卷二 文中》)
- 唐朝劉知幾:陸機寫《晉史》,虛張捍拒諸葛亮之鋒芒……如果蜀漢還在,那就知道諸葛亮有多冤枉[48]。
- 唐朝孫樵:諸葛武侯逝世五百年,現在梁州、漢州的民眾,還熱烈歌頌其道德遺教,在寺廟還是有他的祭祀者,他遺愛民間那麽久遠[49]。
- 唐朝著名詩人杜甫曾作過數首詩讚賞諸葛亮,包括兩首《蜀相》,還有《詠懷古跡其四》、《諸葛孔明》、《八陣圖》、《古柏行》、《武侯廟》、《諸葛廟》、《閣夜》等。其中《蜀相》“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成為稱述諸葛亮一生的名句。
- 其他詩人亦有不少詩詞讚賞諸葛亮,如唐朝大詩人李白的《讀諸葛武侯傳書懷,贈長安崔少府叔封昆季》、唐朝溫庭筠《過五丈原》。
宋至清[編輯]
- 何去非:“諸葛亮有立功的誌向,卻沒有成功的器量;有將民眾團結的仁德,卻不用民眾的智慧。因此嚐試著勞動民眾而急著去立功。每次都達不到功勞,而民眾都疲累。這就是諸葛亮治理蜀漢的過失了。”[53]
- 戴少望:“有仁者君子的心態,不代表有英雄豪傑的才能;有英雄豪傑才華的人,不代表會有忠臣和義士的節操;即使有第三種人,世上的人都未必會達到全能。要說是全能的人,那就隻有諸葛亮啊!”[54]
- 聶文豹:“從以前到現在議論諸葛亮的人,都不會沒有用忠義這個字眼稱讚諸葛亮。然而我哥哥文龍,曾經考究過諸葛亮生平,以為諸葛亮的才能,算得上識時務,但還不算明了大義;雖然可以說他對劉備忠心,但還稱不上對漢室忠心。”[55]
- 陳亮:“孔明管理蜀漢管得像王者一樣。”“孔明就是伊尹和周公旦這樣的人。”[56]
- 宋朝有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的《諸葛武侯》;明朝有文學家楊慎的《武侯祠》。
- 宋朝朱熹:“諸葛武侯即便名義俱備正當,沒有所謂隱秘匿藏,他為了漢室複仇的誌向,就像青天白日,大家都知道。”[57]“諸葛孔明大綱資質好,但病於粗疏。孟子以後人物,隻有子房與孔明。子房之學出於黃老,孔明出於申韓,如授後主以六韜等書與用法嚴處可見。若以比王仲淹,則不似其細密。他卻事事理會過來。當時若出來施設一番,亦須可觀。”“孔明本不知學,全是駁雜了。然卻有儒者氣象,後世誠無他比。”“孔明也粗。若興禮樂,也是粗禮樂。”“忠武侯天資高,所為一出於公。若其規模,並寫申子之類,則其學隻是伯(霸)。程先生雲:‘孔明有王佐之心,然其道則未盡。’其論極當。魏延請從間道出關中,侯不聽。侯意中原已是我底物事,何必如此?故不從。不知先主當時隻從孔明,不知孔明如何取荊取蜀。若更從魏延間道出,關中所守者隻是庸人。從此一出,是甚聲勢!如拉朽然。侯竟不肯為之!”“諸葛孔明天資甚美,氣象宏大。但所學不盡純正,故亦不能盡善。取劉璋一事,或以為先主之謀,亦必是孔明之意。然在當時多有不可盡曉處。如先主東征之類,不見孔明一語議論。後來壞事,卻追恨法孝直若在,則能製主上東行。孔明得君如此,猶有不能盡言者乎?”(《朱子語類 卷一百三十六 曆代三》)
- 宋朝曹彬:“諸葛孔明雖然忠於漢室,可是他了令到蜀漢軍兵民眾都竭盡疲憊,連萬分之一的中原大地都不能光複,怎麽還稱得上是武侯呢?”[58]
- 清朝王鳴盛認為,諸葛亮的才能非但不止十倍於曹丕,甚至他自比的管仲、樂毅也不及他,隻有杜甫的“伯仲之間見伊呂”將其與伊尹、呂尚相媲才稱得上“品題”。
近代[編輯]
- 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在《三民主義》之民權主義中稱讚諸葛亮:“諸葛亮很有才能,所以在西蜀能夠成立很好的政府,並且能夠六出祁山去北伐,和吳魏鼎足而三。”
-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毛澤東一生嗜讀《三國誌》和《三國演義》,推崇諸葛亮的聰明才智,但認為諸葛亮戰略觀不夠遠大而難以統一中原[引用 1]。
- 錢穆:“有一諸葛,已可使三國照耀後世,一如兩漢。”(《國史新論》)
- 王震:“諸葛孔明這個人物對當時中國社會的分裂狀態很不滿意,他一直懷有統一中國的遠大誌向,很值得尊敬。”(日本著名思想家池田大作談吉川英治的《三國》)
- 曾任孫中山秘書的孫墨佛,於民國初年題於陝西省岐山縣五丈原諸葛亮廟山門兩側的楹聯:“一詩二表三分鼎,萬古千秋五丈原。”
- 譚良嘯:“諸葛亮富國強兵盡管是為了‘興複漢室’,然而客觀上為整個巴蜀地區帶來了一段時間的安定、繁榮與和諧。“三國時期,諸葛亮治理的蜀國是‘最好’的,也就是政治清明、經濟發達、人民安定。”(《一代雄才諸葛亮:安定巴蜀生民 》)
- 劉振凱:“諸葛孔明,浩氣盈胸,見識卓犖,決勝千裏,舍我其誰。”(《遊蹤且伴翰墨香(六)》)
- 朱子彥:“我認為在三國時代,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仍然是第一流的。麵對綜合國力數倍於己的強大的魏國,諸葛亮以攻為守,主動向曹魏發動大規模的進攻,而且能做到‘退若山移,進如風雨,擊潰若摧,合戰如虎’,是很不容易的,可謂創造了古今戰爭史上的奇跡。”
- 周一良:“諸葛亮這個人應該說他是有兩個方麵:一方麵他在安邦治國方麵,是采取“嚴刑峻法”的辦法。另外,他在為人方麵有道家的一麵。他的治家、人生觀我覺得恐怕應該同時注意到‘淡泊明誌’、‘寧靜致遠’ 的特征。”
- 田餘慶《隆中對再認識》一文指出:“劉備並未以《隆中對》的方略為念,孜孜以求實現,當然也沒有把諸葛亮放在運籌帷幄的地位,大事向他諮詢。劉備死前,諸葛亮長時間內並不在劉備身邊,戎機大政,並無諸葛亮參讚其間的事實,決計入蜀和叛攻劉璋,是法正、龐統之謀。他在荊不得預入蜀之謀,在蜀不得參出峽之議,這些關鍵之事不論正確與否,都與他無幹係”。
- 範文瀾:“諸葛亮的行為在封建時代,道德標準是很高的。”[引用 2]
- 柏楊:“劉備先生托孤給諸葛亮,而且明言要諸葛亮自己接管政權,可真是名正言順,沒有人能阻擋得住。然而,諸葛亮不但沒有順水推舟,坐上寶座,反而擁戴一個十七歲,不過高中學一二年級的大孩子,‘鞠躬盡力,死而無已。’在現實政治中,皇帝的寶座,誰的力量大,誰就可以往上坐。但我們對能往上坐而不往上坐的忠臣義士﹐仍備感尊敬。因為,那正是大丈夫有所不為的情操,便容易角落成一個無所不為的下三濫貨色。諸葛亮的有所不為,供我們頂禮。”[61]
- 周殿富:“諸葛亮的業績無可追及,但諸葛亮的政治品德、個性人格、不止不歇的奮鬥精神,樂此不疲的敬業思想,還是值得今人學習的。人的一生是短暫的,確如夏花秋葉般之訊息,關鍵的是如何利用這有限的生命資源,在有生之年做得多,做得好,多有所為。諸葛亮的一生從更深遠的意義上來說,為我們留下是一種曆史的鏡鑒,人生的啟迪。”[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