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動西方的中國奇人,如果他早生100年,整個中國都會翻天覆地!
Original 華人星光 華人星光 2022-10-16 01:51 Posted on 陝西
華人星光(ID:hrxg2020)原創作者:華人星光轉載請聯係後台授權
他造了中國第一台蒸汽機、第一艘小火輪船、第一艘軍艦、辦了第一場科學講座、出版了第一批化學翻譯本......我們初中背過的化學元素周期表,就是他命名的。他被西方稱為“中國科技第一人”,若是他能早生100年,
也許整個中國都會變化的翻天覆地......
他,就是徐壽。
他出生於江蘇無錫沒落望族之家,他雖自幼飽讀詩書,心思卻全然沒在“八股科舉”之上,在那個科舉是唯一出路的年代,一次考試失利後,他竟放飛自我,自斷前途,“八股文有個鬼用哦,不學了!”從此專心於“格物致知之學”,音樂、數學、礦產、汽機、醫學、光學、電學,就沒有一樣是他不喜歡的,從無所不學,他變得無所不知。他還喜歡研究一些“奇技淫巧”,自己動手,製作了極其複雜的報時自鳴鍾,還有炮用象限儀、指南針等等......那個時候,他並不知道,自己沉浸其中的,正是未來一門叫“科學”的黃金知識寶庫。
自鳴鍾中,報時的小鳥
象限儀, 用於測量火炮傾斜角,檢查火炮瞄準和火炮的角度
22歲,在翻遍曆代涉及技術的典籍之後,他“大徹大悟”:毋談無稽之言,毋談不經之語,毋談星命風水,毋談巫覡讖緯。那時蒙昧的大清,根本沒有進行科學教育的學校,從未接受過現代科學教育的徐壽,所學所做的一切,竟都與現代科學理念完全相符。他用一雙巧手,將裏麵的理論變為實踐,他把水晶圖章磨成三棱鏡,用來觀察光的折射和分色;甚至常常偷偷跑去西洋人的輪船上,驗證《博物新編》中介紹的,關於現代蒸汽機的原理。
《博物新編》中火輪機圖
很長的一段時間,徐壽是人們眼中的”異類“,因為他的想法和行為,和當時的大清人格格不入,放棄科舉聞達鄉裏的做法, 更成為眾人嘲笑的理由。而徐壽對此不以為然,因為在他心裏,隱隱有一個念頭:以經世致用之學,尋富國強民之路!
直到清政府提出“師夷長技以製夷”,人們這才意識到,徐壽棄科舉從科技的所作所為,
是不求功名利祿與個人聞達,
將探求西方先進科技,
作為畢生追求事業的先見之明!
當被洋人在家裏欺負的曾國藩等人,決定開展洋務運動,要辦機械廠、要開輪船廠,可是沒有技術沒有人才怎麽搞?光喊口號有毛用,晚清名臣們抓瞎了,這個時候,一直被人視為“異類”的徐壽,被人推薦進入安慶內軍械所。
他接到的第一個任務,便是“自製輪船”。隻是軍械所沒有技術,也沒有圖紙,要自己製輪船,談何容易啊。
徐壽呢,說幹就幹,
他就靠著《博物新編》上的圖和簡介,跑到洋人船上研究了一整天,回來就開始做零件!3個月後,徐壽與自己的兒子徐建寅等,完全不假西方人之手,僅以三個月時間,就造出中國曆史上第一台蒸汽機,中國人自製的第一台蒸汽機誕生!
四年後,徐壽終於造出完全國產的,中國第一艘蒸汽船“黃鵠號”!當“黃鵠號”試航完畢靠岸時,曾國藩對徐壽讚不絕口:“洋人之智巧,我中國人亦能為之!”上海《字林西報》報道:“黃鵠號”所用材料,均由徐氏父子之親自監製,並無外洋模型及外人之助。
“黃鵠”號複原圖
“黃鵠”號模型
也從這時起,麵對落後愚昧的國情,麵對虎視眈眈的列強,徐壽心裏誕生了一個瘋狂的想法:他想在洋人的鐵蹄踏碎這片山河之前,用科技力量,拯救這個快要支離破碎的國家!此後,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徐壽遠遠地走在了那個閉關鎖國、民智不開的時代的前麵!他來到江南製造總局,他先是督辦造出了,中國第一艘純國產軍艦“惠吉號”,接著是第二艘“操江號”,這是洋務運動中,官辦軍事工業達到的巔峰,名臣們對軍艦撫著胡須得意洋洋,徐壽卻從未滿足。
近代第一艘軍艦“惠吉號”
操江號
他建議盡快辦四事:一開煤煉鐵,二自造大炮,三操練水師,四翻譯西書。但沒想到,這樣具有遠見之明的建議,竟遭到權臣駁斥,畢竟,“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成見,根深蒂固,他們認為作為“匠人”的徐壽“越權”了,建你的船就行了,手伸那麽長管那麽多幹嘛?
歧視和輕蔑,沒能阻止徐壽,他自己翻譯了西方三本譯著,拿著這些譯書給曾國藩看,曾國藩眼睛都直了,馬上就讓徐壽籌備翻譯館。幾個月後,徐壽開辦了近代中國第一家,以翻譯西方科技類書籍的學術機構。
通過譯書,大力引進西方科技知識,徐壽做的這件事,足足影響中國百年。他這一譯就是17年,譯著書共計137部,尤其以化學譯著最為出名,包括《化學鑒原》及《續編》、《化學考質》、《化學求數》等專著、譯著15種,他還引進了中國第一批化學教材,此外,徐壽首創化學元素漢譯名的原則,我們現在必背的元素周期表,就是出自於他的翻譯。
徐壽譯元素周期表
由此,他被稱為“中國近代化學先驅”。不光這樣,他還翻譯了氣機、水師操練、兵學等多種西方著作,通過書籍的廣泛傳播,他想把這種“開眼看世界”的感覺,傳遞給更多的中國人。
徐壽父子翻譯的書籍
徐壽的翻譯館建館40周年時,共譯書160種,工藝、兵製、醫學、礦學、農學、化學、交涉、算學、圖學、史誌、船政、工程、電學、政治、商學、格致、地學、天學、聲學、光學等等無所不涉,西方近現代科學技術,正是從這個機構開始,得以在古老的華夏大地紮根,而完成這萬裏長征第一步的徐壽,被稱為“中國近代科技第一人”。
江南製造總局翻譯館內,左起徐建寅,華蘅芳、徐壽
為中國做了這麽多,
已經步入晚年的徐壽,還念念不忘初衷。為了開啟下一代的民智,他在上海創建格致書院,這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專門研習自然科學的新型書院。
格致書院
學校開設有礦物、電務、測繪、工程、汽機、製造等多門課程。此外徐壽還在學校定期舉辦科學講座,邊講科學知識邊做實驗表演。他的朋友曾說:“為了學校,徐先生,幾乎是集中他的全部精力募集資金……當時書院負債1600兩銀子,此後,他曾募集7000兩銀子,用以償還了全部債務。”幾乎是格致書院成立的同時,徐壽也編輯出版了,我國最早的科技期刊《格致匯編》。
也是在這篇本土期刊上,徐壽發表了一篇科技論文,還把這篇論文投給了國外,這便是那篇震驚西方的,中國人發表在,世界頂尖科刊《Nature》上的,第一篇論文。
在文章中,他對傳統聲學定律,“空氣柱的振動模式”(即伯努利定律),提出質疑,並用現代的科學矯正了一項古老的定律,當時《Nature》編輯都評價:“真的很不可思議,在落後愚昧的大清國,居然會有這樣一位智商逆天的奇才。”
1881年徐壽發表在《Nature》上的文章
在這篇論文發表後的第三年,徐壽因多年為科技奔走勞心勞力,病逝於上海致格書院,享年66歲。這位一生不求功成名就,更不求達官厚祿的先生,就這樣與世長辭。
他是為這片土地、為這個國家累死的......
而他為我們留下的,是西方先進科學的引進和傳播,是帶動整個民族的開化和進步,是澆灌下一代人的厚厚科技書籍,是一所人才輩出的格致學院,之後這所學校更名格致中學,目前,這所學校走出的學生,有51%進入清華北大等中國頂尖學府,這是他風雨人生中,保存至今的一份偉大事業。
多年後,他的兒子徐建寅,繼承了父親的遺誌,在化學領域不斷拚搏,遺憾的是,徐建寅在漢陽鋼藥廠火藥實驗現場,因爆炸殉職,搜救人員多方搜求,隻找回他一條被炸斷的大腿。 這對父子,共同為中國的近代科學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有人說,若是徐壽能早生一百年,也許中華大地,早已是翻天覆地的科技。在那最落後的年代,他製造出了中國第一台蒸汽機、第一艘小火輪船、第一艘軍艦、出版了第一批化學翻譯本......是他,一肩扛起了中國近代科技的發展,為中國近代軍工埋下了火種,他和兒子的發明,支撐了艱難的十四年抗日戰爭,、他培養出的學生,支撐起了清華北大兩所高等學府,他的更多化學知識,直到今天我們都還在受用。是他,用這畢生為封閉和黑暗的中國,高高舉起一束光輝的火把,他讓我們知道,無論在多艱難的環境下,中華民族,不缺努力做事的人,不缺熱血滿腔的人!當年中國,嬴弱不堪,尚能有徐壽這般可歌可泣、凜然瀝血的人物,而今盛世中華人才層出,繼承先輩遺宏願,奮鬥之誌無比昂揚,我們必將迎來更高遠輝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