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帖子裏不少網友提供的工分價值,差別很大,從七,八分一個工(一個工=十個工分)到一塊多。感覺出入太大。不是下限出奇的底,倒是上限出奇的高。農村一天掙一塊多錢,那是神仙的日子啊,天天可以吃肉了。我記得當年豬肉每斤0.74元,雞蛋7,8分一隻。農村蔬菜自給,家家還有自留地,田園生活豈不是更美。
真實情況不是如此。老毛搞工業化需要本錢,其中最大部分來自農村經濟的貢獻。農民由於政府高積累政策,生活水平較低。就象城市工人工資幾十年原地踏步。客觀地說是辛苦了二代人,但幸福了後來人。前人栽樹, 後人乘涼。沒有子女的就是做了無私的奉獻。國家現在對這些當年的奉獻者二代人給一個理性的敬禮也不為過。應該說政府在這方麵也是有所表示的。胡總上台後就廢除了農業稅,農民收入有較大的改善,看病有醫保,養老保險也是全麵覆蓋。城鄉差別大為縮小。以人為本,才是當今最好的價值觀。說的有些遠了。
工分的價值如何確定?表觀是勞動效率說了算。糧食產量高,生產消耗底,都會提高工分價值。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這汗不能白流了。其實農民真正苦的原因不是大鍋飯低效率,土地這個東西隻要施肥就能產糧食,低效的不就是幹的慢些嗎?幹慢幹快反正都是他們自己幹,最後就是一個結果,完成生產任務,按勞分享勞動成果。
農村是集體所有製,但最後的勞動成果分配其實是全民所有製。為什麽這樣說,因為分配過程中上繳國家的農業稅負很重,直接導致農民收入下降。下麵根據我多年生產隊會計的經驗提供了一個簡單的數學模型,可以了解農民生活的不易。後來所謂的三農問題也可見一斑。
A) 工分價值=(生產總收入-生產總消耗-農業稅-預留生產資金)/生產隊的總工分
1)生產總收入
1.1. 交公糧,議價糧,及農民口糧收入
1.2. 油菜籽,豆類等經濟作物收入
1.3. 魚,肉,菜等農副產品收入
1.4. 小牛,豬仔等蓄牧收入
2)生產總消耗
2.1.灌溉水電,及生產動力消耗
2.2. 農家有機肥料收購費
2.3. 機耕費用,及農機修理費用
2.4. 中小學教育基金及五包補貼等
3. 預留生產資金
3.1. 農機、化肥、農藥、種子等購買款項
3.2.返還農業貸款及利息
4. 農業稅
4.1. 一句話稅負重
B) 農民家庭收入
家庭收入=(工分總收入+農肥收入)-(口糧+食油+肉魚等農副產品費+照明收費)
根據上麵的模型,工分價值取決於三個因素,包括人均田畝,農業稅,及勞動效率 。前兩個是決定因素,後一個因素對農民創收關係不大。農民低收入是高積累政策的必然產物。同時也是國家轉型必須付出的代價。
展開來講,工分價值較高的主要原因是1)人均耕地麵積比較多,2)經濟作物占比較大,3)蓄牧業成份較高,4)生產效率高,5)工分賦予標準偏緊。農民家庭收入主要由前三項決定,外加家庭中勞動力的比例,後幾項關係不大。
希望此帖能解釋一下工分價值為什麽有較大的差別,有地緣的關係,也有經濟成份不同的差異。我所在的生產隊工分價值年年在7-10(分/工)之間徘徊。比較好的隊也不會超過15(分/工)。農業經濟也是一門學問,農民兄弟弄懂了,就不會甘願麵朝黃土背朝天,投機倒把都是明白人想幹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