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解釋值得商榷;空軍兵種在當時是高於兵團級的,海軍和裝甲兵司令都是大將,也就是高於

軍區一級的。而1949年空軍初建時期時,其司令部下設4個科,3個處:作戰科、偵察科、隊列科、機要科,通信處、航行處、管理處。從排名就可以看出作戰最為重要。包括當時諸兵種的陸軍、海軍、裝甲兵、炮兵、二炮等。你說的當時的空軍作戰部部長魯瑉,授銜雖為少校,但到1965年軍銜廢除並不知道其軍銜,1955年是十二師三十四團團長。屬於授銜較低,1959年任十二師副師長;1962年任南空訓練部副部長,黨委書記應該是正師級,1968年任南空司令部黨委書記;應該是副軍級,1969年任空軍司令部作戰部部長應該屬於正軍級。解放軍在和平年代講究逐級提拔,一步一個腳印。隻是到了文革中後期出現了越級提拔,稱謂火箭式提拔。比如69年的珍寶島事件的戰鬥英雄孫玉國,從邊防站站長在短短幾年提拔為沈陽軍區副司令員。也比如我的連長,1976年因帶領連隊訓練成績突出,越級提拔為我們團參謀長(副團),這樣的提拔在當時很盛行,許多年輕有為的幹部破格提拔,包括許多政治原因,文革結束這種提拔製度得以終止。林立果就是屬於這類提拔的。而魯瑉1969已經是空軍作戰部部長,不屬於這一類,因為他是戰鬥英雄戰功卓著又在空軍這個特殊兵種,屬於提拔比較快。空軍和陸軍相比,同樣軍齡,空軍提拔特別快。以我父親為例,1943年入伍八路軍120師,參加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抗美援越,就讀賀龍軍校,西北軍政大學,55年授銜大尉軍銜,到65年授銜停止時是中校。1969年某步兵師後勤部政委(正團級)而魯瑉1946年11月入伍,1969年已經是空軍作戰部部長(正軍),並不是我父親提拔的慢,而是空軍兵種特殊和戰功。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