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姍玲的故事

來源: luren_1970 2022-08-24 11:43:08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62869 bytes)
魚姍玲的故事
 
鄭連真
2019-05-14
閱讀 4140
 
 

魚姍玲這個名字很少有人知道,五十多年前她居住在我們海園居民區烏魯木齊中路15弄3號。在此後漫長的幾十年裏,不知是什麽原因,魚姍玲這個名字再也沒有出現於我們的視野,她似乎已被社會徹底遺忘。現在我們將這一段已經被塵封的曆史打撈起來,讓我們重溫那個"火紅年代"的激情歲月,撫摸那些老人的心靈,包括這位有著一個美麗名字的魚姍玲。

 

魚姍玲出身於資產階級家庭。父母在香港,擁有相當資產。一九六三年,魚姍玲市三女中高中畢業後,謝絕了父母送她到海外留學的建議,不顧母親的堅決反對,支邊去新疆,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的一員。由於她的特殊家庭背景,魚姍玲不僅受到建設兵團領導的照顧,而且被媒體發現,樹成典範。

 

魚姍玲報名支邊,父母從香港接連發了十二封電報,表示堅決不同意,要她到香港或者國外繼續讀書。母親為了這件事還專門來到了上海,提出隻要小女兒珊玲不到外地吃苦,家裏就是養她一輩子也可以。可是,魚姍玲不願意走那條"不勞而食的死胡同"。臨走前,媽媽帶她到國際飯店盡情吃玩,她還是沒有動搖。媽媽塞給她幾百元錢,告訴她,如果太苦,就自己乘車回家。魚姍玲既沒要媽媽的錢,也沒有把兵團的艱苦程度告訴家裏。

 

一九六四年第十一期《中國青年》雜誌上刊載了魚姍玲的一篇文章,題為《從嬌姑娘到邊疆建設者》。在文章中,魚姍玲描述了自己通過勞動獲得思想境界升華的切身體會,覺得自己"聽黨的話,不貪圖舒適的資產階級家庭生活,走革命的道路是完全走對了。"在文章結尾的時候,她還頗為深情地寫道:"當一天勞動之後,望著那平如鏡、直如線,一望無際的田野,感到心情舒暢極了,每次都要留戀地回頭來看幾遍。每當我跑過自己親手開墾的二號小麥地到場部去時,心裏就充滿了一種過去從來沒有過的甜蜜和幸福。勞動使我生活得十分充實十分有意義,不像過去那樣空虛和無聊。" 

 

一九六五年,《中國青年報》以魚珊玲為例,發表社論《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選擇》,魚珊玲不去香港去新疆的事跡傳遍了大江南北,鼓舞了無數知識青年奔赴新疆屯墾戍邊。

 
 
 

魚姍玲,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兒孫,把滿腔熱血獻給了邊疆。在新疆生活工作了整整40年,2004年因病退休回到上海。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